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辨识和建设

2021-04-14 20:49
理论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制度化建设文化

李 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党的文化建设正式纳入制度化建设轨道,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1〕命题,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在根本制度、引领制度、保障制度、工作机制和生产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内涵性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是一般性共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制度化建设正在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理念,然而辨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却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本文旨在从繁杂散乱的文化理解中,抽离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认识,在阐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的着力点。

一、辨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广义来说,文化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上至人类初生,下至子孙后代不断繁衍,人类留下的有形或无形痕迹都是文化。从人类最早的原始图腾崇拜开始,到信息化的今天,人从未逃离文化的洗礼,既是文化塑造者,又被文化塑造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人类物质或者精神的痕迹,既有不断升级迭代的城市高楼大厦和流芳百世的文化遗产精神瑰宝,也有曾经束缚人肉体和灵魂的毒品鸦片、缠足和男尊女卑。如果说人类的这些物质和精神痕迹都是文化的话,那么无疑前者是好的文化,后者是坏的文化,或者说前者是先进文化,后者是落后文化。文化先进与落后的分野根源于人类实践情况的不同。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既有正确和成功,也有错误和失败,导致由实践而创造的文化具有先进和落后之别。

1.界说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重要面向

文化有好坏,文明无优劣。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积极成果。文明具有民族性特征,古往今来,既有东方文明,又有西方文明,既有中华文明,也有美利坚文明和俄罗斯文明。作为不同民族在各自历史传承中分别沉淀下的积极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每个文明都有着适应本民族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因此,不同民族的文明之间没有好坏优劣之分。这与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情况不同。恰恰因为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也就不能凭借民族文化区分民族的好坏优劣。正因为不同民族的文明无优劣之分,不同民族的文化均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凭借比较文化或者文明,不能得出民族优劣的结论。

文化先进性反映历史进步且内蕴辩证观。先进文化能够涤荡人的精神追求,可以促人积极向上,使社会澄澈清明,落后的文化会使人消极萎靡,使社会肮脏颓废。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自然是希望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更为彰显人性光辉,不枉为最高等生物,自然就应该追求好的文化,追求最具先进性的文化。因此,对于束缚人肉体和灵魂的鸦片、缠足、男尊女卑的糟粕文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给予斩钉截铁的取缔和断绝了。在推崇和发展先进文化或落后文化的事情上,东西方是有着共识。这种共同性孕育着未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衡量文化“好坏”不能想当然。同样是课桌文化,鲁迅先生少年时代刻在课桌上的“早”鼓舞了几代人,今天大学生在课桌上刻的“死了都要爱”暴露青春的肤浅,消解了爱情的神圣,同是课桌文化是有着好坏、高低差异的。由于社会文化现象较为复杂,对文化先进性与否的判断需要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甄别和判断。

文化的先进或落后与文化是不是公益性无关。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营利目标,而不属于文化性质的区别。发展先进文化既可以选择公益性方式,也可以采取经营性方式。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获得文化享受的选择和机会,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为主导的文化体制改革,为今天人民的文化权益保障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明确将人民的文化权益纳入制度保障范畴。积极推进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主导的文化体制改革能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党的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和企事业单位守法方面得到成长、历练和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效能。

2.辨识文化现象的三种情况与正确态度

社会文化现象并不都是“好”“坏”特征明显的,并不总是那样容易被看透,因此,对其先进或者落后的判断并不总能轻而易举。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规范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很容易辨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央宣传部从1991年开始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涌现的许多坚持正确创作思想,既有生活气息又有精神引领,而且极大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近年来如《士兵突击》《红海行动》《流浪地球》《我的祖国》《中国机长》《觉醒年代》等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影视作品,彰显中华民族坚强、勇敢,不但为家为国,也为人类勇于承担重任的无私精神,这些社会主义主旋律电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均形成和建构了不同特点的先进文化,有力推动了党的文化建设事业。

一种是能明显判断为不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而要被果断取缔的文化。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果断领导清除的娼、赌、毒文化,比如改革开放后伴随市场化进程中一度泛滥的低俗、庸俗、媚俗影视作品以及宣扬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文艺作品,比如伴随敌对势力加紧对中国文化入侵逐渐掀起声势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披着学术和文化外衣的政治思潮。这些腐朽和落后思想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着极为残酷的破坏作用,因此,是必须予以否定和杜绝的。

