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芳
【摘要】小学时期是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数学老师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习惯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082-02
对于学生来讲,小学时期是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因此,探讨学习习惯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意义、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以及从老师的层面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这对于构建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习惯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放眼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未来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学生具有良好学习习惯能够促使其学习效果得以提升,由此确保学生汲取足够的知识。通过对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了解可以得知:我国学生自身学习习惯还需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写字和审题以及计算等不同方面均包含众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优化和完善。[1]想要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就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数学教学工作得以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信心。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不但需要将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二、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形式
(一)善于提疑、敢于发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阐述过:“世间千千万万的发明都归结于一个问题。”创新的启航点在于质疑提问,对于学生来讲其天性就是质疑以及好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乘法估算》课程为例,笔者在传授学生“乘法估算”过程中,例题21×48能够当作20×50来展开估算,其中的某个学生提出疑问:“48当作50进行估算之后,21×50同样也能够口算,为何必须要将两个数均当作是整十数呢?”这个问题出现之后就引起学生广泛讨论,最终大家经过讨论发现估算过程中需要确保方法便捷以及合理便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课堂之中学生提出质疑能够将学生求知欲以及好奇心调动起来,同时还能够确保学生在如此欢快的课堂氛围内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敢问以及质疑的好习惯,这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是具有较强意义的。[2]
(二)善于审题、精于审题
放眼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上,教师很大一部分精力都会投入到数学运算教学当中,而运算的准确性取决于审题思路是否明确。通常来说,在传授学生解答应用题思路过程中,第一步是需要确保学生对题目仔细阅读,从而使得学生对题意有一个初步了解。对题目内容展开了解的首要工作就是读题,而这个步骤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初始步骤;通过逐字逐句推敲将题意精准性理解,在此前提下将算式列出来并且进行计算。借助审题训练工作能够将学生认真严谨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来,并且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选取科学且合理的计算方法,从而将做题速度和质量提升。
(三)学会预习、善用预习
所谓课前预习具体内容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前段时间对教师接下来传授的内容展开学习,学生借助该方式可以将自身对新课的学习兴趣提升,同时还可以确保学生将学习主动权掌握住,由此便于学生能够对新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完成接下来学习任务,同时还能够将学生自学能力增强。
借助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新课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学生具体状况以及教学内容强化预习指导工作。第一步需要学生边读边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此时学生可以清楚自己哪部分知识理解以及哪部分知识不理解;随后针对不理解的知识展开思考和分析,争取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将所学内容了解清楚;学生经过查缺补漏发现依旧有研究不透彻的地方可以将这部分知识重点记录下来,等到老师上课教学时向老师求助。[3]假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还可以做一些相关习题,这样便于学生加深自身学习理解。为确保学生预习工作准时且顺利完成,教师还需要对学生预习工作进行有效且科学监督,同时教师还可以同学生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关系,在得到家长配合以及理解下,让家长对学生学习工作进行监督。
(四)立足实践、手脑结合
从创新活动中不难发现其中不能缺少的步骤就是实践。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时应该全面提升学生手脑结合能力,关注学生实践习惯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来龙去脉具有深刻理解,同时还能够对学生思维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以人教版五年级《三角形面积计算》为例,教师在进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引入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认为最大的三角形画于一个长方形内部。此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正方形以及三角形两者面积有何关联性。学生此时通过行动可以了解长方形面积的50%为三角形面积。
(五)建立体系、培养习惯
“创新”的前提是牢固且扎实的知识体系基础。学习数学本身就是內化知识以及整理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候需要借助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整理为一个体系,并且将知识结构构建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领悟一些有效的思想方法,从而为学生创新奠定前提条件。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复合应用题》教学为例,教师在传授学生复合应用题有关知识时,其需要引导学生对小结内容进行总结,在组织学生开展复习工作时,借助自编题等方式同时融合比较、观察以及归纳等有效方法,帮助学生将题目内容变化形势理解,对复合应用题普通解法熟悉掌握,在这个基础上将复合应用题结构构建出来。[4]教师采取该种教学方式,站在近期效应层面上来讲:学生自身解题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楚,除此之外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以增强,可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还不能够将所有知识点有效结合在一起,部分学生不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站在长期效应层面上来看: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科学且有效的知识结构构建出来,同时还可以对知识体系展开了解,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總而言之,学生想要培养自身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只能够借助于学习过程。基于此,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将自身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同时全面展开教学改革工作。教师还应该将学习以及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优化方案
(一)自主学习,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现如今新课改已经全面实施,数学教学中也融入了和素质教育相关的元素,以目前小学生的现实情况来说,其年龄较小、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对老师依赖性过高,这些都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兴趣的丧失。
与其他科目不同,数学是一门以计算为主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认真的态度,但是过于严肃认真也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具备一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养成认真听讲、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让数学“活”起来。笔者曾经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如下事件:某次一个学生在作业的写作过程中写出了101+78=119的等式,如果此时对于学生进行严厉批评的话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所以这时候我用较为幽默的方式跟学生说:先借你101元,然后又借78元,只归还119元,你会同意吗?这样该学生之后就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错误。
(二)让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
发散思维是学生通过反思和研究对已有结论举一反三的思维形式,其被称为扩散思维,数学解题虽然是严格根据计算得出结论,但是其本身又具备一定的多方面性,所以学生在平时解题过程中也要根据多维度、多方面进行考量,这样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如:一辆货车一上午行进三小时,行驶距离一百五十公里,下午行进时间比上午少一小时,求该货车全天的行驶距离。这时候通常的解题思路是先进行火车平均时速的求解,之后根据下午的行驶时间进行行驶距离的求解,最终将得出的结果与上午的行驶距离相加得出全天的行驶距离:(150÷3)×2+150=250km;另外一种解题方式则是先算出火车每小时平均时速再与上午和下午的行驶时间之和相乘得出全天的行驶距离:(150÷3)×(3+2)=250km。
而为了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其他方式的运算,这时候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提醒,引导将上午的行程乘2得出6小时行进路程,然后根据上午的行驶距离和时间算出单小时行驶路程,最后用六小时路程减去一小时路程得出最终答案。
通过了解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内容能够发现,所谓良好学习习惯不单单指要求学生举手发言以及上课坐好等一系列外在形式,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发言、独立思考以及善于表达自身看法等的内在学习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小学时期是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应该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构建良好学习思路为主,这种培养路线不但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要素的培养也能起到长远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情情.小学数学学习情况培养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沈佳艳.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6.
[3]闫章丽.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学习习惯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张洛仪.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情况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