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伦理解读

2021-04-15 01:05:23罗培英
城市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陈 芬,罗培英

(长沙理工大学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长沙 410114)

随着人类的自然观与发展观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要内容都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厚伦理意蕴和高远价值追求,从哲学价值层面对其深化解读,可以更好把握当今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高度和新方向,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人民主体性: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

文明是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的集合,是形成人类社会的文化状态。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的自觉与自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民生情怀也要关照生态利益,体现了人民主体性的价值立场,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伦理价值观。

(一)以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目标

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也是民意所在。”[2]党的八大指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及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与日俱增,十一届六中全会将其更精炼集中地表述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意味着人民的社会需求有了深刻变化,人民的需求侧重向文化、精神等方面倾斜,内容、层次和目标更加多样,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这也意味着人民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也更为强烈。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营造优美生态环境是“发展为了人民”理念的内在要求。第一,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决定人民生存质量。人类依赖自然界生存,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身体,生态环境与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密切相关,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有机无污染的农副产品等是健康生命的物质前提。第二,生态环境决定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三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整体展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去难补。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但失去的青山绿水难以用金钱买回,生态环境被破坏不仅抵消了人民经济方面的获得感,也会导致人们失去幸福感和安全感。幸福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基于人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优美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人们赏心悦目的感官享受和审美体验,并生成悦神悦志的精神满足。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孕育于休闲之中”,亲近自然的休闲娱乐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生态危机,最终会使人们失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三,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人们拥有独特精神享受和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能享受更高境界的创造乐趣和生活意义,能理性地将自身道德品格、创造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充分发挥,促进自由全面发展。同时,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观的进步,其引发生产方式与发展评价标准的转变,孕育产生生态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使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

(二)以涵育人民的生态意识为价值基础

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之一,是生态文明的创造者,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3]245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生产、生活方式,也涉及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人民需要优美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也需要人民自觉加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扎扎实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好”,[1]37“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目标实现更是需要全社会人民树立科学生态意识,主动参与、久久为功。

培养人民的生态意识是“发展依靠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多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强调引导人民树立生态意识是全民义务植树目的之一。生态意识主要包括生态认知意识、生态权利意识和生态价值意识。第一,生态认知意识,即人们对我国环境问题仍是民生短板这一问题要有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多领域多层次的生态问题叠加累积,如国家层面生态欠债、缺林少绿等严峻环境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层面奢靡浪费之风盛行、部分政府官员重政绩轻生态等现状亟待改变。现在必须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跨越环境治理重要关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防止生态问题演变为更严重的生态危机。第二,生态权利意识,即人们能从生态权益享用与生态保护履责并重的角度关注生态问题,环境权益于公民而言是享有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包括环境状况知情权、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侵害请求权等。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重点解决垃圾围城、黑臭水体等突出问题以营造更优美生态环境,但环境治理与保护离不开人民自觉参与和付出,生态权利意识的树立有利于引导人们从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角度监督自身与他人是否产生损害环境之行为。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既是生态文明的享用者(乘凉者)又是建设者(种树者),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发扬“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优秀传统精神,也要学习与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持续发力。第三,生态价值意识,即人们既能着眼于自然的整体利益正确评价自然的独特价值,在将自然当作实现自身生存、经济等价值的工具之时,也保留其审美价值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做到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正如习近平在指导城乡一体化发展时强调,要纠正传统将人与自然对立的错误观念,依托原有自然山水等独特景观,让城市融入自然,尽可能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不填湖,慎砍树,在此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的是提升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3]245当今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威胁人民饮水安全,全国多地雾霾天气频发,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食品安全等表明生态问题已发展成重大民生问题,因此,“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之一是要重点解决对群众健康影响最大、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环境问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的生动体现。习近平强调,民生福祉不仅需依靠经济快速增长、优渥物质、文化产品等来提升,也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重要支撑点。第一,生态安全是民生安全之基础,维护着民众的生产生活不受生态污染的消极影响,以往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致使雾霾、水土严重污染等生态安全问题出现,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不亚于恐怖主义。生态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处于关键位置,与国土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等其他安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是奠定民生安全基石的重要保障。第二,良好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基本生态产品。生态产品指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稳定性、完整性的前提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和服务产品,可分为生态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文化服务产品三大类,生态农产品、林产品、畜牧产品、渔产品、能源、水资源等属于生态物质产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试、空气净化、气候调节、病虫害控制等属于调节服务产品,休闲游憩、科研教育、宗教灵感、各地特色生物文化资源等属于文化服务产品,这些产品具有消费非竞争性与受益非排他性,民众需保持与呵护才能保证其整体合格质量。第三,良好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基本生态公共服务。从城乡一体化进程来看,农村仍存在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环保意识不强等不良现象,生态公共服务水平不理想。科学地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可以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使人民公平共享优质生态公共服务。