还有一种是不容易即刻作出结论的文化。比如若干年前某名人说《论语》的文化现象,有人说这种以自己意志解读孔子完全是背离孔子本意的臆断,有人推崇这种“新说”是先贤思想的划时代解读,只要有利于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就未尝不可,那么名人说《论语》以及类似的文化现象到底是否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如曾一度在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风行的“梨花体”诗也曾引起热议,有人说如此“写一行字,然后回车断句”的诗也算诗的话,简直要气死“李杜”,有人说时代不同,诗歌也要随时代而演进出新风貌。在如此纠结和争议中,“梨花体”诗是否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西方传入的“行为艺术”所衍生的文化现象是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青年的“寂寞”和“遛白菜”之于这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这就不能一概而论。假如“寂寞”和“遛白菜”的青年人由于对行为艺术的深刻体验和研究而搞出了有学术价值或者社会意义的研究成果,那这个文化就是积极先进的;反之,如果青年类似“寂寞”和“遛白菜”的行为只停留在街上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甚至因为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而越雷池,那么这个文化就是消极颓废的。复杂社会中为数不少的文化现象,是一时难以用“是”和“非”即刻对“是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回答的。

对待以上暂且不易辨识的文化应该有两个基本态度。一方面是不急于下结论,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假以时日,让文化内容的优劣、真假、是非、美丑展现出来,使先进文化在“审视”和“较量”中突出重围,进而生存、发展。另一方面是要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导向对纷繁复杂的文化进行规制。有些文化在“审视”和“较量”中会因为消极落后而被淘汰,有些文化在规制中会因为违规而“落马”,这些经不起审视、较量和规制的文化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较量和规制就是对文化进行检验和筛选的过程。无论多么复杂的文化现象在较量和规制中可以分出高下、好坏。这意味着只有兼具信心和力量的文化、兼具真理性和价值性的文化才敢于并且能够在较量和规制中胜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经得住制度规制是党在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明确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化建设的逻辑底蕴。

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与新时代内涵要求

文化制度是文化建设领域关于文化建设的目的、原则、内容、路径、策略的制度安排。与经济、政治相比,文化的主观性特征更加明显,只有在明确规制下才具有实际意义。制度初步形成之后,还需要历经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程序化、规范化过程,即制度化过程。文化制度化建设是政党文化建设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政党文化建设的高阶目标。

1.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制度化建设具有历史过程性

党领导文化制度化建设的探索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起步。无论是中央苏区时期还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比国民党更高效率的社会动员,很大程度上缘于中国共产党民族、科学、大众文化旗帜的树立,并且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政策与民族艺术形式作为社会宣传动员的有力武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文化建设政策和体制奠定了基础。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借鉴原苏区、根据地和解放区确立的具有战时特征的文化建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较快地完成了文化国家化的建设任务。1956年党为文化建设确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更有着为文化制度奠基的积极意义。这些均成为改革开放后文化制度和体制改革的初始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化建设方面开启了制度化新篇章。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之后,党的十二大则进一步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方针。这意味着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纳入制度层面考量,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则从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高度,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党在一般意义上谈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就是指狭义形态即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一直是在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侵袭、反对企图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中进行的。

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则强调要积极主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以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等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的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为“发展”作出了新的定义,赋予其文化和人的发展的意义,昭示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文化”和“人”的发展,将中国共产党新的发展观推到更高层面。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的新时代内涵要求

在正确辨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恪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原则的前提下,能够明确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的内涵要求。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旗帜决定道路。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和根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核心标准和最高目标。无论是塑造党内文化,还是治理国家文化,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均高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旗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确定下来,昭示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特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只有具备站得住的价值观,才能有站得住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中,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彰显着社会衡量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能够规范人们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因此,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着引领、支撑、定向和规范的作用。

第三,以人民利益为权益中心。党从创立之初就高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旗帜,突出彰显人民性的文化,之后在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恪守文化的人民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人民的文化权益纳入制度保障范畴,使人民的文化权益获得制度性保障。

