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文物保护措施与研究

2021-04-15 00:48陈佳丽
卷宗 2021年23期

陈佳丽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 西宁 810000)

一直以来,文物都是国内十分宝贵的一类物质,作为各个年代的智慧体现,甚而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展现我们国家的宏阔历史,而博物馆作为其最为主要的存储地,更要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之中,博物馆也需要运用一些信息技术,来提升此项保护活动的成效,然而基于现实情况来看,在这一工作中融入信息化手段期间,却依旧受到了各种内部或者外部要素的干扰,因此就需要借助于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类困境。

1 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持续向前、不可逆的。因此现代人在理解历史知识的时候,都必须要借助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保存下来的文物来实现。文物是记录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所以人民群众通过参观和鉴赏文物,能够对中华民族发展和民族历史文化有所了解。第二,能够促进民族精神的凝聚。博物馆中所有的馆藏文物对于现代人类能够起到强力的促进作用。第三,存在较高的科学价值。每一件文物都是其所属历史阶段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自身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最佳资料,只有通过相关文物的辅助,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其所处历史时代下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与社会文化等与当前时代的差异。博物馆管理人员及社会各界需要及时转变自身的态度,明确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要用合理、科学的文物保护管理模式,让各类文物都能够得到针对性地保护,同时大大节省相关资源和时间,提升文物地保护效率和质量。同时各博物馆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打造出能够体现自身特色、提升自身影响力且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文物保护模式,使得历史文物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充分发掘其自身所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让文物能够更长久的存留于世。

2 当前文物保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是法治社会,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条文比较丰富,并且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学的法律体系。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国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于198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进行了解释与行为约束,并且在之后有过数次修订,是我国文物保护的主要法律文献。通过分析文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发现,《文物保护法》中所涉及的内容只是对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工作原则进行了规范,并没有涉及更多的文物保护内容,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是很高。这也为相关的文物保护执法部门的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阻碍,缺少足够的法律支持,导致执法力度减弱,通常需要依靠公安或者工商部门去进行联合执法。

3 信息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文物保护措施与研究

3.1 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

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程度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故宫博物院对于所保存的文物都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表,对于不同的信息进行了分类。对于所谓的“垃圾信息”也进行了筛选和过滤,使人们使用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因此,要想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效率,应用科技手段更好地赋能文物保护,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无法完善,想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文物保护就无从谈起,科技的优势也无法得到发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首先,需要对馆藏的文物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梳理,尽可能做到不遗漏。其次,在梳理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归纳,形成一个总数据库和多个子数据库。具体构建时,在藏品数据的母库中,可以将文物按照年代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藏品的价值进行划分。具体的划分标准,还要与博物馆自身定位相结合。最后,建立针对游客的监控系统和用于展览宣传的数据库。根据人流量的情况,动态调整展览的策略,提高博物馆的运营能力。

3.2 构建服务平台

对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来讲,健全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也是十分关键的一项内容,为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务必要注重这一点,从而革新文物的保护模式,通过信息化、专业化的手段,来进一步增强文物保护的有效性。具体说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借助于信息技术,构建出与之相对应的数据库,其中对各类文物的所有信息,都实行严谨而又全面的登记,从而让工作人员能够便捷的查阅各种文物的信息,为后续的保护工作形成依据;第二,做好文物的信息化管控,通过服务平台,让馆内的全部工作人员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保护活动之中,以此来保持文物保护的较高参与度;第三,以信息技术作为根基,博物馆还应该构建参观服务平台,使用这一平台,对各个文物的参观频次做出高效的探析与运算,然后再根据数据,对不同的文物实行不尽相同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于一些被观赏频次较高的文物,则应当加大日常的保护力度。

3.3 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实施主要以国家为主体,各级文物保护机构为辅,负责文物的发掘、修复、保管以及宣传等,文物保护队伍建设是工作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因此,文物保护各级单位需要对现有的工作队伍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估,并且找到工作人员的薄弱点和不足,给予有效的教育与培训,以此全面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整体素养和技能水平,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充足的动力。第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对在职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培训,向其传授更多与文物保护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第二,要为初学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要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并且及时给予其工作指导和经验传授,帮助初学者尽快了解文物保护的工作流程和相关技术;第三,要加大对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购进先进的文物发现、挖掘以及修复设备等,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效率。同时要不断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引进最新的工作理念和技术,提高文物保护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科技水平,为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3.4 应用数字化AR技术

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应用数字化技术是现阶段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中AR技术被应用的最为广泛。AR技术与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相结合,能有效还原和修复文物,向公众展示不能对外展示的文物,给公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2例如,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就大力应用了AR技术,举办了一次“看见圆明园”的数字技术体验。技术人员应用AR技术将圆明园的西洋楼、方壶胜境、正大光明等26个景区向公众进行多角度的还原、展示,将昔日圆明园的恢宏景色完整地展现在公众的眼前,给公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让公众仿佛置身于圆明园真实的景象中,深刻感受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可以利用AR技术和VR技术,以博物馆内的文物作为创意素材,比如圆明园VR卡片、兵马俑VR卡片等作为传统文化的宣传手段,增强公众对于文物的认知和保护欲。

3.5 提升博物馆的信息化管理能力

需要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除了需要上文所提到的应用各类传感器及设备设施实现对微环境的有效控制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新文物保护措施,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使得传统文物保护模式得到显著改善。助信息技术保护博物馆文物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信息系统的可靠与安全,尽可能避免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潜在的相关不安全因素对文物保护工作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互联网上构建相关的管理平台,公开、透明的体现馆藏文物地保护工艺、保护过程及保护结果,充分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同时还需要深入整理研究馆藏的文物资源,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文物价值;可以通过合理应用建模技术,对历史文物进行整理,可以应用大数据及相关信息技术合理的预测与规划文物保护工作,通过构建相应的预测体系,有效提升馆藏文物的信息化保护水平。当前,博物馆接触信息技术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在未来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关键措施。

3.6 强化在线交互渠道

建立丰富、多层次及引人入胜的文物在线交互渠道,是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物保护的关键落地环节,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及资源支持。博物馆在线交互渠道主要承担着两方面的功能,分别聚焦于业内资源共享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线游览。博物馆需要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及关注度进行差异化设计,尤其需要关注人们的在线浏览需求,要基于文物的实际情况及背景,多措并举地采取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出文物的应有魅力,让人们感到身临其境甚至获得超过现场游览体验。

3.7 虫害防治

虫害也可以影响文物的保管,展区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可对文物造成损害的害虫种类,博物馆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虫害培训,使所有工作人员对害虫的种类、习性了如指掌。一旦在展区发现虫害,要立即对其进行控制,将虫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尤其是纸质与布类有机物文物极易发生虫害,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引起虫害泛滥,那么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在防治虫害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将环境温湿度控制在不适合害虫生长的范围内,从根本上对其进行防治。

4 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文物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现实情况和预期目标产生偏差。市场经济对博物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在满足现代化文物保护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博物馆综合管理水平,是当前我国文物管理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