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红 曾 胜
边疆治理思想是现代国家治理边疆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规范性思考。“现代国家是一块封闭的和划定的领土,它有被国际组织确定和承认的边界。”①边界线划定了现代国家的生存空间,规定了国家主权。所谓边疆一般是指现代国家边界线附近的区域,与国家领土的内陆地区相比,其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安全环境、社会心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世界各国都把边疆治理放在国家治理的重要地位来对待。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都面临着边疆经略、署理问题。边疆治理的态势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边疆问题,各个时期也形成了不同的治边策略与治边思想,如秦汉以后形成的因俗而治、大一统等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实现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边疆治理的中国特色与中国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边疆治理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治边稳边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始终关注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发展,对边疆治理作出了一系列指示与重要论述。本文从思维视角、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等三个维度对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真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边疆治理重要论述,思考其思维视角、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经受过“国土沦陷,水深火热”式的苦难,边疆地区不曾忘记过侵略势力肆虐的痛苦记忆。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巩固边疆、维护国土安全重要意义的体会更加深刻、认识更加深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从久经磨难中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边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边疆地区成为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桥头堡,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空间布局,边疆地区成为国际合作的“中心”地带,原有的空间政治话语失语。②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以一种崭新的思维视角,对我国边疆治理作出了新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与我党的治边思想一脉相承”③,是对我国边疆治理思想的新发展。从思维视角看,习近平总书记将边疆治理纳入全球治理视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以及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构建之中进行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建立在对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和对中国共产党所肩负使命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④要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是中国共产党本质的体现和必然要求。
使命光荣,责任巨大。实现这一崇高历史使命,必须正确认识全球大势,认识人们之间普遍交往交流形式的变化,以及国际分工引起的整个世界的依存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程度。”⑤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前,人类经历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等三种所有制形式。这三种所有制形式都与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征服成为一种普遍交往的形式,“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⑥边疆地区往往成为战争这种交往形式的集中爆发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的扩张把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世界体系的形成,加剧了各主权国家对资源的争夺,边疆地区仍然是世界矛盾斗争的焦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他强调,“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⑦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我国国家治理总体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理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出发点。
宇宙只有一个蓝色的地球,人类共有一个美丽家园,人类只有谋求合作,构建命运共同体,共治共赢,才是人类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离不开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帮助。”⑧“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⑨
然而,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人类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些问题同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如何化解这些冲突,需要人类以更宽阔的视野推动全球治理,普遍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⑩“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适应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边疆地区由此将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阵地与核心地带,边疆治理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从我们自己的情况来看,这个倡议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也有助于带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必须聚合14亿中国人民的力量,走自己的道路,必须把边疆治理纳入国家治理的整体进程中,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之中。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强调:“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边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较于内地兄弟省区,尤其是较发达兄弟省区更加突出。加快边疆地区有效治理,更好地满足边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务更加艰巨。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对云南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希望:“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29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新疆工作要始终“围绕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以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从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的这些重要论述可以看出,边疆治理要放在全国大局中去谋划,要放在国家治理的整体进程中去谋划,要找准国家发展战略与边疆地区发展的契合点,抢抓机遇,积极作为。