第四,以舆论引导为治理重点。当前网络电子媒介与传统印刷媒介共存,媒介文化作为一个观点庞杂散乱,思想碎片化、流沙化的场域,内容虽然极为宽泛,灵魂却集中在一点,那就是意识形态表达。无论是否承认这一点,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14亿人口的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5〕如果缺少共识基础,难免问题频发。因此,必须守护社会主义媒介文化的意识形态疆界,以舆论引导为重点进行有效治理。

第五,以社会效益为文化生产的首要目标。无论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若想实现优质生存和长远发展,就应该把文化生产的生命力和生长点放在实现社会效益上,这既契合文化存续发展规律从而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又能够使文化成果真正为最大多数人所共享。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的着力点

对文化进行制度化建设,首要前提是明确“制度化”的思路,即确定行动准则和方向,使得对文化规制的过程契合章法。这既是由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也是由社会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决定的,更是由那些与先进文化抗衡的腐朽没落文化不甘于失败而总是企图颠覆先进文化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一是理念先行。这里的理念既包括全党全社会对文化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认同的理念,也包括对清晰辨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认同的理念。就前者来说,由于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是一回事,先进文化是文化先进性的已然状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先进性的趋势,尚处于未然状态,于是先进文化的不断建设就成为必需,而制度化建设是文化建设取得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文化制度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理念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日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当务之急是树立清晰辨识和明确界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如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问题搞不清楚,那么文化的制度化建设无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也将陷入空谈。因此,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辨识,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界定的学术和理论研究工作是当前文化制度化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二是辨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文化制度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必要条件。如前所述,面对容易明确分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腐朽没落文化以及不容易即刻作出判断的文化现象这三种基本情况,我们在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方面将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不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畴的文化识别出并淘汰;另一方面使那些符合要求的、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范畴的文化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更加成长壮大。这就解决了用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中极为关键的正确发展方向、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等前提性问题。辨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文化的制度化建设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这尤其体现在我们对那些不容易辨识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导向对纷繁复杂的文化进行规制时,文化内容的优劣、真假、是非、美丑充分展现,那些经不起审视、较量和规制的文化将被淘汰,兼具真理、道义与价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在较量和规制中胜出。

三是提升文化主体能力。文化主体既包括领导和参与文化建设的组织主体,也包括参与文化建设的个人主体。就组织主体来看,对文化进行制度化建设是一个政党领导文化建设渐趋成熟的标志;就个人主体来看,文化强国的基本特征除了发达的社会文化产业、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之外,还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6〕从领导和参与文化建设的组织主体来说,衡量党对文化建设领导力的标准之一就是形成和发展了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衡量领导干部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能力的标准之一就是涉及文化建设方向性问题时,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为准星,“涉及制度层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7〕从参与文化建设的个人主体来说,要发挥人民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人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全过程的,既包括身为“剧作者”的文化生产的主体作用,也包括担当“鉴赏家和评判者”的文化评价的主体作用,还包括新媒体条件下文化传播的主体作用。在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促进群众辨识文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坚定其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认同和坚守,从而提升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同时这种文化自信又反向激励其能力生成。

四是守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边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关系到政党性质、国家方向,关系到民族命脉、人心凝聚,因此,这一问题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在党创立后的每一个时期,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领导的文化制度化建设都是在与各种各样文化侵入、文化思潮的斗争中生存和推进的。由于文化领域存在红色、灰色、黑色的不同“地带”,因此,在文化领域要注意贯彻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等不同问题,在政治与学术、动机与行为、抽象与具体的结合中辨识文化现象,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有力推进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文化制度化建设过程是一个将文化建设体系内诸多要素和环节整合的过程,诸如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外来文化以及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关系,在萃取中华文化精华过程中实现不同要素文化的深度融合,以此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和文化战略中的主导地位,振奋和巩固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开放的,又是有原则的,在此共识下,务求在文化制度化建设过程中守护好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边界,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余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高势位”文化,一旦有效发挥凝聚力,就可以发挥高势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是激发其高势能的必经之途。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过程中要坚定做到几个“避免”:避免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则就有使文化建设陷入“西化”或者“儒化”的危险;避免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就会使文化建设演变为狭隘民族主义或者复古主义;避免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就会使文化建设成为隔断历史的虚无主义或者“全盘西化”的洋奴哲学;避免离开人民性文化的创作出发点,否则就会使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唯有如此,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化建设方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猜你喜欢
制度化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