面向用户泛在智慧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构建分析

2021-04-15 00:48赵学善
卷宗 2021年23期

赵学善

(吉林省延边大学图书馆,吉林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33000)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出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令众多领域体验了智能的工作开展并加速了人们智慧化的生活。高校图书馆作为为高校生提供知识服务的场所,也应当充分结合各种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们的智慧服务进行提升,使其广泛地分布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智慧图书馆的形成经历了传统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过渡,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阅读服务经验,但在智慧化服务构建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相关人员对其构成体系和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1 智慧图书馆概述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最早由芬兰学者提出,他认为图书馆的服务不应是沉闷固定的,应当是不存在空间限制且随时可移动的,应当是能够感知的,只有这样图书馆才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而被彻底取缔。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增强,实体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受到了许多冲击,面对图书馆即将消亡的悲观论调,学者专家们都在积极地拓展传统图书馆的延伸价值,以借助对其其他方面优势的挖掘,挽回图书馆被代替的命运。国内最早研究智慧图书馆的严栋将智慧图书馆解释为图书馆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智慧技术、设备联接下的综合体,其借助网络技术将读者信息与阅读资源进行高效、智能的交互,颠覆了原有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并以信息的全面感知及相互联通达到了智慧的服务与管理。其他专家学者则认为智慧图书馆高于数字图书馆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服务理念和状态,这需要人的意志的参与,当然这背后需要也少不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做以支撑。

2 图书馆泛在智慧服务的主体、模式

1)服务主体构成。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因而在研究其体系构建之前需要对其服务主体与主要服务模式进行明确。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社会上的科研人员及相关组织机构,相较传统图书馆,智慧图书馆还多了一项对潜在客户的挖掘,且这一环节是主动展开的服务,更能显示出智慧图书馆面对用户的泛在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结构主要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研机构、艺术馆等实际场馆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作为泛在智慧服务的结构奠定了实行基础。通过将图书馆、档案馆等场馆的信息互通互联,单一的图书馆服务可以实现向多元的转变,形成信息与资源的互补,不但便于图书馆信息的管理,还有助于管理成本的降低,而高效的信息传递更能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让泛在的智慧服务得以落地。

2)协同服务模式。智慧图书馆的泛在式服务的开展主要建立在图书馆各项服务主体的连结、协同的基础上,主要可总结为三种类型,即馆与馆之间的协作、人与馆之间的协作和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首先在将服务建立在馆之间联系的阅读服务模式,最突出的优势就资源配置的增加(优化)。这一配置增加的模式并不是指对拥有相同(相似)服务的场馆进行联系,而是保留了不同场馆提供服务的共性和差异性,如此场馆机构在提供服务时的覆盖面就会更大,更能满足读者的多样需求,比如艺术馆和博物馆这两个以实物展示为主要特点的活动场馆等。其次,人与馆之间的协作主要体现在人与场馆(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即读者的潜在需求都可以被智能图书馆挖掘感知,并以此调整设备、资源的设备和引进,另一方面图书馆能有效地令读者感知到其智慧服务的泛在,实现知识的触手可及,这种信息与服务的互动模式的优势在于打破信息传递壁垒。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模式是指管理人员(服务者)之间的协同,图书馆管理员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在协同模式下还可进行经验的分享与相互间的监督,可有效提高服务管理的效率。

3 图书馆泛在智慧服务的体系构成

1)资源获取。智慧图书馆要想实现泛在的智慧服务,必须要对信息获取和交互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其中最为基础的要属阅读资源的整合[1]。涉及资源、记录的公共场馆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科研机构和艺术馆,加上用户之前反馈出来的一些信息数据,图书馆的阅读资源相当于开展了一次大型的搜集汇总。相关人员前期需要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及应用的有关工作,使数据搜集传递与处理工作贯穿到数据从产生到应用的整个周期,以为图书馆的现有资源进行充实,帮助数据量较大或解决难度大问题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此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对其他相似资源的获取整合须严格按照有关规约做统一规范的处理,以便信息资源的后续检索和管理。此外还可以采取点对点传输技术,并借助分布式信息存储和调配进一步提升数据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效率。

2)网络互联。智慧图书馆要想实现泛在服务,需要借助上文提到的协同模式,通过人和场馆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一张无形的“网”,使读者始终能感觉到被泛在的服务所包裹[2]。而要建立人与场馆或场馆与场馆的联系,首先要做好网络的互联布局工作。网络互联环节所需技术有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个别图书馆甚至采用了区块链,总之对各种信息技术都很适配,最后呈现出来的网络也是各具特色。如大数据技术就包括知识匹配、语义关联、情境分析、图像识别等,利用其建立起来的网络了解可对读者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定位,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智慧图书馆的泛在形;而云技术主要包含云计算、云传输和云存储,利用其建立起来的网络对大量数据的分析、鉴别有着较强的优势。智慧图书馆应用这几种网络构建技术,会提升其数据搜集与处理的水平,进而增强图书馆的智慧服务。

