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功能定位与路径实现

2021-04-14 21:58王军伟穆玉华
浙江体育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价值观技能

王军伟,穆玉华

(绍兴文理学院 元培学院体育教学部,浙江 绍兴 312000)

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教育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体系。我国奥林匹克研究学者熊斗寅先生认为:“要使奥林匹克运动继续在中国发展,唯一的途径是继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1]。孙葆丽教授也多次倡议:“教师,要把与奥林匹克有关的主题引入能够鼓励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课程中[2]。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在公开场合指出:用奥林匹克价值观激励与教育新一代青年。2019年5月召开的“奥林匹克价值观与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教育论坛上,王登峰司长明确指出:“要从立德树人出发,全面加快推进奥林匹克教育和冰雪进校园工作”。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立德树人”为第二个奥运周期的奥林匹克教育价值走向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1 奥林匹克教育发展概述

1.1 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发展年鉴

2002年,国际奥委会“寓教于体”世界论坛在德国威斯巴登市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促进奥林匹克教育《威斯巴登宣言》。宣言表示:文化和教育对提高民族意识和增加人类财富有重要作用,在开展体育运动时应当重视奥林匹克主义的教育作用。2007年,国际奥委会启动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计划(OVEP),该计划致力于普及和推广“奋斗求欢乐”、“公平竞争”、“相互尊重”、“追求卓越”和“身体意志精神和谐”,这些文化要义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行为与能力、体育道德与修养、体育情感与品格、健康行为与习惯的全息影像,为学校体育重植人性根基提供内在逻辑。201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推出《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并将其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教育计划秉持的奥林匹克主义、社会责任、技能发展、情感表达及幸福健康的生活的价值观。2014 年,《奥林匹克2020 议程》中再次强调了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在学校的推广的重要性。

1.2 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现状

1.2.1 特色鲜明的北京模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华民族百年圆梦的见证,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实施的《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把奥林匹克价值观的传播与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融合一体,将奥林匹克与校园体育活动相整合,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融入中国素质教育,在全国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拓展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培养文明素质,推动校园体育活动和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创造性地提出了“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开展“同心结”国际交流活动等,影响深远。前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国际奥委会机关刊物《奥林匹克评论》杂志上赞扬说:“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它使奥林匹克价值观的传播范围超过了世界任何地方”。这些教育遗产为我国后续奥林匹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价值经验。

1.2.2 主题突出的南京模式。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奥运会的基础上一项专为青年人举办的国际赛事,旨在鼓励青少年在参与、互动、共享的体育氛围中快乐成长,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教育价值取向。南京青奥会提出的“绿色青奥、活力青奥、人文青奥”的理念,充分体现文化教育与体育竞赛同等重要的理念,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吸引全世界青少年广泛参与。南京青奥会围绕“奥林匹克主义”、“技能发展”、“幸福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责任”、“表达”等主题,用活力表达卓越,用欢乐分享友谊,用赞赏感受尊重,致力于打造一场体育文化盛宴,让所有参与者在“学习、责任、共享、快乐、成长”等方面有所收获的“南京模式”。2015 年4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和发扬好南京青奥会留下的宝贵财富作出重要指示:“南京青奥会成功举办,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开放自信、热情友善的良好形象,赢得广泛好评。

2 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逻辑关系

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强调“奥林匹克主义”、“社会责任”、“技能发展”、“情感表达”、“幸福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主题表达。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获得生存技能,具有生命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通过体育健康知识学习,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通过体育精神培养与体育品格塑造,使生命情感体验获得升华,提升幸福感。无论是奥林匹克教育理念的弘扬,还是核心素养价值取向的倡导,都追求人的自主性,注重自我生活,强调人的社会性,提高社会适应性,提倡人的发展性,提升生命质量。奥林匹克教育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新路径,成为培育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二者共同指向“立德树人”。