边疆安全事关国家整体安全,事关各民族的幸福与安宁。我国陆地边境线达2.28万千米,与陆地边境毗邻国家有14个,沿边有139个县级行政区,土地面积达20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0.8%,总人口达245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在我国长达2.28万千米的陆地边境线上,其中1.9万千米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且民族构成复杂,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边境线上。因此,治边稳边成为边疆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国家安全工作,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实现国家的总体安全一定要立足国际秩序这个大变局、立足防范风险这个大前提、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大背景来谋划、统筹,认清大势,把握规律,把国家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构筑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形成严密的国家安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要“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边疆治理重要论述表明,边境安全、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边境安全了、边疆安全了,国家才能安全,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习近平总书记凭借着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充分把握,凭借着治党治国治边的丰富经验,凭借着过人的政治胆略和政治智慧,就边疆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和国家重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体现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一些重要文件里,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边疆地区时与回答边疆地区群众来信中作出的有关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中,等等。“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对边疆治理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本内容看,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主要包括“治国必治边”、治边必先稳边、边疆治理就是建设美丽边疆,以及提升边疆治理能力等四个方面。
治国与治边是辩证统一的两个重要范畴,是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核心概念,正确回答治国与治边的辩证关系,是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治国与治边的辩证关系,高度重视国家治理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这段话清晰地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治边的基本政治理念。治理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要如“烹小鲜”一样丝毫不敢懈怠、疏忽,治国理政不能只顾一隅,而是要统筹兼顾,要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的辩证思维。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人大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正式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治边战略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新表述、新概括,充分揭示了治国与治边的辩证关系,也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边疆治理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边疆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辩证关系,他明确指出,“做好新疆工作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必须从战略全局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1.习近平总书记对治边稳边重要意义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边疆地区的稳定事关国家的稳定,没有边疆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把稳藏、稳疆、稳边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边必先稳藏”的重要论述;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再次强调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关系到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关系到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阐明守边固边、爱国守边的重大意义;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做好了,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积极意义。从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讲话和回信中可以看出,“稳”在边疆治理中的先导性、前提性意义。
2.习近平总书记阐述治边稳边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边辩证关系的论述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指出,治边、稳藏是目前西藏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治边是稳藏的前提,稳藏是治边的迫切需要。稳边必须建立在有序的边疆治理基础上,新形势下边疆治理就是要处理好一系列关系: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关系等。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辩证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关于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发展和稳定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和主要任务。着眼于长治久安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团结的强大推力,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必须围绕稳定谋发展,通过发展促稳定。”
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边稳边的基本方略
治边稳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治边稳边上高瞻远瞩,提出了治疆稳疆、治藏稳藏的基本方略,这是治疆治藏乃至治边的根本遵循。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这是对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党的治疆工作的总结和重新审视,是对新疆“三期叠加”严峻形势的应对与战略选择;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将这一治疆方略扩充表述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新疆方案,是自治区党委推进新疆治理的总遵循,是新疆各族人民参与治疆稳疆的重要指导思想。新时代,维护新疆稳定、建设新疆、发展新疆,既需要自治区党委的精心谋划,敢于担当,充分履行职责与使命,需要发挥各族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群防群治,也需要协调各方行动,而党的治疆方略是协调各方行动的总遵循。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治藏方略,并明确将之概括为“六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这“六个必须”的提出,标志着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高度,是新时代西藏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建设美丽边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治理提出的总要求。在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代表团带去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深切期望;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中勉励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从本质上看,边疆治理是一个运用国家权力并动员社会力量解决边疆问题的过程。”边疆治理是地方治理的一部分,但又区别于地方治理。边疆治理要充分考虑到边疆地区的地理空间、地缘特点、民族构成、资源禀赋、力量对比及其存在的主要矛盾,不断完善边疆治理体系与提升边疆治理能力。我国陆地边境线长,不同地理空间的地缘特点、民族构成、资源禀赋、力量对比及主要矛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要构建不同的边疆治理模式。一种理想的治理模式既要有结构合理的组织体系、弹性的制度安排、执行有力的公共政策,又要有有序参与公民网络与应对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的能力。边疆地区的地理空间与民族构成决定了边疆地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更加复杂,边疆治理模式的选择必须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注边疆地区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他关于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等边疆地区建设的讲话中,对不同边疆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治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重视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宗教界人士素质,确保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地方自我发展能力。”“要坚持就业第一,增强就业能力。”“对南疆发展,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实行特殊政策,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总之,新疆工作要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不断提升边疆治理能力。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中勉励乡亲们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同心协力,汇聚成建设好边疆、守护好边疆的磅礴力量。
