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使用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研究

2021-04-15 00:41陈玉婷付琦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消极影响社会化短视频

陈玉婷 付琦

摘要:当前,儿童也成为短视频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具有使用内容多元化,娱乐化倾向明显;使用日常化,挤压学习时间;心理、行为趋向化,盲目模仿盛行的特点。由于留守儿童的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这类特殊群体受到短视频的不良影响尤为突出,引发了较多的社会问题。文章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农村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的不良影响以及原因,并针对解决方案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短视频;留守儿童;社会化;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05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成都理工大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202010616105

一、引言

5G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推动着短视频快速传播与发展,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动以及成效的不断显现,城乡数字鸿沟在不断缩小。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1]。农村经济的发展、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村儿童提供了便利的上网条件,农村留守儿童也成为短视频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不可否认,短视频给予了留守儿童娱乐身心、开阔视野的机会,但由于农村教育水平有限、家长监护缺位以及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容易产生留守儿童盲目跟风模仿、价值观扭曲等不良影响以及社会问题。因此,分析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的特点、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及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的特点

(一)内容多元化,娱乐化倾向明显

自媒体时代,为迎合大众需求,短视频输出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其中虽不乏一些有深度、有意义的内容,但平台以娱乐化内容为中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者张蕊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在内容偏好上,选择搞笑恶搞类、创意猎奇类这两项内容的儿童占到60%以上[2],可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相对轻松愉快的内容是他们更青睐的。在这些娱乐类视频之中,大多有着夸张的视觉冲击、低俗的脚本台词、奇葩的表演风格、反智的故事情节。这些新奇、刺激的短视频快速抓住留守儿童猎奇的心理,从而使其在这种具有泛娱乐化属性的短视频中沉迷,甚至陷入“娱乐至死”的漩涡。

(二)使用日常化,挤压学习时间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显示,乡镇农村儿童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明显高于城市儿童的平均每日88.4分钟,达到平均每日108.18分钟[3]。该报告说明,不同于以往对农村网络条件落后的认知,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在电子产品的使用条件方面差异不大,但农村儿童在使用时间上明显多于城市儿童,这也反映出在电子产品使用的监管上,农村孩子暴露出更大的问题。处于农村的留守儿童因隔代教育的“放养”而长期沉迷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缺乏家长管控、自制力差,儿童成为“低头族”的现象在乡村普遍存在。长时间观看短视频无疑会挤占大量学习时间,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滑,成绩落后的学生或许因为压力大会沉溺在短视频中更长时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儿童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三)心理、行为趋向化,盲目模仿盛行

首先,短视频的不良内容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和价值观异化。由于短视频行业发展快速,且规范化程度低,涌现出大量低俗、恶搞等不良内容,如平台中充斥大量“网红炫富”“少女妈妈”等短视频。这些浮躁的内容肆意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于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倘若缺乏外界的正确引导,他们便容易潜移默化地受到不良信息引导,模糊是与非、善与恶的边界,形成扭曲、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其次,短视频导致留守儿童做出跟风模仿行为。由于留守儿童的判断能力不足,因此盲目跟风模仿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三、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对其社会化过程产生的消极影响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4]。心理学家哈维斯特认为,儿童期是学习男女角色,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发展独立个性的时期。在网络媒介快速发展、市场化机制运作以及短视频进入低门槛等背景下,短视频质量低下、内容恶俗、泛娱乐化等特点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一)不良内容诱导越轨行为

短视频的快速发展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娱乐的同时,也使大量的自由职业者涌入这片“红海”。入驻短视频的用户盈利途径主要包括粉丝打赏、直播带货、广告推广三种,其本质是流量变现,都是基于一定的粉丝基础,粉丝量越大,收益越高。在这种盈利模式之下,短视频平台出现了不少暴力、色情、恶俗等博眼球的不良内容。例如,在快手、抖音等流行的“黑化”小学生群体,他们自称为“黑化家族”,这些儿童奉行悲观厌世的价值观,他们的网名中往往带有“血”“黑暗”等字眼,他们的视频中往往充斥着灰色的滤镜、鬼魅的特效以及偏激的暴力行为。这种文化在儿童群体中快速流行,被认为是一种“个性的展示”。

短视频不仅成为不良文化的传播阵地,而且视频传播的特点大大增强了感官刺激效果,扩大了影响力。留守儿童群体具有更强的情感发泄欲,更容易受到这种极具煽动力的言论的影响,而且在家庭管制失控的条件下,其产生的消极后果不可小觑。

(二)造成留守儿童角色不清或角色失调

角色失调,是指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冲突、中断甚至遭遇失败。角色规范是指社会对某一社会角色的期望和一整套与扮演角色相关的行为标准。当留守儿童正确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进行正确的行为扮演,就能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

