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及其指导意义*

2021-04-15 00:49付健行黄晓辉
新疆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精神文化

付健行 黄晓辉

内容提要: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是继承与发展的文化遗产观,是关涉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保护方法的有机统一体。这些重要思想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几乎每年都要选择1—2个,甚至多个文物保护单位或文化遗产地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作出重要指示批示。(1)《习近平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5月19日第7版。这些指示批示包括对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保护方法等的说明,深入说明了什么是文化遗产、为什么保护文化遗产以及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等重大问题,从而形成了关于文化遗产重要论述。关于文化遗产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文化遗产的构成

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诸如一些文物和历史建筑屡遭破坏、一些传统技艺几乎绝传等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文化遗产的构成不够明确。习近平在多次考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时的讲话为我们提供了指引。

1.物质文化遗产

习近平对“文化遗产构成”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上。他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7—148页。每到一地考察,习近平都尤为关注当地博物馆建设。他曾先后参观了首都博物馆、西安博物馆、安徽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内蒙古赤峰博物馆、广东汕头侨批文物馆等。在习近平看来,这些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2页。,具有极为重要的人文价值。“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建筑物、人类工程、考古遗址等。我们从习近平的考察足迹可以看到,他高度关注大运河、敦煌莫高窟、长城、和顺古镇的明清建筑群、云冈石窟以及潮州广济桥、广济楼等文化遗产。这为我们保护文化遗产实践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古籍里的文字”是指传统典籍中有记载但如今已经失传的物质文化遗产。它虽然失传,但仍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特殊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就记录着先秦的车辆、兵器、玉器、农具、都城建设等。虽然这些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典籍中的文字向人类再现了中国先秦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2.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民间文化,也包括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精神文化遗产。习近平指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古代思想文化对今人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4)习近平:《要积极总结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第1版。在他看来,精神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文化遗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制度文化遗产。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具有系统完善的制度文化:“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德主刑辅”的礼教制度、“整肃纲纪”的巡察体系与“严以治官、宽以养民”的施政方针等,这些促进中华文明赓续革新的制度文化对于当今治国理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立了优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以非物质形态表现的民间文化。习近平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5)习近平:《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6日第1版。2020年10月在广东考察期间,习近平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考察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反映了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高度重视。将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传承好,是推进中华文化多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习近平还特别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曾经重点考察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赫哲族的伊玛堪说唱等。习近平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发展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6)《习近平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二、文化遗产的价值

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价值,回答的是为什么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意义的问题,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现实根据。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26页。只有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自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定,截至2019年6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0项,是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8)《非遗保护,中国实践 40项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一览》,新华网北京2019年6月6日电。截至2019年7月,我国已有55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37处、自然遗产14处、文化与自然遗产4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全球第一。(9)《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5处》,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345422738_5927522019,最后访问时间:2021年5月15日。中国的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大。中国的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兵马俑等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辉煌灿烂的文明,是先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因此,他们得到了世界民众的共同认可和赞赏,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四个自信”,并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49页。其源就在于此,其底气就在于此。

2.文化遗产是以文化人的财富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基本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10页。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思想材料。正是有了这样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华民族精神犹如民族思想脉动的主旋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个主旋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情况下会形成或悲壮慷慨或昂扬激越的不同乐章。这些乐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发挥着以文化人的作用。例如民主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抗击非典精神、抗疫精神;等等。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12)习近平:《干部要学哪些传统文化?》,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10/c_1116199868.htm,最后访问时间:2021年5月12日。

3.文化遗产是治国理政的镜鉴

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制度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重要镜鉴。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41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思想理念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优秀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制度文化的瑰宝。它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与灵魂之中,成为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习近平高度重视从古代优秀制度文化遗产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他认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必须善于借鉴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制度文化遗产。习近平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为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14)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学习关键词》,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26页。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方略中,比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吸收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德法互补治国理念的重要成果。

4.文化遗产是民族团结的纽带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生于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财富。习近平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57页。文化遗产就是这种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中华民族历来就具有这种大家庭的共同体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以“侨批”为例,侨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侨胞因种种原因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及其他国家谋生。他们身在国外但心系家国,由于当时东南亚等国金融邮讯机构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的汇款和家书由专门往来国内外的“水客”和侨批馆递送,于是就有了大量侨批文物。据统计,仅汕头侨批文物馆收集到的“侨批”就约有12万封。(16)《汕头侨批文物馆:12万封侨批记录华侨海外奋斗史》,中国侨网,http://www.chinaqw.com/qx/2020/10-16/272897.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1年5月12日。2020年10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期间专门参观了汕头侨批文物馆。他指出,“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文物,加强研究,发挥其教育引导的作用。(17)习近平:《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习近平讲的教育引导作用自然包含了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大团结的作用。