二、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

古代人由于对自然规律等知识认知匮乏,实践水平低下,因而敬畏自然神化自然,持“天定胜人”自然观。随着科技发展、认知能力提高,人们开始想要征服自然,自然观演化为“人定胜天”。但正如恩格斯所警告过的那样,人们在向自然无限度索取资源以满足自身欲望之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和报复”。生态危机的出现迫使人们反思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生关系。

(一)理性认识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关系

马克思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一部分,中华传统生态智慧的基本精神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习近平的自然观是在马克思的自然观和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影响下的新发展,他认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11理性认识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的共生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

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主要有以下四层内涵:第一,自然层面上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物群落,各个群落互为依存且相互作用,只有山脉、海洋、湖泊、河流、森林、田野、草原等众多子系统间保持平衡,才可以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生活层面上人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人类的生活资料直接来源于自然,并依靠开发自然资源进行工业生产,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拥有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多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更加宜居的人居空间,人民的生活品质、幸福指数和自然环境联系更加紧密。第三,经济层面上自然界同劳动一起构成财富的源泉。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是生产力构成要素,而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大部分来源于自然界,它们的好坏与富足程度直接影响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经济活动。第四,文化层面上自然环境孕育了人类文明。人民依靠自然生存,依靠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只有人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才会有文明的发展,如四大文明古国就是发源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这也是习近平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原因。

(二)引导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政治及精神生活的过程起着制约作用。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由人们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引起的,因此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伦理价值规范层面而忽略人类发展实践。传统发展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这就要求必须推行科学的绿色的发展方式,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人类比其他一切生物强的地方就是能够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必须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转变,必须是合乎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合乎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合乎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4]168

规律客观存在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顺应规律行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逆规律而行则可能一事无成甚至遭到反噬,因此只有人类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从自身生产生活方式层面作出改变,自觉贯彻落实绿色新理念,人与自然才可实现和谐共处。第一,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实践活动要优先尊重自然资源再生循环规律及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守住“生态底线”,不逾越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所能承受最大值,“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8才能在造福自身的同时不因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而遭遇危机。第二,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旨在通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逐步推动解决生态环保建设困境等主要社会矛盾,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标准与要求更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观念已经不合时宜。第三,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民众生活方式对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影响极大,生活绿色化是保住绿水青山的内生动力机制,人们观念的转变不可一蹴而就,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的绿色文化价值观有利于纠正人们错误认识,形成全社会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制度体系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发展目标,并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我国各项建设的突出位置,而生态文明制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制度保障,协调人们在生态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的种种利益矛盾关系离不开科学严格的制度。习近平很重视政策法规和机制建设,他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99中共中央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对如何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对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做出进一步指导,可见完善制度体系助推美丽中国建设之重要性。

生态文明制度是由政府依照合法程序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一整套旨在推动与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的规则规范与运行机制的集合,具有引导、规范与约束作用。习近平所强调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由三类制度组成:第一类是源头保护制度,旨在从源头集约利用资源,减少破坏与污染;第二类是过程监管制度,旨在通过约束与激励并重,最大限度释放制度红利;第三类是后果严惩制度,旨在通过定责追责、后果严惩倒逼环保主体担责履职。这些制度从不同层面发力发挥其保障作用。首先,生态文化培育制度等源头保护制度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理念影响生态实践主体理念,于生态实践过程引导个人形成生态意识观念,促进社会生活绿色转型。其次,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等过程监管制度对自然资源及环保现状进行动态跟踪,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等后果严惩制度对政府、企业、个人等环境保护多元主体作出明确责任规定,如领导干部对所在地生态环境具有终身责任、政府是生态监管第一责任主体、企业与民众皆为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等,并制定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相应处罚规定,此种严厉约束能有效减少生态责任承担缺位现象发生。

