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发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我国英语教育长期以来因“费时较多、收效较低”而饱受诟病[1],大约只有38.4%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表示满意[2]。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学习时间少,有理由推论社会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满意度更低。这里所说的“英语能力”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给《大学英语》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要求”追求工具性目标(听说能力、有效交际)和人文性目标(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机统一。社会需要的是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外语能力的人才,要求英语教学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而且还要达成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标[3][4]。
传统的英语教学偏重于知识灌输,不能有效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也难以实现语言文化课内在的人文性目标,主要原因有:
1)教学目标方面,人文性目标(综合文化素养)由于没有清晰的界定、过于宽泛,难以细化在教学内容之中,也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2)教学内容方面,重文学、重政论、轻实用[5],所教与所需脱节;
3)教学方法方面,一直有严重的学(learning)用(use)脱节现象,教学活动聚焦于知识点的讲解,重输入、轻输出,奉行“课文中心”“课文至上”的教学理念,将教课文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6],教学围绕课文展开,基本上满足于弄懂文中的词、句、章,学生少有使用英语的机会[7][8]。
职业院校的学生群体和就业面向都与本科院校毕业生有区别,教学侧重于实用性。据我们对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很实在,看重的是能用英语解决工作相关的实际问题(应用能力),并希望毕业生有较强的职业素养(如表1)。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基础英语课程(大学英语、综合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双核”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教育目标,包括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9]。专业核心能力指工作岗位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实训和跟岗实习获得。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又称为关键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自主学习、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团队精神等通用核心技能[10],具有可迁移性,可让学生终生受益,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必选目标[11][12]。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满足于知识点的传授,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那么很可能遭遇学生尚未毕业而所学知识就已经过时的尴尬[13]。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全员参与,需要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学英语》和《综合英语》是核心人文课程,不能置身于职业院校“双核”能力培养的使命之外,既要培养实用语言技能,更应将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寻找与工具性目标融合的途径。本文将职业核心能力称为“软技能”。
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社会对高职英语教学成效的评价不高。内容脱节和学用分离必然导致学习效果差,导致动机衰竭(demotivation),形成恶性循环。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都经历过从满腔热情到厌恶的痛苦演变[14],甚至彻底放弃学习。外语学习需要“学用结合”,将输入性学习(learning)和产出性运用(use)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而不是将学习与运用割裂开来[15],需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
在界定了职业院校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用结合”的方法原则之后,以下针对上述英语教育低效三大原因中的后两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程英语》为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将“软技能”与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两个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以提高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有效性。
只有建立在使用者(尤其是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基础上的教学才能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学用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成效。本研究首先采用访谈形式了解使用者关心的教学问题,然后以访谈结果为依据设计问卷,确保调查数据完全来自使用者,避免研究者先入为主。最后再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一是高职基础英语课程应该教什么?
二是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访谈对象为笔者所在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代表39人、毕业生代表24人、非英语专业教师23人,以及企业管理人员22人,共计108人。师生访谈人员的挑选覆盖该校的各个专业,访谈学生的英语成绩有好、中、差三个层次。企业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与该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22家企业。随后在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在1164名在校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涵盖39个所有非英语专业。研究对象的高考入学成绩差异较大,总分从280分到500多分不等,英语成绩最低19分、最高128分、平均72.88分(相当于百分制的48.59分),大致可以反应我国高职学生的总体情况。
2.3.1 访谈