2.1 奥林匹克主义教育观,深刻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

《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即已表明:“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的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1927年,顾拜旦发表了著名的《告世界青年书》,他说到:“在我们这个充满如此多的机会,但也遭受如此多的堕落危险的现代世界中,奥林匹克主义可以成为培养道德高尚和心灵纯洁以及锻炼身体耐力和力量的学校……[3]。”这所“学校”奉行的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贡献。

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精神和道德的观念,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试图通过“更快、更高、更强”的超越自我进而实现自我完善视为人生重要价值诉求,突出奋斗求欢乐、公平竞争、相互尊重、追求卓越、身体意志精神和谐,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倡导的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其终极价值取向均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主题,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行为。奥林匹克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被整合进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以及如何被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策略中,而学校教育为奥林匹克主义提供了天然的“出场语境”。

2.2 奥林匹克“社会责任”的价值观教育,是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道德与修养”的具体呈现

责任意识,责任担当是优质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支撑。我国历来重视“责任”教育。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位列其中。

责任教育,既是一种学习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最终的落脚点是回归社会和生活。要使学生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坚定的责任意志并养成良好的责任习惯,需要将社会实践与责任意识教育有机结合。如我国南京青奥会的办会理念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让青年挑大梁,积极地参与赛会组织、协调的工作中去,让青年人学会担当,敢于担当。正像一位奥运志愿所说的那样:“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每一段志愿者经历回馈给我的不只是成就感,更是对生命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认知”[4]。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学校体育的责任教育而言,就是要通过体育锻炼、积极参与、拼搏获胜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在体育课程中表现在,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与学习,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并能在运动中懂得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团结协作,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有规则意识与合作精神,能守好门、传好球、控好位、乐于奉献,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具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挥好自身价值的引领作用。

2.3 奥林匹克“技能发展”的价值观教育,是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行为与能力”的直观表达

奥林匹克运动是激励全世界青年人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使有才能的青年运动员参加高水平的体育比赛,提高青年人的体育意识和参与度,成为真正的体育人。“技能发展”的价值观是对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卓越精神直观表达。体育课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学生的身心活动,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中,实现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运动作为一项身体教育,一项运动技能的获得要经过分化、泛华、固定和动作自动化,不同的阶段练习主体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只有经过逐步的演练,技能才能提高,情感认知才能深化,才能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技能重复,就不能产生深刻的“体认”。正像武术谚语所讲:“层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运动技能只有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提高,才能在习练的过程中感受内心的体验,只有不断的突破“运动极点”,才能获得“第二次呼吸”。而当前的体育课是缺乏超越技能的教学,导致学生技能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技能发展”的奥林匹克价值观理念为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深层次”,“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

2.4 奥林匹克“情感表达”的价值观教育,是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情感与品格”的深刻凝练

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源于内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国际奥委会教育专家团把奋斗求欢乐、公平竞争、相互尊重、追求卓越、身体意志精神、和谐价值观作为奥林匹克教育的情感追求,致力于年轻人在体育活动、游戏或比赛中通过肢体活动和思考来获得友谊、尊严、快乐等。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广泛采取讨论、争议解决、角色扮演、划分小组的方式来强调互动。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加强互动,并锻炼其思维、倾听与表达的能力[5]。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重要手段,这种情感互动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而这些都是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体育品格的集中体现。在体育教学表现为“技近乎道”的体悟教学,即通过实施超越技能的深度教学,进而产生情感体验,如太极拳教学时既要教“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的运动特征,也要讲“引进落空,借力打力”的技理特征和“贵柔,尚和”的文化要义。而球类项目教学时不能只是以单个技能教学,要多组织比赛,只有在激烈的比赛对抗中,运动主体才能与运动项目、与同学之间产生 “共情”,情感认知才能深化,进而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这种比赛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贯穿于人一生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是体育学科“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2.5 奥林匹克“幸福健康的生活”的价值观教育,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与习惯”的高度概括

