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民健身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探究

2021-04-14 21:58向艳梅周结友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全民居民体育

向艳梅,周结友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步入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也明确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可见,全民健身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从多个角度助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当下乡村振兴与全民健身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五个方面初步探究全民健身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以期许社会对全民健身工作给予深刻的理解与重视,使全民健身能在乡村振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推动乡村早日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1 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全民健身在乡村振兴中的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化,2.6亿农民工进城,给城乡人口流动带来了诸多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改变着中国社会结构,空巢村、留守儿童村和贫困村等已成为当下中国(尤其是西部)广大农村不争的客观事实,留给人们的不是乡愁而是实实在在的“乡衰”[3]。为切实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补齐乡村这块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项历史性决策把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奠定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地位。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总体布局,2018年9月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阶段性谋划。2019年,国家接连发布《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逐步细化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以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2017年底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开篇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4]。全民健身对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民健身将会在我国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特征形成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终极目的,又是乡村是否振兴的判别标准。全民健身将会在达到这个终极目的方面发挥积极功能。第二,关系到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能否成功实施。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健康水平既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实现进程,同时亦是乡村振兴实现进程反映的一项核心指标。全民健身是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从四个方面“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阐述了如何通过健身来增进国民健康[5]。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实情是“农民体育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是全民健身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难点,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短板’”。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两大国家战略来改善“薄弱环节”,攻克“难点”,补齐“短板”。第三,提高我国城乡之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相对于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而言,城乡之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更大。“农民体育工作历史欠账多,为农民提供的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严重缺乏”[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因此,当下必须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全民健身工作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切入点,抓紧提档升级场地设施、筹办体育赛事活动、提供均等化公共体育服务、完善乡村体育组织、发扬优秀体育文化,以提高乡村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使更多乡村居民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2 全民健身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

乡村振兴不只是指经济方面的振兴,还包括生态、社会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振兴,涉及到乡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民健身无疑将会在推动我国乡村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总要求的过程中做出积极贡献,为乡村战略的实施注入新的动力。

2.1 全民健身之于“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鉴于产业与消费之间具有互促共进的长期均衡关系[7],刺激乡村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体育消费结构升级能够推动乡村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一方面,我国乡村人口基数大, 乡村居民是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7.6%,农村为30.0%。按照联合国标准我国乡村居民处于“相对富裕型”生活阶段,这也为乡村居民满足发展型与享受型需要奠定了基础[8]。然而,早年间我国体育企业大都将其供给市场定位在城市地区,乡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则没有被足够引起重视[9],加上深受传统消费观的根深蒂固影响, 乡村地区的体育消费意识淡薄,导致体育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巨大的乡村消费市场尚未被激活。而全民健身可以带动体育消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10]。因此,在乡村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能够引导乡村居民形成体育爱好和消费习惯,提高其健身热情, 并扩大其对体育产品、服务的需求,进而刺激乡村居民为健身买单,推动乡村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用品业以及体育竞赛表演业等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能够促进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意识不断增强,进而萌生出许多新的消费热点。这些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也能带动乡村地区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自《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建议以来,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消费市场日益强大流通方式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在“消费结构转型调整,服务消费快速增长”部分指出“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1]。而具备良好生态环境与人文底蕴的乡村恰好是城市居民所向往的养生、养老、养心的理想空间,为“体育+旅游”的融合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乡村体育旅游因此成为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依托乡村特有的山地、峡谷、水体等地貌,举办民族文化体育盛会,开发参与性、观赏性强的民俗体育项目,乡村体育旅游以其独特的健身性、保健性、娱乐性满足着人们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前往体验。长此以往,当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首先,体育旅游者们对体育服务的要求会越来越个性化,体育旅游产业的分工会越来越细,市场逐步扩大,在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由于融合效应会成级数增长,因而能够吸引大量的体育旅游以及相关企业投资体育旅游产业[12],带动广大乡村人口、甚至吸引城镇人口回流至乡村就业、创业。其次,在乡村地区打造体育度假休闲农庄、素质拓展基地、汽车露营场地、马拉松赛区等具有体育特色的体育旅游综合体,能够用体育旅游去撬动健身休闲、运动养生、体育文化、体育赛事和体育制造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13],从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以浙江省灵鹫山国家森林运动小镇为例,该小镇充分利用了当地森林资源禀赋,内设森林主题运动区、乡村快乐运动区、水上休闲运动区、森林禅意康养区等综合体,以休闲体验为主导、顶级赛事为驱动,联动发展体育及相关产业,自2018年7月运营以来每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亿元,带动当地农户发展民宿77家,带动农民增收近2亿元,有效带动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14]。