三、公平正义: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观

自古以来,人类都十分重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探索。当今生态领域不公正问题凸显,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关注焦点是如何保证人与自然、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享用生态权益与履行生态义务之间的公平正义。针对这一现实难题,习近平提倡:“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5]“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1]132“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6]要坚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观,以保证生态领域的公平正义。

(一)尊重自然的种际正义

种际正义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人类应公平对待非人的自然世界,在追求社会发展的同时维护自然平衡与稳定。但实现种际正义面临困境,因为只要人类存在,就必须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系自身生命,且人类始终将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将大自然置于相对的客体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一切实践活动,一旦人类活动超越了自然的自身修复能力,必然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习近平非常重视种际正义,从十八大以来我国就采取了多项措施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种际正义的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更是提出了多项举措来加速实现种际正义目标。第一,实施生物多样性重大保护工程。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等多个层次,生物遗传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财富,同时地方生物多样性也可转化为绿色财产,是经济财富。“万物各得其生”的古语告诫我们,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与维护我们生存与发展环境的重要基础,人类应该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第二,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红线监管制度。自然地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居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首要地位,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与生命线,完善这两项保护的监管制度,有利于增强我国生态服务功能、维护生态安全,为生态保护监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包括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行动等,是节约资源、从源头上保护环境的治本之策,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这需要人们于生产生活全过程贯彻落实尊重、顺应与保护自然的理念,强化节约意识、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积极践行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内正义

代内正义指当代人和当代人在进行资源开发和享受美好环境时拥有同等权利,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有同等责任和义务。代内正义既存在于国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于国际上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这里仅讨论国际间代内正义。实现代内正义存在阻碍,一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属于全人类,但各国发展只属于各国自身,不同的国家需求使得各国利益与全人类利益间存在矛盾;二是代内关系中,各国都有特殊利益,不可避免会倾向于保证本国及本地区的利益。

习近平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131各国应自觉主动公平使用自然资源、承担对全球生态负有的责任和义务。第一,各国须达成环保共识,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向世界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出“绿色发展”的邀请,旨在构建绿色“一带一路”平台,既服务于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同时也服务于思想交流,助力世界各国达成环保共识。第二,各国齐力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我国是第一个开展大规模PM2.5治理的发展中大国,近十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速大幅下降,“十四五”时期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行动方案。这展现出我国积极履行对国际社会所作承诺的鲜明态度,为世界各国保护地球家园作出表率。第三,要发展生态经济,重视生态环境治理,稳定生态系统。绿色“一带一路”推行“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生态经济,以此为目标可促进各国研发环保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优化升级国内产业、实现绿色化生产方式,维护整个地球大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三)绿色发展的代际正义

代际正义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依靠自然生存与发展方面拥有同等权利,实现代际正义存在阻力,一是当代人因自身认知局限往往以满足自身需要作为行动指南,很难自觉理性地从后代人角度思考问题;二是后代人无法向现代人索要权利,后代人的人口数量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都是不确定因素,这也使得现代人并不清楚自己承担的道义与具体责任是什么。

习近平多次提到,“发展不能竭泽而渔,断送了子孙的后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好日子先过’,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子孙后代也难以为继。因此,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7]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当代人的生存环境与质量,提高当代人的生活品质,也是为了能够给后代人留下足够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存环境,以保证能够继续将五千年不断的文明历史延续下去,让子孙后代可以继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这些思想都体现出习近平对代际正义的关注,要求当代人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履行好保护后代生存发展自然条件的代理人道德责任。要实现代际正义,一方面须节约自然资源,利用绿色技术,开发可再生新能源,加强资源重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须加大自然资源的修复与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当代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需要保护好具有乡土特色的自然景观以及民俗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文化记忆美好家园。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社会发展方向,充分展现了人民主体性的价值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观。“十四五”时期及今后更长时期,要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美丽中国,都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学懂、弄通、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