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治与共识:践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04-14 22:00汤先萍
新疆社科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汤先萍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①同时明确提出,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回顾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③,同时提出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④对比可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内涵不断丰富,价值意蕴也在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是党和国家建设新疆一以贯之的价值指向,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价值归属。仅就两者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践行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基础。

一、践行依法治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认同

(一)依法治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依法治疆是新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正所谓“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⑤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规范的社会行为都离不开依法管理的协调和保障。依法治疆要求在新疆各领域的治理过程中,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提供法治方式,落实法治保障。一方面,新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交织,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并存,一般性质的社会冲突和群体性事件、分裂性质的破坏行为、暴力恐怖活动错综纠结,依法治疆是矛盾性质判定以及矛盾现实解决的首要保障举措;另一方面,依法治疆为新疆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提供了公平的程序正义,也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提供了合理的表达诉求和意愿、合法解决矛盾纠纷的渠道。依法治疆是实现新疆社会治理公平有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既保证了新疆各族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共同行动”,也明确了新疆各族人民荣辱与共的“共同责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社会基础。

(二)依法治疆实现新疆反恐维稳常态化

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需要法治保障。新疆“三期叠加”的反恐维稳态势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预防和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仍然是一项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⑥首先,依法治疆要做到维稳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我国刑法第九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务)委员会批准施行。”⑦依法治疆需要充分使用好这项自治权,出台针对新疆反恐维稳和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不断深化和完善依法打击“三股势力”的立法工作。其次,依法治疆要落实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治疆,推进反恐维稳常态化,要高举法治旗帜,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可以针对宗教极端等突出问题,搞一些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推动反恐维稳工作逐步实现常态化。”⑧依法实施“去极端化”工作,加强对新疆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在保护合法、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严厉打击利用宗教妨碍和干预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的行为,依法惩处利用宗教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的行为。同时,对于那些践踏法律和人权,肆意剥夺各族人民生命,破坏公共财物及个人财产安全的暴恐分子和暴恐活动,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手段依法给予严厉打击。依法治疆保障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维护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促使新疆各族人民群众认可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增强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践行团结稳疆,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归属

(一)民族团结是新疆最长远最根本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⑨早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听取新疆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新疆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和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⑩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这些精辟的论断说明民族团结工作在新疆工作中的特殊重要性,这项工作关乎社会安全、关乎经济发展、关乎人心向背,必须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给予足够重视和坚决落实。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民族团结是新疆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幸福安宁生活的前提。只要民族团结工作做好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反之,民族团结工作做不好,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被损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民族团结工作增进了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交融,情感内化为铸牢新疆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凝聚力。

(二)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石

在新疆,民族团结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关节点,更是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践行团结稳疆,需要不断丰富民族团结的活动方式、拓展民族团结的教育方法。“民族融合是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自觉地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政治共同体的精神基础。”其一,创新民族团结活动形式。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共鸣,团结和谐的社会氛围就能够得以生成。其二,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形成全方位的民族团结教育观念,形成各民族亲如一家、同舟共济的大团结互动模式。其三,积极培养和使用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充分信任少数民族干部,为其进步发展提供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发挥少数民族干部的自身优势,鼓励少数民族干部积极投身本民族各类教育宣传工作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行之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激发新疆各族群众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情感依附和归属,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

三、践行富民兴疆,提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支撑

(一)对口援疆助力新疆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选择,也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4月考察新疆时指出,“凡是符合人民愿望的事就是党奋斗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发展理念,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口援疆的力度,推动新疆与内地省份全方位、多领域的援助和互动。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大力度、全领域、多环节对接扶持新疆各项事业,着力解决新疆问题,尤其是南北疆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问题。受益于国家的关怀和19个对口援疆省市的帮扶,新疆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成就,人力资源水平得以提升、生产技术能力快速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更趋完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口援疆工作的深入开展,增强了新疆与全国各地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呼吸、共命运的现实关联。

(二)精准脱贫聚焦民生改善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被确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开展了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疆调整制定了积极的发展政策,推进经济发展,解决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提供各族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切实改善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新疆,民生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民生关系到新疆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关系着各族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社会治理理念的认同。就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所指出的那样:“‘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经济利益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其思想意识产生的物质动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外而内形成和固化的物质根基。对标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服务等民生问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投入开发等方式解决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帮助新疆贫困人口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分析致贫原因,设定脱贫方案,帮助其实现脱贫。脱离贫困的现实利益诉求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作为“现实的人的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就会相应改变。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经济生活中获得具体的利益和实惠,其现实生活水平提高了,其对政府的物质依存度越来越大、满意度越来越高,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这种依存度和满意度就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向认同。

四、践行文化润疆,渲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底色

(一)认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一体性

中华文化是铸牢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并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价值认同的基因与底色,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一体性”认知与认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历史上,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时至今日,仍然需要56个民族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地区,不同民族成长于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其思想和行为的养成携带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往往表现在各民族的现实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外显为民族习俗和民族心理等文化具象。新疆本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习俗和宗教文化,独特的民族语言、别样的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不同宗教文化的差异。在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上,克服狭隘的本民族文化意识,突破对本民族文化的固执与闭锁,以开放、现代的心态面对不同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融合与碰撞,构建铸牢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有精神家园。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核心的意识形态凝练,是新时代贯彻落实文化润疆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艰巨而复杂的,正确的思想文化和错误的思想文化的斗争依然尖锐、复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占领新疆思想文化建设高地,打造强大的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场,是落实文化润疆成败的关键。经济工作解决物质问题的同时,文化工作需解决思想问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渲染铸牢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主义底色。

五、践行长期建疆,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动力

(一)长期坚持党的坚强领导

新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新疆的建设发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长安之势,成长治之业。”这一长期建疆的战略思想是解决新疆问题的基本遵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建设发展,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领导。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全面践行,新疆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中央支持和19个省市对口援疆力度不断加大,新疆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理性地认识和分析新疆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较之全国的发展,新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民族团结还需进一步巩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局面仍在建设之中。长期建疆是把新疆工作作为全国全党重大战略部署的一项关键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长期坚持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长期坚持对口援疆”。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布大局、谋长远的治理智慧和战略定力的体现。在长期建设新疆的实践中,各族人民群众将愈发坚定对党中央坚强领导的信心和决心,进而最终升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核心认同。

(二)把握时代机遇,不断推进新疆发展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新疆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相应的治疆方略。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层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新疆被确立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服务、区域金融服务等“五大中心”的建立,新疆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还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目标的完成,新疆的建设发展都将是长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无论在理论形态的完善或是在其实践指向上,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面对新问题、新形势,党的治疆方略必然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与之相对应,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在现实成就的感召下必然产生共同体意识,长期建设新疆的实践历程,为不断升华和铸牢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不竭动力。

总之,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战略性总方针,为新疆的社会治理指明了实践维度。可以说,强治理、聚民心、铸共识,铸牢新疆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于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建设实践之中。铸牢新疆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作为社会意识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再塑,“共同体意识”必然形成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建设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脱贫攻坚、对口援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实践层面的共建共治是新疆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现实动力。在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实践共治到价值共识的逻辑进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这一过程的价值回应。

注 释:

⑤出自《韩非子·有度》。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亦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⑥本报评论员:《正本清源,正信正行》[N],《新疆日报》(汉),2015年6月10日,第1版。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编第五章第九十条。

⑧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高举法治旗帜,大力推进依法治疆》[N],《新疆日报》(汉),2014年6月19日,第2版。

⑩心轩:《民族团结从我做起》[N],《新疆日报》(汉),2014年4月29日,第1版。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