2.2 全民健身之于“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对于拥有“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而言,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带领人们领略原生态乡村之美,还能保护和优化人们赖以生存的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首先,人类的生存、生产与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给人类带来文明昌盛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牧耕地退化、土壤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体育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很多体育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生态运动环境与场地,我国很多学者也早已展开了对“生态体育”的研究。生态体育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体育相互协调、共生共融,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联系或活动[15]。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能够指导乡村居民以科学、健康、环保的运动方式,向其灌输生态体育和生态保护理念。一旦“生态体育”体系成立,人们将在潜意识里进一步接受“生态意识”的熏陶,不仅在体育项目中提高生态意识,付诸生态行动, 在脱去体育这层外衣后, 进入其他社会角色中同样能广泛传播生态理念,以此动员和宣传全社会的人们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用生态学的“与自然同行”的理念工作、生活[16],从而对乡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其次,人类的生存、生产与生活同样也离不开舒适的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内容。《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将以乡镇、农村社区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作为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主要任务”[2]。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提出“将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作为战略任务”[17]。近年来,我国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尤其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实施,建设了大量公共体育场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18]。而涉及到农村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就是要覆盖到全体乡村居民,使其享有均等的机会去获得应有的体育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且这种获得是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素质息息相关的[19]。例如:2009年为了庆祝首个“全民健身日”,安徽省在黄山区甘棠镇举办了农民传统体育运动会,该运动会设置了挑粮食、推轮胎、自行车慢骑、踢毽子等体现农村特色的,趣味性和健身性兼具的项目,吸引了全镇10个村的200多名农民选手参加了比赛。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政府投入近200万元建成占地10 000m2全民健身文化广场,该广场由健身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八大功能区构成,2013年投入使用。近年来广东省梅州市将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乡镇,逐渐构建起了镇、村两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科学健身指导网络,逐步建成了“乡村15min体育健身圈”,较好地发挥了全民健身在“休闲梅州,绿色崛起”中的功能。这些举措为乡村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因此,全民健身工作在推动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将不断增加和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的同时,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舒适方便的健身环境、更为多样化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从而为其提供更为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2.3 全民健身之于“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不仅能够强健其体魄,还能够文明其精神,在抵制乡村落后娱乐习俗,净化乡村不良风气,发扬优秀体育文化、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在抵制乡村落后娱乐习俗,净化乡村不良风气方面,体育锻炼可更直接有效地缓解由于社会转型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震荡,是更为符合人的实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预警、调控和培育社会心态的重要手段[20]。乡村的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各种各样的主要面向乡村中的中老年人的体育赛事活动,以及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受众面较广的主要面向乡村中的年轻人的体育赛事活动能够提高乡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培育积极情绪、增强社会公平感和归属感具有积极作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增多了,体格健壮、身心健康、劳动致富的人数就会增多,而参加迷信、赌博等“六害”活动的人数就会减少,消极懒惰、投机取巧的人数也会减少,这对于提高乡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抵制乡村某些消极、落后、颓废的娱乐习俗,净化乡村不良风气,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发扬优秀体育文化、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方面,我国部分乡村地区流传着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千百年来的文化积累,融当地生产、生活于一体,是提高民族健康水平、提升民族活力、展示民族风采、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以端午赛龙舟为例,龙舟比赛不仅仅是一项体育娱乐项目,更是对爱国诗人屈原家国情怀的颂扬和纪念。参与龙舟比赛既能提高腰背及上下肢的肌肉的协调能力、人体平衡能力,又能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更是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在乡村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鼓励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加快发展 ,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程”做到实处[21],助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的传承与保护。

2.4 全民健身之于“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加强对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重点培育发展在基层开展体育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基层文化体育组织依法依规进行登记”[2]。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化解新时代主要矛盾和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方面都赋予了体育社会组织新的任务与使命[22]。在乡村地区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能够有效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即基层政府与社会作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实现相互协调、资源共享的网络化; 治理方式转向民主化与法治化等[23]。

2.4.1 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为了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多方面需求, 仅靠政府作为唯一的主体难以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因此,体育社团将成为新的主体[24]。那些由乡镇中具有一定体育运动技术型人才、乡镇或村企业家、体育热心人或体育迷等人发起、主持、推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体育协会实现了乡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在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宣传体育法律法规、组织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开展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培训、以及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25]。

