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伟
(浙江财经大学 体育部,浙江 杭州 310018)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结合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中国教育存在的“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和改进。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大学生要合理“增负”。针对当下高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和目标,要实现体育育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高校体育如何“增负”成为当下热门和重要话题。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面。过去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比较弱化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增负”是工作举措,更重要的是发挥体育育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也是高校接下来完善和改进才培养体系指标的重要方面,体育课要开齐开足,体育老师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学质量要进一步提升,这是党和国家对高校体育的要求,也是未来高校体育发展的目标。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中指出,要强化高校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过去高校体育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大二的体育课,大三、大四的学生没有明确要求,也缺乏有效抓手;另外,对大学生的体育评价往往缺乏科学的方式和体系化的标准,体育课被部分学生当成“混学分”的课,体质健康测试被当做是完成上报任务的规定“流程”;过去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思想在当代大学中依然可悲地存在。因此适当地“增负”是深化,甚至是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评价的重要契机和转折。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承担着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也必须肩负起这个任务”。从这个任务中我们可以看到,体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体育工作者也应该意识到,在提高人才质量和大学生合理“增负”背景下,高校体育需要转变,担负起应该扮演的角色。
身体健康是人才培养的要求,体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明确指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作为高校体育来讲,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也是最基础的职责,同时,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为人才培养发挥更大的作用。关于体育功能的分析和研究主要有这样一些观点[4]: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和进取精神;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体育可以培养公平公正意识和正确的胜负观;体育可以培养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体育锻炼积极放松,劳逸结合也对提高学习有所帮助;体育能提高学生对审美的认识,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形体之美、健康之美、运动之美都是对美育的“诠释”和促进;体育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因此,体育不仅仅有锻炼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同时对德、智、美、劳,包括心理健康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人才培养和育人功能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3.1.1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仍然堪忧。尽管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仍然被社会所关注,屡有报道学生在体测或者体育活动中晕倒甚至猝死。
3.1.2 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淡薄,缺乏对体育功能的充分认知。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这是很多高校一线体育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普遍观点,精神“缺钙”导致的身体缺钙,“娘炮”、“宅男宅女”等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思想中形成的“重文轻体”思想,造成一些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发生偏差,认为体育不重要,甚至是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学生体育健康卫生知识匮乏,对健康的意义不明确,对科学的生活方式认识不足,对体育育人功能缺乏认知。
大学期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和身体素质提高的黄金时期,因此,需要由内及外、内外结合的方式促进改变。
给大学生合理“增负”,其实要做的是增“质”减“量”。合理“增负”,针对高校体育就是要合理、适度提升大学生体育课的挑战度,从而实现提高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一方面要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教师真正把一些“水课”变成有意思、有兴趣、有挑战度的“金课”,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课外指导,而并不是对大学生增加额外负担。因此“增负”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高校体育要“增负”,增什么负?当然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锻炼的兴趣;通过合理的难度设计,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通过严把准出和退出机制,转变认识,实现目标。
第一、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增强度的“负”。在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必修课内,要合理适当提高教学的强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是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更通俗地说,有没有出汗,心率有没有变化,这个要成为衡量体育课质量的基本标准。
第二、在引导和管理上增权重的“负”。大学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评价学生的制度体系上,如评奖、评优、考核等方面增加体育的比重,引导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第三,从大学全阶段开设体育课的要求上增大三、大四“第二课堂”的“负”。课堂教学是一部分,课余体育锻炼相当于“第二课堂”,在目前还不能解决大三、大四开设体育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增设“第二课堂”,加强学生课余锻炼管理和竞赛体系的完善,也是实现全阶段开设体育课的一种途径。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当地政府部门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同时更要提升学校体育的综合改革,明确提出:要把学校体育,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之中,要求各级学校每年都要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并且学生体质测试水平连续3年下滑的要进行问责和惩罚。文件精神充分说明顶层设计已经引起重视,并且是刚性指标,体育锻炼和体质的提高也需要一定的强制手段。
一方面,积极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大学全阶段开设体育课的要求,积极探索在大三大四学生中开设“第二课堂”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确保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都必须、都能够参加体育锻炼。
另一方面,要把学生的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要通过各级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综合素质评价等手段,形成倒逼机制,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的局面。陈部长的讲话直指要害,目前高校在学生评价体系中,体育的比重只占十分之一,有些学校甚至还没到,因此,提高这个权重是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大学生合理“增负”在体育上的体现,更是对培养合格人才的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其中,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短短的23个字充分体现党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高度重视。
课余体育锻炼的作用是体育课所不能替代的,它有主动性和自由性,是体育课的有益补充,也是合理“增负”的重要手段,同时需要学校在场馆资源和师资力量上进行保障。
高校体育合理“增负”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