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旭平
(长沙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红色文化承接着中华民族光荣传统,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前进动力,为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优质资料。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他们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不仅关系到自身素质的高低与成长成才,而且影响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特点和时代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创新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方式,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积极适应中理性地建构和增强红色文化认同,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百年初心意义重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2]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其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准则等是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涵。红色文化起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集中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重要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支撑。
红色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认知和情感上接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和价值理念,对红色文化产生归属感,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和坚定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的一种心理活动和实践活动,它集中体现为红色文化认同主体自觉地用红色文化的规范和要求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一定意义上说,红色文化只有成为民族共有且被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精神气质,成为代代传承的基本价值取向,才能彰显其价值意义。
红色文化认同,对于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理想信念根基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此起彼伏,道路之争、制度之争、理论之争暗流涌动,冲击着青年群体对国家主流文化的认同,严重影响了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国家民族的根与魂,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新的文化使命。
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优质的文化资源,它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4]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本质就是对红色文化的自信。红色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时代意义,在感受红色文化独特魅力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理性认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的文化坐标,以积极、自觉的心态应对文化冲突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青年信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他们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在多元化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民族主流文化的深刻认知认同,缺乏独立的文化批判精神,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偏差舆论的冲击,陷入价值判断迷茫。
红色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优质资源和鲜活载体。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存在一致性。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和具体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6]红色文化认同的实质就是对红色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的认同。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有助于大学生理性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增强国家认同,明辨是非善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助于大学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提高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侵蚀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抉择。用红色文化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根落地。
追求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是青年群体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新时代进行伟大的斗争、实现伟大的梦想、走好新的长征路,都需要大学生有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强烈的使命担当和更深厚的家国情怀。
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的历史。习近平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7]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思想品格、精神气质、实践本色的鲜明标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信仰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有着天然的导向功能。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可以使大学生在感知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过程中,自觉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融合;可以使大学生在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以使大学生在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基础上,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品德情操。
目前,“00”后大学生正成为高校的主力军,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和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乐观的新局面。这主要体现在:对红色文化价值意义的认知不断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肯定性评价不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在情感上愿意接纳。受大学生群体认知特点、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方式、红色文化认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还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现状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以及高校和社会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受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水平、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方式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对红色文化认知的模糊性、片面性。由于对红色文化缺乏深刻、系统的认知,部分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含义不能清晰界定,有的把红色文化等同于“革命文化”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的甚至将红色文化简单理解成为“红色资源”或“红色故事”。课题组调查发现,关于红色文化的含义,有17.65%的同学认为自己“不能界定”;有 54.76%的同学认为自己能“模糊界定”;有22.88%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基本界定”;仅有4.71%的同学认为自己能“清晰界定”。其二,对红色文化认知的感性化和表面化。网络媒介红色文化传播碎片化、虚拟化、娱乐化等特点和微媒体数字化、符号化的直观表达方式,削弱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知和辩证思考,致使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停留在感性层面和浅表层次,对于红色文化显性内容背后的历史背景、深刻内涵等不能准确把握。课题组调查发现,关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有26.71%的大学生表示“了解”;有 56.6%的大学生表示有一般性的了解或“了解一点”;有 16.69%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其三,对红色文化认知的理想化和虚化。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在红色文化教育宣传过程中过分强调其政治功能和“革命性”,对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挖掘和阐发不够,致使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停留在理想化的范畴,认为红色文化精神是一种远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民族记忆和理想化追求。另一方面,微媒体时代,网络环境复杂多样,“海量化”和“多元化”信息多样共生、互相矛盾,往往以极具个性化的形式出现,有的甚至发表一些诋毁红色历史、抹黑红色人物的不正当言论,侵蚀了“红色”本身的价值内涵,极易造成大学生认知错位,诱发思想上的混乱和困惑,甚至使他们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之中。
红色文化认知偏差,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需要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全面正确认知。
实践感悟是红色文化认知内化为稳定情感、外化为自觉行为的重要桥梁,是影响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目前,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感悟比较匮乏,究其原因:一是“00”后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相关红色精神的切身体验。二是目前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或党团活动等进行红色文化实践。受教育经费和各种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组织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存在覆盖面较窄、内容形式单一、目标要求不够明确等问题,这种简单化和程式化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缺乏现实感染力,难以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三是部分红色文化教育传播基地存在“商业化”“形式化”“媚俗化”等倾向,致使红色文化实践严重“失真”“失范”,使大学生难以获得红色文化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达不到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目的。
红色文化实践体验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红色文化情感的形成和行为转化,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需进一步创新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大学生红色文化情感体验。
红色文化归属感,是指红色文化认同主体对红色文化产生一种身份认同,并期望成为红色文化信仰群体中一员的心理和情感。红色文化归属感是红色文化情感体验的升华,是促进红色文化行为、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文化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红色文化教育面临话语语境消失、话语内容脱离生活、话语交往缺乏平等性等现实挑战。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红色文化中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等精神面临着时代内涵的新阐发,而传统的基于革命时期语境下过于理想化的内容表达和内涵阐释已逐渐失去说服力,也很难获得新时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红色文化传播和解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参观为主的理论教育方式和远离大学生生活的话语体系,已无法满足大学生主体的需求,制约着大学生红色文化归属感的形成。三是成长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浪潮中的新时代大学生,追求平等交流和自我表达,传统的灌输式和说教式的单向教育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很难实现红色文化入脑入心的目的。