在短视频平台上儿童群体发布的一些短视频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不符合儿童群体身份的内容,如“未婚妈妈”“美妆博主”等,他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引以为傲,在视频封面打上大大的标签,表明自己的身份。2018年,央视就曾报道过未成年人早孕争当网红的事件,這些未成年妈妈大多来自农村或小城镇,早早辍学成婚。利用自己早孕妈妈的身份在网络平台博人眼球,赚取流量。这种风潮很快流行开来,并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追捧,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留守儿童在缺乏关注和引导的情况下,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在生活中缺乏前进的目标。当他们观看短视频时发现自己的同龄人已经早早踏入社会,或组建家庭,或成为受人“追捧”的网红等,就会对自己的角色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角色认知模糊,从而导致角色失调。其后果就是,一方面留守儿童不能排解角色认知模糊带来的矛盾和困惑,从而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寻求角色转变,从而产生辍学、早恋等问题。

(三)人际关系畸形发展,对虚拟世界产生依赖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母亲的分离会导致防御型人格的形成,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更难建立信任关系。众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如肖富群在广西阳朔县调查发现,留守经历给留守儿童的横向社会交往能力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5]。

留守儿童在现实社会交往中由于缺乏自信,更难以建立親密的同伴关系,部分儿童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同伴交往,产生行为暴力、性格偏激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又使儿童陷入更加孤立的局面,形成恶性循环。而在使用短视频过程中,留守儿童可以不顾他人的眼光,尽情展示自己、分享生活,部分儿童甚至可以收获不少粉丝,在众多的网友中获得认同,从而恢复社交自信。但由于现实社会交往的受挫与虚拟社交的认同,形成留守儿童陷入虚拟世界的推理与拉力,使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畸形发展,陷入虚拟人际关系中,而缺少现实社交网络[6]。

四、留守儿童广泛使用短视频的原因

(一)家庭监管缺位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因此总是愿意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补偿,而缺乏精神引导。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是隔代抚养,老一辈人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因此父母为了与孩子联系更加方便或因孩子主动要求,一般会给孩子配置智能手机;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家,对孩子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缺乏了解,因而也不能敏锐地察觉到短视频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机构之一,其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学校很少开设相关教育辅助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儿童甄别、判断网络短视频内容的能力以及使用短视频的自我控制与约束意识等。对于学生沉迷短视频的行为,大多数教师只是运用请家长谈话、没收手机等强制性教育手段,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儿童的行为,还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儿童心理情感需求

家庭是儿童情感的寄托,家庭关系可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家庭亲密关系的缺位使留守儿童的亲密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与身边的同龄人相比时,这种情感缺失的伤害会放大。农村留守儿童普遍是隔代抚养或亲戚代养,儿童与长辈之间的交流有限,其内心的真实情绪得不到发泄,久而久之,这种压抑的情绪会使留守儿童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寄托和发泄的出口,因而越发对短视频产生依赖。

五、对策及建议

(一)规范短视频行业发展

首先,短视频平台应切实履行责任,树立“儿童友好”理念,构建优质的内容池,进行合理化分级与分发,着力为青少年用户推介寓教于乐的优质内容,突出短视频知识普惠的重要功能。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4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因此,平台应主动上线“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并不断优化各类青少年保护功能。

(二)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首先,发挥家庭与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就家长而言,要充分发挥家庭主体功能,采取易“堵”为“疏”的教育方式,避免使用限制、说教等强制方式,采用交流、陪伴等方式开展教育,在使用网络方面要言传身教。就学校而言,要编写新媒介素养教材、设置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引导未成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提升网络素养,形成正确的媒介接触观与信息汲取的判断力。家校联动发力,不仅能让孩子提升自我保护能力,还能促使其养成健康的媒介接触习惯。其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使学术机构、公益性网站、各类协会、民间团体成为开展青少年与儿童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力量组织,借社会各界各业之力,促儿童素养教育提升。

(三)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本土化干预功能

协助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跟踪随访、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成长陪伴、情绪疏导工作,推进精神文化活动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如社区阅览室、广播电视站、村落文化宫等。采用社区宣传栏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减少因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社交媒介介入而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乡村文化认知的冲击、自我身份认同感不足等消极影响,增加儿童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以及优秀乡村文化的展示,进一步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哺育作用。

(四)提升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

建立统一的短视频行业标准,完善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快监管领域的建设,推动学界对儿童使用短视频等社交媒介的深入研究,结合最新研究理论协助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实践落地,将短视频媒介的正面效用最大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从政策上给予农村地区更多教育、文化等资源的倾斜。加强社会治理联动,各级政府领导,妇联、公安、教育机构协助,社区及村支部落实,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多方共治,形成信息联动的关于留守儿童关爱帮扶的工作机制,推动全社会“儿童意识”的强化,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的常态化机制。

六、结语

儿童是民族复兴的未来,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具有重大意义。短视频丰富了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拓展了人们的社交活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短视频的一些内容和作用机制并不适合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对于家庭监管相对薄弱、辨别力相对较差的留守儿童。

短视频的不良影响已经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理解留守儿童使用短视频的特点、产生的后果以及原因,对于揭示短视频的危害,引导留守儿童正确对待短视频以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08-27.

[2] 张蕊.交互涵化效应下土味短视频对城镇化留守儿童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5):162-168.

[3]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R].中国儿童中心,2019-08-20.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6.

[5] 肖富群.“留守”经历对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59-63.

[6] 殷文,焦健.建构主义视角下短视频App的使用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东南传播,2021(3):116-118.

作者简介 陈玉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付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

猜你喜欢
消极影响社会化短视频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浅谈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商业银行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第三方高考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