奥林匹克主义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谋求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为目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哲学。追求“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状态,强调人通过体育锻炼、积极参与、拼搏获胜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健康生活是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同时,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说过: “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种“生活化”导向注重将奥林匹克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经验和生活世界中,致力于提高体育参与终生生活体验。如青奥会的目标在于年轻人之间提升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鼓励青少年了解奥林匹克价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回到各自社区后发挥榜样价值[6]。我国2014年南京青奥会就结合青少年赛事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激励三代人”的口号,就是通过赛事的举办,将这种影响转化为日常体育锻炼的动力,在运动参与中获得健康,在奋斗中获得快乐。这种“贵在参与”的理念,恰恰是奥林匹克运动得以普及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体育核心素养“健康行为与习惯”设计的重要逻辑起点。

3 奥林匹克教育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政策倾斜,为发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行动指南

2014年12月8日,《奥林匹克议程2020(Olympic Agenda 2020)》改革方案颁布,最终形成了40条改革建议,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发展奥林匹克教育。当前,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印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育课程、德育活动等方式,开展奥林匹克主题教育。该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在全国 30所大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并建立5 000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将再一次掀起我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新高潮。

《奥林匹克宪章》要求,奥运会主办城市和国家有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主义的义务。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工作,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发展奥林匹克教育,要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实施意见》、“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等国家战略,将奥林匹克运动与校园体育活动相整合,融入素质教育,最终搭建出中国教育发展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双赢载体。除了宏观政策的调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学校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机制,鼓励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奥林匹克主题教育形式,更好地服务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

3.2 把握时代契机,促进冬奥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结合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本校的资源优势、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开发。如针对国家《一校一品特色建设的通知》,一些地方学校根据当地特点,开展“一校一拳”活动,很好地促进了武术项目的发展。在“北京2022”冬奥会的背景下,我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应与当前教育现状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现本土化教育。具体实施国家体育课程、地方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奥林匹克教育价值内容改编、整合、加工,开设模拟冰雪运动课程,将冰雪运动“旱地化”。如开设旱地冰球、轮滑、雪鞋走等运动课程,使学生形成冰雪运动认知。冰雪资源缺乏的高校,可与校外冰雪培训机构、运动俱乐部、滑冰馆和滑雪场等合作,建立共建共享的联盟机制,为学生搭建了冬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3 设置专门人才培养机构,加强奥林匹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尤其是对于奥林匹克教育的多样性,要实现与学校的有机结合,必须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充分了解、学习奥林匹克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技能。除了自身奥林匹克知识的摄取,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要不断地变革,善于挖掘奥林匹克知识蕴含的历史、精神、品质等元素。通过嵌入式、融合式手段、合理的融入教学中。体育院校和相关高校也要开设奥林匹克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性教师,为奥林匹克教育深入发展做好积淀。当前,哈尔滨体院、吉林体院与沈阳体院三所东北体育院校在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上已初见成效,一些相关院校如首都体院、河北体院也相继成立冰雪运动学院,培养冰雪运动应用型人才。相信通过各学校的内部培训和相关体育院校外部供给,奥林匹克教育的师资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3.4 优化课堂教学,研发奥林匹克教育课程教材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就留下了不同的主题教育遗产,其中就包括奥林匹克知识教育活动遗产。为了奥林匹克教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上级主管部门要组织教材建设,如为配合学校实施冬季奥林匹克教育,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编辑和出版《北京2022中小学生冰雪运动项目教学指南》、中小学生的《冬季奥林匹克知识读本》、冬季体育运动知识挂图等。同时,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便利的网络教育资源,教师只需根据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和课件就可以轻松地开展冬奥项目的课程讲授,学生通过视频和专门设计的课程了解掌握冬奥会知识。

4 结 语

通过体育探求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始终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逻辑。它以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交流、参与、尊重、友情”的理念,对青年一代产生积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奋斗求欢乐、公平竞争、相互尊重、追求卓越、身体意志精神和谐价值观体系,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载体,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有机融合,利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手段为本土化教育注入活力,使之成为学校常态的教育内容是时代的应然路径。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价值观技能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头脑奥林匹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