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料室建设及管理探究

2021-04-15 00:48
卷宗 2021年23期

相 华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 300070)

除了课堂教学外,高校图书馆、资料室是学生和教师获得知识的另一主要区域,图书馆、资料室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是学校的教学水平、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但是就目前的图书管理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模式、管理思想落后、设备仪器老旧等,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高校图书管理要跟随时代潮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模式,切实做好服务师生工作。

1 高校图书管理的挑战

1)硬件管理落后。图书管理工作是复杂而繁琐的,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图书出入库、采编、上架,日常借阅、归还,位置查询、信息检索及读者信息系统管理等。以本部门为例,从读者借阅到资料室系统和设施的管理,以上工作均由本人一人完成。但单纯依靠人工管理,难免效率较低,特别是诸事缠身时难免分身乏力,不能满足师生的图书借阅的需求。具体来说,本院虽有图书管理系统,但该系统依旧比较落后,在新书上架时,电子枪只能识别图书条形码的信息,对于图书名称、作者及出版社等大部分信息,仍需要手动输入。但除了输入图书信息外,还需依据本资料室、图书馆的具体情况进行图书编码,手动输入信息,不仅费时费力,也容易出现输入错误,难以发挥信息系统给图书管理带来的改变。因此,利用大数据时代和信息化的变革、依托科技创新的成果,完善软硬件设计、加快更新数据库等方式,将给图书管理带来新的生机。这样可以不仅保证图书管理的精度,还能提升管理成效,减少人力开支,短时间为读者提供精准信息,充分发挥图书资源。此外,对于复杂的数据,借阅者往往难以立刻获取知识,但以本资料室为例,虽然图书可外借,但对于期刊、工具书等,因馆藏数量大多为孤本,故暂不支持外借。而资料室中并无可供复印或扫描的机器,致使师生需先用手机或平板拍照,再通过软件浏览文字,这就给读者阅读带来不便。

2)管理模式落后。随着管理理念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崛起,读者自主学习的需要,给图书工作者的传统管理理念带来新的挑战。过去,资料室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图书,图书分类管理,记录师生的借阅情况的初级服务模式。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读者除了日常借阅外,还对获取信息、信息检索等有了更高个性化要求。特别是新兴行业,如医学类专业、化学类专业,最新前沿知识,往往以外文形式展现,这就对图书管理人员外文水平和知识储备又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应摒弃传统的制定规则类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模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因此,图书管理人员急需转变思想,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提升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质量,以满足师生借阅需求。

3)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虽然图书资料建设对学科培养至关重要,但比起教学活动,图书资料类管理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就略显不足。就目前现状来看,图书管理者专业程度、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等方面,与专任教师队伍相比,有显著差距。举例来说,首先,在人员结构方面,图书管理者部分是学校引进人才的家属,知识结构低,学历以本科为主、硕士占比少,专业背景复杂,图书及档案相关专业少。其次,年龄结构上,部分管理人员年龄比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再加上高校缩编影响,近几年招收在岗职工人数较少,导致年轻的职工占比较小。同时,信息时代对运用计算机网络要求增高,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比较少,年轻职工虽有涉猎但专业能力有限,应对软件和计算机操作会有不足,导致难以使用现代化工具管理图书,实现专业化运营、科学化管理,妨碍了图书管理质量的提升。

4)电子数据库少。储藏图书、资料,是图书馆、资料室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就图书管理现状来看,目前图书馆的藏书,还是以纸质版图书、杂志为主,数据库、电子书数量有限。但电子数据库,因其库存量大、查找方便、知识更新换代快等优势,在学科培养、科研工作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给传统的图书管理就又了新的挑战。很多数据库平台,如维普中文期刊、超星学习通、中国社会科学文库等,在需要以公共服务为目的或吸引顾客时,会给大家免费开放数据库平台。但开放时间有限,大多以试用为目的,并且空间受限,只能在校内免费查阅,超出局域网的IP地址的,必须使用VPN才能获取,或者需要教师自购账号方可获取信息。但高校师生对图书资料需求量大,特别是毕业季,场所和机位有限,即便高校教师大多无需坐班,但对图书的需求并不会因此而减少,时而需要在家进行科研。受时空影响,给读者阅读带来诸多不便,这给利用图书资源带来严重不便,不利于发展科研。

