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选文的多维度理解与教学设计

2021-04-15 17:01程建红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程建红

【摘要】为了探究经典选文的多维度教学设计,笔者以统编版教材为例,以必修(下)第一单元文言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单元的主要授课内容,总结单元教学总目标,并探究经典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发现:通过名篇选读可以引导学生传承优秀文化,在体会人物性格和内在精神品质的同时,拓宽其知识广度和高度。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教师应该对经典选文进行多维度剖析,丰富学生思想内涵,扩充授课内容,最终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

【关键词】统编  经典选文  高中语文  多維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5-0143-0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名篇选读和文本精读,可以提升其历史文化自信,以教材为媒介,对青少年行为品格进行塑造,提升其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尤其在文言文经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继承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借助教材文本,吸收文化精华。从这一层面来讲,对经典选文进行深度解析,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多方面对文字、历史事件、人物性格进行赏析,可以提升学生人文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一、统编高中语文选文的主要内容——以必修(下)文言文选文为例

在高中语文(部编版下)教材中,第一单元主要以文言文教学为主,单元教学更加侧重于人文性,通过单元目标中的具体表述,彰显“中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注重选文典范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单元教学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学生文化自信;2.重塑中华文化的共同记忆;3.遵循精神主线,构建学习任务群,从而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强化其责任担当。通过以上几方面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第一单元教学过程中,“中华文明之光”选文紧密贴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树立宏观教学目标,深入体会人物性格和内在精神品质,最终可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语言素养。

二、经典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与一般类文学篇目相比,国学经典类、文言文诵读类文本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一方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异性较大,语言方式和所处社会背景有所不同,因此学生未必可以完全理解古人做法;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对“经典”的理解具有一定局限性,对文章中深邃的思想内涵难以有效掌握,比如:明察秋毫、游刃有余等成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但是并不一定能准确掌握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通过文言文经典篇目,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文言”来理解“文意”,最终实现“言意统一”[1]。但是根据笔者多年研究经验,当前经典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存在一定误区,从教师层面来讲,更加注重“经典文本”的解读,对于单元式教学和主题思想的阐述不够深入,因此多数学生容易将文言句式、语法知识作为学习重点,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出来,语文多维度教学目标难以体现,不能整体把握思想内涵,可见,教师创新工作思路,对经典选文进行多维度讲解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三、经典选文的具体教学策略

第一单元文言文选段主要有:1.论语——《侍坐》章;2.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庄子——《庖丁解牛》;4.左传——《烛之武退秦师》;5.史记——《鸿门宴》[2]。从宏观教学思路层面来讲,每一篇都侧重于对话描写,并通过对话反映出人物性格特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说理”,借鉴古人言语艺术,确定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丰富学生思想内涵,扩充授课内容,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因此教师可以分别从知识能力维度、思辨维度、文化传承维度对第一单元进行深入解读,在承载历史的基础上,拓展学生思维广度、深度、高度。

(一)知识能力角度:优化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学习广度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打破古今汉语理解壁垒”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摸清事物的本质,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将单元目标进行细化,从单篇选文入手,提升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技能,辨析前人智慧,提升思辨性阅质量。其中可以做如下教学设计:

1.注重音形义、文言句式的单篇教学,立足教学重难点,通过媒介欣赏、思维导图等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概括,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句的内容,让学生能够理解“夫子哂之”(《侍坐》)、“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和“吾闻庖丁之言”(《庖丁解牛》)中“之”的不同用法,在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自主完成实词、虚词预习,深入了解古代汉语助词、指代词等用法。

3.绘制结构图,梳理各篇文章中治国思想、君臣思想、儒道思想,体会其中逻辑链条,通过人物形象、语言特点、身份渲染、环境构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字美感,在贴合原文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思考。

4.提炼人物性格,走进史传世界,引导学生依据文中相关词句,比如“游说齐宣王”“樊哙冲进项羽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说出人物性格特征,或者通过“为国以礼,吾与点也”“因其固然”“可得闻乎”等词句,深入剖析其中的王霸之术、礼乐治国等道理,分析当时社会的“理想图景”,走进史传世界,让学生以文言文学习为切入点,初识诸子学说,最终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提升其学习广度。

(二)思辨角度:立足文本,构建学生情感态度,强化其言语艺术,提升学生学习深度

文言文言语形式更加注重叙事性描写,借鉴古人言语艺术,分析其语气、语调、关联性词语、情感态度等表达效果,这也是本单元五篇文言文的核心教学目标[3]。因此在正式授课中,教师应该优化说理思路结构,借助表达观点的特殊句式,提升学生分析能力、辨析能力,强化其言语艺术,在研读人物对话过程中,对内容进行评析,探究双方说话的技巧,聚焦文言知识,最终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1.确定对话核心主题,比如在《侍坐》中让学生思考“尔何如?”“非诸侯而何?”“夫子何哂由也?”“何伤乎?”等疑问句的词义,并分析其表达语气,深入研究说话者的轻重、节奏、情感,也可以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国危矣……子亦有不利焉”选段中,体会对话中的语言艺术,通过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大义,体悟烛之武“义无反顾赴秦师”的情感思想,彰顯人物性格。

2.语言思辨,以某一话题或主题为谈论对象,比如以《鸿门宴》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对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进行分析,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两位人物尽心理性分析,并回答“如何看待成败”“如何理解刘邦和项羽的成与败”。在辩论过程中,做到简洁有力,学生要做到立足文本,有理有据,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思考[4]。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夯实其自主阅读基础,优化交际语境口语表达训练,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促进其文言文学习的螺旋式立体提升,挖掘学习深度。

(三)文化传承角度:通过“为”与“不为”,彰显文化定位,提升学生精神高度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文言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时代发展内涵,尤其是经典文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从历史深处走来,并启迪当代人思想精神,因此在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教师应该统筹文本价值导向,立足经典选文,凸显文本的“文化”内核,通过“多篇聚合”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文化品位。

1.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思考:“儒家”与“道家”,“有为”和“无为”之间的关系,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从诸子散文中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思考其现代价值。

2.教师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角度,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并说出5篇文章中的民族精神和社会期许[5]。引导学生从多篇文章中体会孔子与庄子生存姿态的差异性,探究“为”与“不为”的当下启示,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比如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层面对《庖丁解牛》进行深入研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艺高超”这一层面,还应该通过文本的学习,理解“养生”的概念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观念,通过感性的形象表达,为学生阐明处世之道。

3.从单元导语入手,介绍选文情况,引导学生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比如“礼”(《烛之武退秦师》),再比如“仁”(约法三章——《鸿门宴》),帮助学生理解选文的深层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语言”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前人的智慧”,并且实现“思义理”的教学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站在现代立场去审视先秦经典,最终提升学生精神高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之光”选文紧密贴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因此教师应该在承载历史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立足知识能力、思辨能力、文化传承等方面,学会深入思考,最终提升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树常青,刘春.《诗经》中文学与政治价值之抗礼——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氓》选篇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9(3):18-20.

[2]赵晓霞. 经典选文的多维度理解与教学设计——以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第一单元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20(5):4-8.

[3]韩见清.精选,精讲,精品——高中语文经典好书阅读教学实践思考[J].天津教育(下半月), 2019(19):157-158.

[4]袁国超. “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以中外文学经典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 2019(6):32-35.

[5]李煜晖.学习资源类选文的价值功能和教学建议——以“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9(11):4-4.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