上面概括的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情景、场域、时空针对边疆治理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这些新理念、新观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从内在逻辑看,边疆治理的价值归旨是人民幸福,边疆治理的硬道理是谋发展、促发展,边疆治理的基本原则是边疆稳定,边疆治理的政治保证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边疆治理的生命线是民族团结。
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为反映意义和意愿的思想和偏好所激励。也就是说,人类行为往往为某种自己认定的“意义”或价值系统所激励。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构建始终把人民的幸福作为一种核心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尽管场域不一样,但是始终把努力满足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边疆治理的行动价值与实践逻辑,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边疆治理重要论述的价值归依。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8月19日在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的贺信中指出,“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
发展是边疆治理的硬道理。没有边疆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整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边疆地区的发展,在云南考察时提出要紧密结合边疆地区的实际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要把边疆地区的发展作为推进边疆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基础,要处理好边疆地区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围绕稳定促发展,通过发展促稳定。“新疆的发展要体现新要求、开创新局面。要更加重视贴近百姓,更加重视惠及当地,更加重视保护环境,更加重视改革开放,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参与式、包容性、融合式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边疆地区要抢抓历史机遇。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2月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过去是边缘地区,而一旦同周边国家实现了互联互通,就会成为辐射中心,发展机遇很大。”
跨域性是边疆治理的重要特点。边疆治理一方面要符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另一方面要承担起国家总体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把边疆稳定作为边疆治理成效的基本原则。边疆稳定关涉到国家整体安全,这是因为“边缘地带则是国家核心区域的外围地带,拱卫国家的核心区域,为国家核心区域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条件和安全保障,支撑着国家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稳定方面的重要论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构建总体边疆安全体系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沿海、沿边从过去封闭的空间地域,转变成为一个国家最活跃的政治空间与经济地带。不同力量在这些敏感地带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给边疆地区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增加了管控的难度,安全与稳定成为边疆治理的重要一环。必须把边疆安全纳入国家总体安全之中,构建总体边疆安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为边疆地区构建总体边疆安全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把意识形态安全放在重要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是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基础。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危亡。因此,意识形态阵地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对于边疆地区而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一小撮民族分裂分子处心积虑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
3.探索群防群治的安全稳定机制
“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哨所、一个村庄就是一个堡垒。”边疆安全需要群策群力,需要调动每个群众的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磅礴之势,筑起铜墙铁壁。针对新疆的安全稳定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作为当前斗争的重点,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大力提高群防群治预警能力,筑起铜墙铁壁、构建天罗地网。要并行推进国内国际两条战线,强化国际反恐合作。”
治理过程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而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是不同主体间的协同过程。治理目的是为了解决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治理机制是一种协同机制,协同不是均衡使用力量,而是强调发挥治理主体的不同功能,形成合力,就好比一辆汽车,发挥其整体功能,源自汽车的构成要素发挥各自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汽车有效行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明确指出社会治理中的各治理主体的功能取向,党是社会治理的领导力量,缺乏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与国家的有序治理。
与内陆省份相比,边疆治理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更加复杂,既具有这个国家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时又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社会构成和心理因素形成的个性问题。以新疆为例,一方面,新疆与全国一样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问题;另一方面,新疆正处在维护稳定巩固期、对外斗争尖锐期、由稳向治攻坚期。这说明边疆治理面临的问题更复杂,解决起来更棘手。
边疆治理要取得成效,必须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边疆治理的有序性,才能确保各主体的行动步调一致,形成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起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都高高飘扬起来。”
边疆地区民族构成复杂,民族问题往往是边疆治理的难点与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决定着边疆治理得好不好。因此,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各民族之间实现了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边疆治理就有了和谐的社会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到边疆地区考察时反复强调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指出“民族分裂势力越是企图破坏民族团结,我们越要加强民族团结,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
注 释:
①胡安·诺格:《民族主义与领土》[M],徐鹤林、朱伦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②赵超:《“一带一路”建设中边疆治理的空间政治分析》[J],《探索》2017年第6期,第54页。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页,第27页。
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N],《云南日报》,2015年4月3日。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30/c64094-2508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