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2021-04-14 21:52
卷宗 2021年8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群体

厉 娟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深入的整体背景之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城镇谋求工作机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随之而来的子女安置就成了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很多进城务工人员,都会选择将子女接到城市一同生活,这不仅仅是因为城市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也是为了子女的教育以及未来的发展考虑。但是这个随迁群体,在进入到城市之后,教育方面却呈现出新的问题,而在当前的社会中,只有直面这些问题,才能切实实现教育事业自身的价值,才能推动随迁子女群体的素质综合发展。

1 城镇化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矛盾表现

教育资源的配给,在一定程度上是依据人口密度以及相关特征来确定的,因此可以说,外来随迁子女涌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给城市教育体系一定压力的。这种压力,并不因为相关政策的明确而消失,因此从微观的角度看,城市公办学校必然会提高随迁子女的入学门槛,对随迁子女入学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减缓压力的目的。与之相对,更多的民办学校开设用于容纳这一部分随迁子女,但是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这一类学校的共同问题。随迁子女的教育,在城市背景之下并未如其父母所想的那样实现进步,但是对应的成本却居高不下。

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中,存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体系中,都明确提出了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但是基本上更多浮于上层,原则和精神表达的十分清晰,在基层具体方法层面则有所不足。例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出,“凡常住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在常住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 ;常住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可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一条款看似明确,实际上并未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相关政府的权责义务进行明确,从而直接导致政策可操作性弱,只具备对应的参考和指导价值。此种情况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成为一个个的问题“皮球”,无人负责。

其次,错误的家庭态度。不得不说,城市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对待子女教育方面的态度存在很大差异。城市居民更多是参与,他们本身有着一定的文化素质,也具有更为明确的意愿参与到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去。与之相对,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就保持一个相对疏离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源于多个方面因素,比如父母文化素质不高,想要参与却有心无力,又比如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关注子女成长,又比如父母将教育全部扔给了学校,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学校的事情,尤其是在无法进入公立学校而不得不选择民办学校,并且交付了高价学费的时候,这种思想尤其突出。

最后,教育体系在多个方面的衔接,同样是危害到随迁子女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比较多见的是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的衔接,与城市居民不同的是,外来务工人员更无法与学校实现良好衔接。但是除此以外,社会教育同样也未能有效参与到这个教育体系之中。对于城市家庭来说,带子女参与社会教育,诸如课外学习,诸如社会红色教育,以及参加各项参观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这种习惯是并不存在的,或者相对来说是被忽视的。

2 切实优化随迁子女教育困境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以发现,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方面的责任,而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想要实现当前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优化,也必须要求多个方面共同参与,才能获取良好效果。对于这一问题而言,可能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少年儿童本身这个群体。他们可塑性强,大多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对于随迁子女教育困境来说,优化外围教育组件,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2.1 保证城乡儿童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证儿童能够获取到同等的教育和发展的权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根基所在。这不仅仅是随迁儿童的权益所在,也是我国全体少年儿童的权益,更是国家发展的权益所在。但是在面对随迁儿童的这个特殊群体的时候,首先要保证他们能够和城市儿童一样获取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如果在教育事业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条件和经济等暂时性的约束条件而无法实现这种服务的均等化,那么就起码应当着手于教育质量的严格控制,加强对随迁儿童上学去向的监督,加强对于民办学校质量的监管,通过这种方式来暂时的缓解随迁儿童公共服务均等不足的问题。而从长远的角度看,仍然应当以加强教育系统的建设为主,确保城镇环境中具有和人口总量相匹配的教育资源可供使用。虽然进城务工人员群体规模无法确定,但是教育规模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对标经济发展,而非单纯的人口规模。

2.2 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参与到子女教育过程中去

这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但是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或者说,实现的程度仍然有待观察落实。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有一部分根本不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单纯是从直观的角度考虑到城镇教育比农村教育更优,而选择子女随迁而已。有些家庭对于子女教育并无要求,而有些家庭虽然存在要求,但是要求模糊不明确,或者家长不参与,只是将子女交给学校,并且支付相关费用,就算完成了对于子女教育的任务。针对此种情况,加强面向于随迁子女父母群体的宣传,鼓励他们参与到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来,是实现教育工作优化的重要操作手柄。但同时也应当注意,让他们参与到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之中,并不是要让他们代替部分学校和教师的职能,而是要让他们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并且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师实现良好对接,为随迁子女构建起完整的教育 体系。

2.3 加强面向学生的德育工作

加强面向随迁子女的德育工作,并不是说这个群体在思想道德水平上有所欠缺,而是要让这个群体更多的能够以主动的态度关注到德育这一方面的建设。随迁子女注定无法如城镇居民子女一样从父母和祖辈哪里获取到关注和帮助,因此其自力更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帮助他们早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助于他们能够在得不到家长足够关注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正确的成长路线。从这个角度看,德育工作有意识地朝向随迁子女群体倾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考虑在现实生活中,以社会教育的形式出现并且加强。

3 结论

良好的教育体系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从政策体系上说,虽然相关方向和精神都已经明确,但是细节层面不够完善和具体,成为阻碍这个群体获取到更公平的教育资源的阻碍。而从教育角度看,学校方面容量有限,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不能无限扩张,就必然首先守好自己的本职,将随迁儿童放在次要位置。从家庭的角度看,外来务工人员承担着更多生活重担,同样难以参与到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之中。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决定了这一问题的严峻。也只有同时展开多个方面的协调,才有可能实现优化和进步。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子女群体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