5.文化遗产是交流互鉴的窗口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崇尚团结互助、和合统一、世界大同的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从来就是世界和平的力量,而非和平的威胁。中国的发展强大,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开始宣传中国威胁论。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可以很好地向世人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当代,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表现。同时,我们认为,文化遗产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代表着各民族的独特的精神家园与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和魂。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加强合作以共同延续人类的历史文明;保护文化遗产,可以延续文明的多样性,不同的文明之间可以汲取有益因子促进共同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多种文明的浸染与交流中,人类文明可以得到更好的延续与发展。文化遗产是世界人民交流沟通的文化媒介,正是通过文化遗产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人民幸福。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他主张“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8)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7页。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国以保护文化遗产的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进了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理解与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文化动力。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

只有遵循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特定规律,才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结合自身对保护文化遗产的体悟,围绕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成为新时代保护文化遗产的核心要义与根本遵循。

1.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科学理念

文化遗产作为世代相继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文化形态,不免带有当时社会的文化烙印,相对于当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科学对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激活文化遗产的活力。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9)习近平:《在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第17页。

第一,科学对待文化遗产,必须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页。文化遗产作为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明材料,镌刻着中华民族在历史行程中艰苦奋斗、勠力同心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只有激活这些优秀思想理念,与时代特点相结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可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对待文化遗产始终坚持辩证态度,他认为要坚持吸收中华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有益因子,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保护并发展文化遗产。这与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增强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习近平认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和使命,“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1)段金柱、郑璜:《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福建日报》2015年1月6日第1版。。长期以来,一些政府为了所谓“政绩”,对真正的文化遗产疏于保护,为了城区建设甚至大肆破坏文化遗产,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大肆“拆真建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针对老城区改造,习近平提出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主张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22)《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6日第1版。防止建设性破坏。他强调:“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23)习近平:《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24)《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人民日报》2019年5月14日第9版。,“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来自于习近平多年工作的体悟,有助于引导各级政府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保护第一”的科学文化遗产观,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指出:“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90页。保护好文化遗产,要提高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的管理水平,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物保护队伍,这支队伍应当是敢于担当、专业素养高、严格执法的队伍。

第三,秉承修旧如旧的科学理念,适度合理开发文化遗产。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修复。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特殊的历史文化遗存,因受时间变换、环境变迁、自身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日趋恶劣。如何修复文化遗产对确保文化遗产的长久存续显得非常必要。习近平通过多年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体悟,提出了“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修旧如旧”是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也是习近平文化遗产观一个突出的理念,体现出他超前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只有如旧,才可以保持特定文化遗产所传达的特殊的思想理念、文化意境。否则,文化遗产会丧失其本来的文化符号,影响人民汲取与学习其中包蕴的特定思想理念。习近平在福州期间,在他的主持下,福州三坊七巷等地名人故居和遗址保护办法明确规定,今后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文物主管部门报市政府同意,均不得拆除、改建或添建。(26)段金柱、郑璜:《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习近平抓住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为保留文化遗产的真本风貌、守护人民的精神文化圣地、筑牢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做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正确处理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法。历史文化遗产要在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必须结合现代条件进行现代性转换,才可以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明确的是,“修旧如旧”并不等于“不动”文化遗产,要拒绝教条主义的极端保护方式。习近平指出:“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27)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480页。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文化遗产的思想体现出习近平文化遗产保护的辩证法,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第四,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文化遗产是世代相继的中国人民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破坏了文化遗产,则会影响后代对文化遗产的精神享受,是对后代人利益的剥夺。习近平极为重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他提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90页。。只有保护文化遗产以及承载文化遗产的环境,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可以真正做到保护、发展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构筑文化根基,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物质基础。习近平提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正确处理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法,为当代文化遗产的永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他在福建期间对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保护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当时,该遗址面临被三明钢铁厂矿山开采破坏的威胁,时任代省长的习近平知道后立即做出批示:“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物,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29)段金柱、郑璜:《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就这样,三明钢铁厂另行选址进行矿石开采,将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保存下来,真正做到了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两不误,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延续的和谐发展。

2.激活保护文化遗产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3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页。人民是文化遗产的真正的主人与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主体力量,对人民负责就是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做到保护遗产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遗产的成果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让人民在无声的历史文化中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树立清正良好的社会新风尚。

