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荷
(山东财经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高校肩负人才培育、理论技术创新和思潮引领等重要作用,在互联网发展不断深化、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升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需要积极适应教学方式和教育内容变化,推陈出新,勇于变革[1-2]。图书馆应积极运用数字化新型手段与传统管理亮点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约束引导,帮助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阅读习惯[3-4]。通过提升大学生阅读质量与知识深度优化职责履行,践行责任担当。
1)通过阅读获取专业知识。高校大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完成专业知识和发散知识的学习,满足个人知识储备完善、专业技能提升等需求,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高效总结归纳能力是大学生阅读的核心需求。在阅读资源获取方面,互联网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线上快速查询资料开展有效阅读的优质渠道;此外很多大学生需要到图书馆就专业性较强、电子资源不足等书籍文献等资源进行查阅。在线上自主查阅与线下图书馆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影响之下,大学生能够获取课业和个人发展所需的大量专业知识,满足获取专业知识的阅读需求。
2)通过阅读开展定向研究。高校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与此前各阶段的阅读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可以基于可查资料和自身优势就有需求、感兴趣的方面定向开展深入研究分析。专业性研究不能基于想象和臆测,而是需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结论和潜力方向的基础上开展个人研究。因此大学生需要合理利用互联网线上阅读资源和高校图书馆线下资源,重点关注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核心著作及技术手段,满足定向研究产生的阅读需求。
3)通过阅读深化个人发展。结合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高校大学生除了通过有效阅读积累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结合个人发展规划、兴趣爱好和延展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开展阅读不仅处于学习提升需求,很多大学生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阅读解决心理困惑,丰富精神世界,提升个人通识素养。这一类个人发展型阅读通常于大学生个人休闲时间开展,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活力,丰富个人技能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出于个人发展需求,高校大学生具有利用图书馆等资源开展个人发展型阅读的需求。
1)阅读空间范围扩张。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获取全球信息,突破了原本只能通过图书馆等途径查阅实体书并人工筛选有用信息的局限[5]。高校大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查阅国内外文献、专著等资源,根据自身知识积累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获取广泛资源,并运用数据和文本搜集功能快速定位目标内容[6]。互联网带来的阅读空间范围扩张效应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升了阅读效率。
2)阅读时间局限弱化。互联网使用的基础条件为网络支持,因此基于可获网络大学生可以突破时间限制在有需要的时候自行查找资料并整理知识要点,不再首先与实体书籍可得性、灯光条件等要素。因此互联网发展带来阅读时间局限弱化特征帮助高校学生提升了阅读效率。
3)阅读载体电子化。目前高校大学生使用手机等硬件设施等开展无纸化阅读。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4年中国国民阅读接触比例就已经超过50%,近年来呈现飞速增长,多终端的额电子化阅读已经成为一项突出的国民生活方式[7]。大学生平均年龄较低,对于展现形式多元,内容充足丰富的电子化阅读适应性更强,好奇心也更显著[8]。近年来随着高校积极推广信息化教学,大量学生需要使用电子设备阅读教材、学习课件、完成课后作业等,因此高校学生阅读载体电子化特征极为显著。
4)阅读内容个性化。互联网发展帮助大学生了解并适应了无纸化阅读和学习方式,学习的边界被打破[9]。大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得种类和形式繁多的信息,大学生也能接触到多元学科的内容,知识储备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提升,博识特征显著。
1)内容更新优化挑战。目前大量高校图书馆仍采用实体书为主的运营方式,内容更新存在迟滞,难以满足学生及时、多元、深入阅读的需求[10]。而数字化资源主要集中于文献网站方面,仅能满足学生科研需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能力提升需求。
2)网络等基础设施落后的挑战。大量高校图书馆难以获取专项大额资金进行数字化设施投资审计,图书馆运营仍集中于实体书,数字化硬件和软件设施难以满足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于经费不足的高校,其他投资总是优于图书馆基建优化。
3)阅读习惯引导挑战。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以较为简单和低成本方式获取多元信息资源,在电子化阅读等渠道获取的信息影响下,大学生在阅读行为上具有文学和娱乐偏向性,这一特征在非重点院校中表现更为突出。除开文学和娱乐书籍之外,高校学生最为关注专业课相关书籍,如果不是处于娱乐和专业学习需求,少有学生会选择到图书馆借阅书籍。在这一趋势影响下,高校图书馆对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个人多元素养的职能被弱化,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加强数字化支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图书馆应当划拨专项经费实现数字化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升级,包含建设现代化电子阅览室,增加智能终端,应用人工智能分析等。并加大文献以外数字化资源的投放力度,为学生查找书籍、借阅浏览等提供便利条件,例如在不改变原有书籍框架和资源管理规范的基础上,构建线上一站式检索、预约等资源检索平台,提供学生反馈区域并定期开展整改。图书馆的数字化支持需要从用户需求角度进行设计并落实,比如针对图书馆内部的图书资源以及座位剩余情况等及时在小程序上进行更新;及时在大厅以视频形式来更新当前图书馆资源或者进行每周推荐;结合影视资源强化图书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11]。
2)推广线上图书馆APP等线上资源。有技术条件、资金支持和资源支持的高校,可以建立数字图书馆。广大师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iPad等各种移动设备使用移动图书馆,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以便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及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包括资源的检索、下载以及馆藏书目的查询等,这一系统建设可以使阅读方式转向高效便捷。基于现有部分高校开展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来看,慕课模式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使用。慕课是一种以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线上使用并动态更新的资源共享学习模式,各大高校可以登录教育部管理运用的慕课网页与APP体系,在本校模块下的分专业板块中提供相应教学资源,为有需求的社会人士、本校学生等提供有效服务。未来高校在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优化和资源更新的基础上,可以将本校图书馆资源接入慕课系统,方便有需要的人群下载资源、自主阅读学习,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用户广泛、使用频繁的慕课系统、线上图书馆微信小程序等流量较高的渠道,为学生及订阅读者提供讲座和展览信息推送、电子资源查询阅读、24小时自助借书、经典专著电子化资源线上自主阅读灯光服务,并为线上资源使用对象提供专门的互动服务板块,并为用户提供周期性开展线上书籍排行推荐、书评分享讨论等互动服务,以图书馆为运营主责方,帮助读者实现有效互动,引导用户深入思考,提高用户的在阅读习惯培养和阅读资源分享等方面的参与度。
3)整合院系资源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互联网深入融合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除了丰富馆藏资源,拓宽数字化应用手段之外,也应该积极探索独有资源体系构建。通过整合校内各专业院系资源,以图书馆为平台开展收发阅读、跨专业课题研讨,系统性课程梳理等服务,将图书馆数字化应用边界拓展到更广泛区间,帮助高校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体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运用的独特优势。
4)帮助大学生建立系统性知识体系。互联网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快速获取书籍文献资源、精准匹配阅读资源等需求,但是在缺乏全面学习系统性阅读的基础上,大学生很容易进入片段化、碎片化阅读误区,为了进一步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帮助学生高效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精准化的知识体系,立足于读者兴趣,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提供文字、短视频等原创资源,以知识科普等方式将专业解读与趣味解读相结合等方式提供优质专业资源整合,提升校内和校外影响力,并为优质资源上传的学生和教师等提供奖励,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建立系统性知识体系。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当代高校大学生出现了阅读时间空间自由化、和内容个性化等特征。为突出优势,提升运营质量,高校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积极拓展数字化技术,尽快上线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数字化平台。创新图书馆服务手段,打造图书馆的服务品牌,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并且充满现代科技感的数字化阅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