如何使发端于“艰苦”与“贫乏”环境下的红色文化被生长在新时代“安逸”和“丰腴”环境下的大学生群体接受、传承和创新,已成为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一道现实难题。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是一个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新时代红色文化认同环境的复杂性和红色文化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缺失,致使部分大学生呈现出复杂的红色文化认同心理结构。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既有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相统一的积极认同,也有知情意行出现冲突和矛盾的消极认同,既包含基于内部动机的主动性认同,也包含基于外部动机的被动性认同,红色文化认同心理复杂。课题组调查发现,有 84.5%的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持肯定性的态度,但是只有52%的大学生表示主动了解和学习过红色文化。此外,有85.65%的大学生认为阅读红色经典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但在红色经典阅读中仅有5.1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
红色文化认同心理的复杂性,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坚定的红色文化信念和自觉的红色文化行为习惯。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要正视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复杂心理结构,遵循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生成规律。
新时代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需遵循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规律和时代要求,立足于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现状与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方式,探索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有效路径。
红色文化认知是红色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文化“作为特定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总是在时代变迁中经历着内核坚守与形式创造的双向运动”。[8]红色文化是贯通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纽带,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需要在把握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挖掘红色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优化红色文化内涵供给,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红色文化认知。
首先,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品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民族精神血脉的赓续。只有提炼和把握红色文化在历史沉淀中所形成的精神实质,坚守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才能体现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因此,要立足于红色文化的民族性,加强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文化渊源,揭示红色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通过正确解读红色文化的“基因密码”,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形成红色文化正确认知。
其次,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实践的反映,它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只有充分挖掘和阐释红色文化时代内涵,才能彰显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因此,要突显红色文化时代性,把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成果论证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科学性,阐释红色文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阐释、丰富和提升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如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既是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和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又以新的时代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和奋斗精神。
最后,完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系统的红色文化理论教育是消除红色文化认知偏差、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水平的重要保障。要从整体上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要开设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选修课程,把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显著优势;要开发红色文化慕课课程,讲好红色故事,阐释红色基因,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是获得红色文化情感体验的主要途径,也是将红色文化理论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桥梁。要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的教育方针,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方式,使红色文化教育变得有情感、有温度,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深化红色文化理论认知,形成红色文化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一,创新红色文化实践平台。要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基地、社会”一体化的红色育人基地,变“封闭式的单一教育场所”为“开放式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第二,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方式。要变“单一的认知性实践”为融“学习、服务、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化“陈列式展览”为“现场式教学”,变“阵地式宣讲”为“交互式体验”,通过红色理论品读、红色故事宣讲、红色历史调研、红色作品创作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在读、看、讲、悟、做的有机结合中,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力量。第三,强化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考核评价。要注重红色文化活动的策划、宣传和动员,激发大学生红色文化活动参与的动机;要加强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提高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要构建包括实践过程参与、实践教学行为表现和实践成果展示等内容的立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红色文化归属感的形成,是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在微媒体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微信、微博、抖音等时代化表达与数字化呈现成为当下大学生喜爱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方式。传统的单一的文化传播手段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也不能充分实现红色文化的话语转换。因此,应加强传统媒介手段和现代媒体技术的融合,在完善红色文化传播传统手段的基础上,发挥现代媒体技术优势,用“新时代的传播方式”和“青年群体的话语表达”向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阐释“红色基因”,促进大学生红色文化身份认同,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归属感。一是要搭建红色文化教育“微平台”。通过注册校园微信公众号,利用校园APP,采用“微传播”方式定期推送红色故事和红色经典,解读红色文化内涵,促进红色文化的平等交流与传播。二是要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微阵地”。通过开发“红色文化网络课程”、建立“红色基因网络资源库”,推进红色文化的线上传播和线下宣传的有机结合。三是要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微活动”。利用抖音、快手等青年群体喜爱的形式,开展红色经典微评论、红色故事微宣讲、红色动漫微创作、红色场景微再现等活动,促进红色文化传播的数字化,提升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现实感染力,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身份认同。
知行统一是判断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准,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落脚点,应在提高红色文化认知、增强红色文化情感的基础上,将红色文化认知和情感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应充分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滋养作用,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知情意行的协调性,促进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知行统一。其一,净化红色文化认同社会环境。一方面,要促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品牌,为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提供有利条件和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创新活动,推进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其二,净化红色文化认同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之中;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唱响红色文化教育主旋律,增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性和价值引领;促进红色文化教育与课程思政、专业实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与同向同行,建立校园红色文化教育传播联动机制,形成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良好氛围。其三,净化红色文化认同网络环境。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网络传播载体,创建红色文化教育微阵地、微平台,形成立体化、多元性、全方位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网络。同时,要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网络监督与舆情监控,规范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网络话语和传播方式,构建红色文化网络育人的同心圆。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既是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要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高度,深刻认识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结合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规律和时代要求,凝聚红色文化教育传播创新合力,创新红色文化教育传播方式,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消除价值冲突、走出红色文化认同困境,不断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持续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