第一,培养民间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工艺等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当前一些民族的传统技艺濒临绝传,传承艺人普遍老龄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接续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习近平曾明确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31)李定广:《让戏曲在新时代绽放瑰宝之光》,《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6日第3版。党的十八大以来,多部门联合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截至2018年底,参与院校达118所,培训学员2.7万人次,全国参与人群达9.5万人次。(32)《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纪实》,《人民日报》2019年6月10日第1版。

第二,动员全体社会成员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仅仅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才可以凝聚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合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开展。习近平指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33)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第325页。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树立起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坚决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做斗争,全力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只有人人都行动起来,才可以更好延续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第三,重视文化遗产的普惠性,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人民。在浙江期间,习近平提出“免费西湖”的理念,因此,关停了盘踞在西湖周边的高档会所,真正做到了还湖于民。经此整治,西湖成为了人们游览的圣地,文化遗产的普惠价值得以真正实现。这体现出习近平科学对待文化遗产的深刻洞见。习近平文化遗产观中关于全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极富前瞻性,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习近平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保护文化遗产,为全体中华儿女树立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典范。在参观文物实物展览中,习近平提醒因拍照而过于靠近文物的记者:“小心别碰到,砸了我得负责”(34)《习近平文物保护简史》,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11/c_1113951139.htm,最后访问时间:2021年5月15日电。。这体现了一种极为珍视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正是秉持着这种对文化遗产高度敬畏、极为珍视的高尚德行与操守,习近平才能不断创造保护文化遗产的新的壮丽篇章。

3.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法治环境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依靠源自民众内心的自觉保护意识,还需要法律制度的坚强保障。只有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才可以使文化遗产保护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习近平非常重视发挥法律制度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严厉打击文物犯罪。”(35)《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华网北京2020年9月29日。在福州期间,他曾经要求“抓紧修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制订《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规划》”(36)段金柱、郑璜:《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用法律的方式严格保护文化遗产的物理形态和周边的人文环境免遭破坏,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化,营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法治生态。时至今日福州的文博界还传颂着习近平以“四个一”保护文化遗产的佳话,即一个局(市级文物管理局)、一个队(福州市考古队)、一颗印(市文物局印章)、一百万元(文物修缮经费),开创了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创新之举,为长远保护八闽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为文化遗产的依法有序传承、守护城市文化根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顺利完成,公安部、国家文物局持续联合部署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取得重要战果。(37)《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纪实》,《人民日报》2019年6月10日第1版。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制度不断完善。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思想,既保护文物、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革命文化纪念地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关注传统工艺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38)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要求“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传统弘扬好、革命文化传承好”(39)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人民日报》2018年7月30日第1版。;《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原址保护、原状保护”(40)《解读〈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原址保护!原状保护!》,《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月25日第2版。的总体策略,保护好长城文化遗产。

4.创新保护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受传承方式的制约,先进的、科学的传承方式则会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反,落后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则阻碍文化遗产的传承,甚至会破坏文化遗产。习近平科学审视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为文化遗产的传播、利用提供了科学指南。

第一,要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传播文化遗产。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为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高速平台,数字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方兴未艾。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先进的传播技术才可以不断发挥文化遗产的恒久魅力。习近平高度重视对网络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他指出“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202页。。这为新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播、保存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二,以文旅融合传承方式保护文化遗产。习近平主张“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42)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4页。在文旅资源开发中,习近平强调文化遗产不能过度商业化,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要让人们在旅游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旅游内涵”(43)习近平:《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过度商业化会破坏文化遗产的原有风貌,不利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以保护文化遗产。习近平在参观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时指出:“中希两国都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双方可以在修复和保护重要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加强合作。”(44)《习近平和希腊总统共同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3日第1版。习近平还主张通过加强国际间合作使流失海外的文物尽快回到自己的国家。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从英国、美国、法国、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追回50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成功探索了追回海外流失文物的创新范例。(45)《796件流失文物从意大利返还中国》,《中国青年报》2019年4月25日第2版。当今的中国正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遗产的海外交流与合作保护。中国与多国政府签署双边协议,防止文物非法入境。中国的博物馆正在走向世界,参与文化交流;中国的专家正走出国门,与世界其它国家展开联合考古、开展文物修复合作;中国正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切实保护文化遗产,促进世界文明的蓬勃发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关于文化遗产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继承与发展,为我们当下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行动指引。我们相信,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文化自信,造福子孙、奉献世界。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