对“研究对象”中所述四种访谈对象拟定四个不同的访谈提纲。每个提纲由3-5个开放式问题组成,并准备一些提示供访谈者在需要时提示被访谈者。拟定访谈提纲后,根据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全校39个专业中挑选39名学生(好、中、差各13名),在校园任意角落进行轻松的访谈。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对访谈进行了录音。毕业生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访谈主要通过电话访谈方式进行。访谈结束后即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由两名研究人员根据重复率高的关键词分别对各种意见进行排序,分歧较大的地方讨论决定。四种访谈对象的主要观点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结果举例
表1显示在校生主要关心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要求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材料贴近生活;企业管理人员则主要关心教学目的,希望学校重点培养责任心、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软技能和处理业务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和毕业生都要求避免应试教育。
2.3.2 问卷调查
由于访谈涉及面小,有必要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更大规模学生的意见。访谈结果整理出来后,根据访谈结果编制调查问卷。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有“完全不同意”“基本不同意”“不确定”“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五个选项,分别代表1-5分。问卷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活动组织方式等方面。被访谈的学生无人提及喜欢现行的标准化考试及常见的应试学习方式。考虑到标准化考试和应试教育的盛行,研究者在问卷中加入了这方面的内容。
问卷第一稿在3个班160人中进行试测,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剔除高分组和低分组无显著区别的题目,剩余45个题目组成正式问卷,邀请24个班级的英语老师在英语课上随堂进行正式施测。除去缺课的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164份,全部数据输入SPSS,进行因子分析。剔除不足三个题目的因子、因子负荷不足0.4的题目和同时分属两个以上因子的题目。这时,问卷的KMO值为0.905,大于0.8的标准[16],说明适宜做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经过正交旋转后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9个,累计解释56%的变异量。总问卷的信度值为0.912,各因子的信度值在0.623-0.809之间,达到社会科学研究的要求[17]。9个因子呈现了教学的三个方面(学习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举例说明如下。
(1)学生最想提高的语言技能(学习目的)
按平均分的高低排序,学生最想提高的技能是听说能力(41、42题)。由于研究对象所在城市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和繁荣的跨境电商,加上跨境旅游的迅猛发展,学生需要更“实用”的口语技能(如表2)。按因子负荷排序,排在前面的是应用文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43、44题)。访谈中,毕业生和企业管理人员反复提及的是处理国外客户电子邮件等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
表2 最想提高的语言技能
(2)学习材料(教学内容)
有一个因子涉及教学材料的选择原则(如表3):兴趣为主、贴近生活、简单易懂、有助于培养人文素养。
表3 选材原则
另有两个因子涉及具体材料类别,包括小说、故事、趣闻、励志故事、人物传记等趣味性强的短文,这里不详细呈现。
(3)教学方法
多达5个因子均与教和学的方法有关(如表4)。学生希望课堂轻松互动(因子1)、在游戏中学习(因子5),但对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方式(因子2)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子3)还是念念不忘,说明学生的观念还牢牢地被传统观念束缚,需要加以引导。
背单词这一传统学习方法在因子2中负荷最大,但分数不高(2.94分),说明学生已经不是很认同传统学习观念,但影响依然很大。因子4揭示学生喜欢多模态的材料呈现方式,喜欢通过听唱歌曲和看视频等方式学习,与死记硬背(因子2)和知识点讲解(因子3)的传统方法形成对比。
表4 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需求分析的结果,综合考虑在校生、毕业生、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等各方意见,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国家技能振新战略”的要求,我们在英国专家的指导下编写出一套全新理念的教材《职程英语》(English For You),把培养软技能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设计有信息沟的交际任务,使学生在“用语言做事”的过程中通过使用英语来学习英语,将语言学习目标有机地融于软技能培养目标之中。
就具体教学内容而言,我们将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中重复率高的关键词进行排序,筛选出5个主题,其中两个聚焦软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另外三个则是生活中真正用得着英语的领域(跨境旅游、跨境商务、就业准备)。各单元主题和具体内容见表5。
表5 《职程英语》主题和主要内容
《职程英语》重点培养的软技能(如表5)可以概括为:COCA, SIR—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协作能力(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自主学习能力(autonomous learning)、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solving problems)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所有教学活动都以培养“软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将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融为一体。
创设有交际意义的学习任务,满足“创造交际欲望”的教学要求[18],给学生提供交际机会和产出语言的机会,通过使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来学习语言是典型的体验式学习,符合体验式学习促进学习效果的记忆规律(Dale, 1946),也满足了需求分析中学生强烈要求的“互动”教学方式。为适应学生对互动教学方式的要求,《职程英语》设计教学活动时遵循以下原则:
(1)任务驱动(task-driven)。设计有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的交际任务,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而且还能满足学生对动觉学习风格的偏好。每个任务都需要学生拿出一个可见产品(tangible outcome),如拟定清单、录制音频、拍摄小视频、编撰手抄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使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产出语言来学习语言,有机地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融入每一个课堂活动,避免将学习技能割裂。同时,这些活动大都需要就某个现实问题制定一个解决方案,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用互动活动取代教师灌输,使语言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教材设计大量有交际意义的对子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以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合作学习的过程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还能降低学习难度,并在互相帮助中共同成长。
(3)多模态输入,充分照顾“网生代”学生的学习风格。伴随网络长大的高职学生习惯了多种模态的信息获取方式,不太喜欢阅读和听讲等传统学习方式[19],喜欢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职程英语》使用大量电影片段、经典歌曲、商业信函、促销广告、互动游戏等源自生活或者网络的多媒体材料,还邀请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视频拍摄。这些多媒体材料短小有趣、简单易懂,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4)符合支架(scaffolding)原则。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架,而不是“考”学生,让学生可以踩着支架达到他们原本达不到的高度[20]。将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易驾驭的小环节(manageable chunks),在每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支持,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一个个小活动,然后水到渠成地完成大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5)寓语言形式于语言使用之中,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语言形式,避免把语言形式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职程英语》注重语言功能(function)的教学,遵循“MUFsC”的顺序,以意义(meaning)和使用(use)为先导,在呈现意义和使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语言形式(forms),然后在交际活动 (communication)中巩固语言形式的使用。
针对教材中心、课文至上、学用分离的传统[21],《职程英语》不以课文为中心,而是以完成有信息沟的交际任务为主要教学方式,提供更多口头、笔头产出机会。产出语言的教学活动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通过激发“注意”(noticing)、检验假设、监控和内化语言知识(即元语言功能)的方式来促进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学习动机[22][23][24]。交际任务还提供协作机会促使学生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等软技能,同时提高参与度,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随机抽取11个自然班(437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接受度。问卷前18个题目为封闭式题目,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每个题目有“完全同意、基本同意、不确定、基本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五个选项,分别对应5-1分。题目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得分最低的题目也有3.88分,说明教材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如表6):
表6 《职程英语》接受度
问卷还有一个开放题目:“与你熟悉的其它英语教材相比,《职程英语》有什么独特之处吗?”不少学生给出了简洁的、积极的反馈,他们认为《职程英语》内容新颖实用、注重交流和协作、教学活动轻松有趣。摘抄部分有代表性的意见如下(如表7):
表7 开放题目:《职程英语》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虽然封闭式题目的调查结果显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有市场,但在访谈中无一人提及喜欢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问卷调查中的开放式题目(表7)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教学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是否能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护需要通过学生喜欢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方法(或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来实现。《职程英语》通过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将职场所需核心软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将在职场和生活中用得上英语的领域作为教学内容,用贴近生活的材料作为技能培养的媒介(教学材料),用学生喜欢的、有交际意义的互动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从而解决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学用分离的问题,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职程英语》聚焦的软技能主要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人合作、与人沟通、自主学习等;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生活中用得上英语的主题(跨境旅游、国际商务、就业准备)和两个专门用于培养特定软技能的主题(自主学习和人际关系);教学材料主要包括短音频、电影片段、自拍视频、商业信函、广告、游戏等源自生活的多媒体材料,避免使用生词多、篇幅大的长文;教学方法方面,设计有交际意义的互动活动,同时将大的活动分解成若干容易操作的小环节,并在每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支架,使学生得以轻松地完成整个交际任务。在呈现重点语言形式时,遵循“MUFsC”的顺序,在呈现意义和使用的过程中巧妙地引出语言形式,然后在交际活动中练习和巩固语言形式的使用。教学活动以语言功能为出发点,以“用语言做事”的交际活动贯穿活动的各个步骤。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这样的教材接受度较高,认为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教学活动互动性强、参与性高、能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