3)信息共享。此处的信息共享指的是智慧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几个实际场馆间的信息共享,通过使图书馆与其他场馆间达成信息的共识、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令共同目标的协同实现路上,各场馆间的信息交互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3]。一般在信息传输时,为保证不同场馆提供信息标准统一,各个场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主体)应当制定相应传输协议,一方面能对信息传输的公平性进行维护,一方面能够让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得到保证。信息共享是智慧图书馆落实泛在智慧服务的第三个环节,其充分利用不同服务主体的资源优势将信息进行交互共享,不但能增加智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数字资源的质量,并降低一部分管理成本。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注意在智慧服务的主要机构当中进行信息共享,还需要对其落实好参与中的权责分配,如图书馆负责搜集读者反馈,博物馆负责完善文献信息等,以为共享信息的质量与传递效率带来增强。

4)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最后一层结构就是服务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图书馆管理人员可借助此前多元协同模式的构建为读者带去泛在的智慧服务[4]。如借助大数据的连接,在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形成网络,通过两馆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阅读的智能检索服务、常用推荐服务甚至文献资料中提到事物与场景的展示服务等,其中智能检索还可分为文本检索、语音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只要用户能够提供关键字词或发音,有关的信息资料就会匹配出来,真正满足了用户的多元化搜索需求;而智能推荐服务更是能够通过用户的头像、阅览轨迹为其制定精准的推荐服务,并在用户的搜索阅览轨迹转变的同时及时调整推送内容,有效提升推荐的深度与广度,这对于读者用户而言是智慧服务泛在的最突出体现。

有人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理解成智能技术的升级延伸,实际比起强调技术的更新,智慧服务更侧重人本理念,这是一种由人内在需求和服务意识驱动的服务模式,其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但技术主要是为人的服务意识而服务,是服务更具人性化的一种体现,这一点在当前图书馆中服务人员的物理型结合智慧型的服务模式中可见一斑。

3 图书馆泛在智慧服务的完善机制

1)构建需求传递机制。智慧图书馆的泛在智慧服务需要在一定监督约束下展开,以保证服务开展的秩序性,实现整个智能服务体系的效能最大化[5]。需求传递机制就是提升对读者需求感知、增进对协同服务主体(图书馆以外的协同场馆)发展需求的认知的促进机制。其构建意义在于积极挖掘并围绕客户需求开展工作,落实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满足协同服务主体的自身发展需求,为其他服务主体间的相互协作带去动力,只有在这一机制的完善下,智慧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工作才能得到配合和进一步的落实。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注意对这一机制的构建,通过组织代表委员会传达各协同服务主体的真实需求,增进彼此的契合度,同时加强对用户需求的发掘,保持对用户需求掌握的灵敏度。

2)发展协同信任机制。若要使智慧图书馆泛在智慧服务的网络得以建立,必须发展服务的协同主体间的信任与协同机制,即将协同工作的展开建立在协同主体相互平等、互相促进的前提上,并融入各协同主体原本运行的行业制度标准、道德标准等,使信息交互的网络建立安全高效[6]。对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可在整个智慧图书馆泛在服务放落构建前与其他协同主体做好权利分配,令整个智慧服务体系呈现扁平化管理,使各个协同主体的优势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在各协同主体展开协同服务时也要事先规范好协同合作标准,如图书馆本身属于公益机构,其他协同主体在配合其泛在服务时也应体现出公益性等。

3)推进信息共享机制。若要令智慧图书馆在协同主体间实现信息共享,还需要相关人员建立透明的共享机制,以保证共享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可以推动图书馆泛在智慧服务协同主体间信息的及时披露与沟通,在民主监督的制度维护下帮助各主体接收到的信息保持平衡。此机制的监督内容包括协同主体的工作内容、进度及成果,如有协同主体没有做好协同工作,相关的奖罚信息也要披露在统一的系统上,以体现信息共享的公平民主。

4)明确监督评价机制。智慧图书馆要落实其泛在智慧服务需要建立在协同主体的相互协作上,任何一项看似简单的智能化服务(如智能搜索、推送服务)都需要协同主体达成信息交互协作与相互评价监督,否则不仅提供的信息不复精准,对于用户的人性化服务也不容易得到改进和升级。这便需要相关人员明确一个能促进协同主体相互配合的互惠监督与评价机制。互惠自然不必说,其可为协同主体提供利益的保障,是协作关系持续发展的动力,监督机制也是为保障各协同主体在竞争环境下能保证相对的公平。而评价机制的确立是衡量各服务项目开展是否有效的依据,其建立在合理的权利分配之上,有助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改进升级。

4 结语

如今智慧图书馆是所有图书馆发展的目标、方向,为让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开展更加密集、成熟,相关人员必须深入对其服务体系的构成研究。通过对智慧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模式分析,可知其智慧服务的开展需要数据搜集、信息共享以及服务提供等多层面内容的协同。因而相关人员在构建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时应当注意对协同内容的梳理和对应机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