2 优化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措施

1)完善硬件设施投入。现代世界信息增长快,图书馆在发展中,为保证借阅图书的效率,管理工作需要趋向数字、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智能化的服务提供新的机遇。从在日常管理中,最低级且机械的操作是上架、借还,但这项工作占据重要比重。为此,部分图书馆已通过应用RFID技术和机器人,来减轻管理人员的机械劳动,从而使管理人员把精力、重心,放在信息咨询、信息挖掘等方面。故而引进信息化设备,就成为提高管理效率的必然选择。比如部分学校已使用自主借阅系统,即师生通过刷校园卡及扫描图书条形码,以进行自助借阅,江西省图书馆机器人“图图”,以及其他人工智能及AI技术应用于日常工作,这就大大减少了图书管理者的压力。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上,智慧生活、智慧工程为展出的重要部分,如天津师范大学展出的无人购书设备,便体现出科技改变工作。再次,电子借阅平台,对设备需求也较高,因此,需要完善电子设施,引进电子阅读设备,配备相关打印机、计算机、无线局域网络等,以便提供更加优质阅读体验。最后,还可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形成本校或本院系特色平台,发布实时信息,及时发布图书互借、文献传递信息等服务。还可以借助此平台,收集图书馆资源采购信息,提高读者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知识诉求。利用现代化设备,完善图书馆、资料室软硬件设施,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现代化管理。

2)提升管理人员素质。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发展,给图书管理员带来新的挑战。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热爱党和国家、爱岗敬业,较好的人文素养,树立“服务至上”、“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其次,要增强相应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要全面掌握图书情报方面的知识,如图书分类、采编、情报检索等知识,了解前沿动态、及时把握热点。第三,学校要引进更专业的人才,特别是图书情报类专业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便于快速准确检索资料,以满足当今的借阅需求。同时,可建立相应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激发劳动积极性,留住人才。最后,除了引进人才,还要重视工作人员培训。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除了对管理人员进行传统的定期培训,为了丰富培训的方式,还可邀请专家们举办讲座、去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学习等。

3)丰富馆藏资源。馆藏量是衡量图书馆、资料室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要适时更新文献、扩充馆藏。每所学校、或者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或王牌专业,图书资源的建设也应该服从这一目标,故应根据学校、学院的设立目标,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希望发展专业的,则应就专业深度上有所提升,增加国内外相关专业书籍。有的学校希望提高综合实力的同时,扩展知识面,则应另当别论,如适当增加其他类别图书。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医学专业类书籍在我校图书馆有大量馆藏,而有少量人文社科类文献。虽能基本满足医学生阅读需求,但通过学习朱宪彝先生相关培养经验来看,医学生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增强人文社科类知识学习。故在学校层面应积极增强人文社科类书籍投入,即学校要引进专业的图书资源,促进医学专业的发展的同时,扩大非专业书籍,增强馆藏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以满足不同师生阅读需求。而本院以人文社科专业和外语专业为主,承担大量学校公共课,单纯依靠学校图书馆的人文社科类馆藏,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故在本学院设置资料室,图书类型也以人文社科、外语专业类书籍为主。这种因时、因地制宜的理念,有助于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4)扩充电子图书。电子图书打破了传统纸质阅读的弊端,也更容易实时更新储备,但电子书平台分散并且内容有限。特别是新书,其电子书通常不会当年发行,发行时间要比纸质图书晚几年,时效性较差,难以满足科研要求。为此,可以加大电子图书购入预算,或者购置相关电子数据库,以充盈资料。对于学校教师及学生常用电子图书及相关资源数据库,可由学校图书馆统一购置,对于不经常使用或者使用范围较小的电子图书,可以选择由院系单独购买的方式。以本院医事法学为例,学校医学专业师生对此类数据库的需求量较少,本学院法学专业对此需求较大,就可通过学院经费购置法学类数据库。同时,高校间应打破馆际界限、加强馆际互借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共享服务机制,这样在整合地区数据资源的同时,也充实了院校的电子数据库。除此之外还可利用现有馆藏图书,通过数字化加工,生成电子书,虽无法拷贝但能够阅读,也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为保障教职工的科研需求,学校可以为教职工购置数据库的账号,使教职工在校外也可以进行科研。并且适时引入评估,比如通过师生满意度调查,了解电子数据库及图书资源利用情况,听取二者建议,也便于日后图书管理人员跟踪、统计电子图书的评价、使用情况,以提升服务水平。

总之,图书建设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育部审核评估的重要指标。因此,无论对读者个人提升还是学校建设,加强高校图书资源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为达到这一目标,应加强图书管理人员学科服务意识及图书检索等专业技能,适时听取读者建议并对不合理之处加以改进,在增加纸质与电子书图书的供应量的同时,也应注重提升图书馆和资料室的软硬件设备,加强文献检索、咨询平台的维护运营,紧跟时代潮流,运用现代化设备,如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推广文献服务等,以切实服务于广大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