2.4.2 推动治理结构网络化。以浙江省部分体育强镇 (乡) 为例[26],该省部分体育强镇 (乡)采用了一种新型的 “并列协作型体育组织发展模式”,即在乡镇政府领导下建立乡镇文化站和乡镇体育总会两个机构,文化站负责社区体育和村落体育的具体工作,体育总会负责民间体育组织和企业体育。乡镇政府体育部门和乡镇体总分会在地位上平等,在业务上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两者的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的双重力量共同开展乡村体育工作,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权利配置、协作机制、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协调,最终这些乡镇的体育事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4.3 推动治理方式民主化与法制化。在乡村地区无论是培育正式或非正式体育社会组织,都能够调动广大普通乡村居民参与体育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乡村居民主体地位, 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身意愿,使其能够自主参与体育社会组织的活动,充分发挥其在体育治理中的聪明才智,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以及在体育治理中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促进治理方式的民主化。尤其是乡村地区的正式体育社会组织,他们在由国家确定社会组织章程的合法性以及活动的合法化的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的监督管理下有序发展,并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对其体育工作的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的规范,具备严密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组织管理章程。因此,乡村体育社会组织运作和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有利于推动乡村地区治理方式法制化进程。

2.5 全民健身之于“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全民健身作为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2],在乡村地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起到促进乡村居民生活更加富裕的作用。

第一,增强乡村居民体质健康水平。乡村居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农民幸福生活的关键保障。在乡村地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以及全民健身科学指导工作能够帮助乡村居民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获得科学健身锻炼知识以及合理的锻炼指导,推动其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在锻炼运动量和周期的安排上,逐渐做到目标更明确,手段更科学,方法更合理。“千万农民健身活动”以及“农民丰收节体育健身活动”等能够以其丰富有趣的体育项目以及浓厚的体育氛围吸引乡村居民参与其中,提高乡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规律的身体锻炼是促进健康养成的重要手段, 长期参与体育锻炼可增强生理机能, 有效提高乡村居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第二,减轻乡村居民医疗负担。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21元,较上年增长9.6%,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30.0%[27],乡村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传统的清淡饮食逐渐向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方向转变,加之健康意识较为淡薄,缺乏有规律的锻炼,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也就日益突出。疾病意味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照料负担,近年来被动辄上百、上千、上万的医疗费用拖垮的乡村家庭越来越多。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并提出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等为主要任务,把健康的关口前移到预防,强调坚持以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28]。作为一种低成本、长收益的健康策略,全民健身工作的广泛开展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健康意识,进而有效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减轻医疗负担,清除阻碍乡村居民迈向生活富裕的绊脚石。

第三,拓宽乡村居民增收渠道。随着人们多元化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人们对体育赛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自《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支持各地、各行业结合地域文化、农耕文化、旅游休闲等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点、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品牌赛事活动”以来[2],越来越多的马拉松、定向越野等热门体育赛事热衷于在乡村地区举办。例如中国田径协会推出的 “小康之约”马拉松系列赛以及550乡村马拉松系列赛等新型马拉松系列赛,这类特色赛事举办地多位于县域、特色乡镇以及特色旅游景区,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吸引众多参赛者、志愿者以及观众参与其中。举办此类赛事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乡村贫困居民从事导游、卫生、保安、农家乐和体育表演等工作,提高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如青海省西海镇在环湖自行车赛的带动下,每年收入过千万元,并吸纳200多名贫困家庭人口实现就业脱贫[29]。此外,体育赛事的综合带动作用能够吸引游客和参赛人员体验当地农副产品的生产过程,近距离了解生态农产品从而提高消费者信任度,增加农副产品就地消费,拓宽乡村居民增收渠道,加快乡村居民迈向生活富裕的步伐。

3 结 语

在我国乡村地区开展全民健身工作能够刺激体育消费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保护和优化乡村生态环境的与人居环境以助力“生态宜居”;抵制乡村落后娱乐习俗、净化乡村不良风气以及发扬优秀体育文化以助力“乡风文明”;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网络化、治理方式民主化与法制化以助力“治理有效”;增强乡村居民体质健康水平、减轻乡村居民医疗负担、拓宽乡村居民增收渠道以助力“生活富裕”。因此,今后应在持续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同时,不断探索全民健身多重功能,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的有效途径,助力乡村早日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猜你喜欢
全民居民体育
全民·爱·阅读
石器时代的居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可持续全民医保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高台居民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