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将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山第一中学 210039)
进入初三后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强度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教师和学生都要面对大量的习题,甚至部分学生想靠不停的刷题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于是大搞题海战术,反而忽略书本中例题和习题的作用,有些学生认为书本中的例题、习题过于简单.事实并非如此,作为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教材中例题、习题进行进一步归纳和拓展,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和模型,这样对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对于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具有较大的作用.
图1
题目(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第36页例4)已知:如图1,在△ABC中,∠ACB=90°,CD是边AB上的高.求证:(1)AC2=AD·AB;(2)CD2=AD·BD
类似的还可以推出:BC2=AB·BD
反思这是教材中的一道例题,尽管教材中没有提及射影定理,但在几何证明及计算中应用很广泛,如果能够掌握好这个基本图形,常常给我们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勾股定理带来的开平方的繁琐计算,对于学生解题速度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书本中的这道例题实际上就是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它分斜边所得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且每条直角边都是它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1.变换条件
图2
如图1,若△ABC中,CD为高,且有DC2=BD·AD或AC2=AD·AB或BC2=BD·AB,则有∠DCB=∠A或∠ACD=∠B,均可得到△ABC为直角三角形.
2.射影定理的变式题
若△ABC不为直角三角形,当点D满足一定条件时,类似地仍有部分结论成立.
如图2:△ABC中,D为AB上一点,若∠CDB=∠ACB,或∠DCB=∠A,则有△CDB∽△ACB,可得BC2=BD·AB;反之,若△ABC中,D为AB上一点,且有BC2=BD·AB,则有△CDB∽△ACB,可得到∠CDB=∠ACB,或∠DCB=∠A.
例1已知:如图3,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延长BA至点E,使得AE=AB,联结DE、AC.点F在线段DE上,联结BF,分别交AC、AD于点G、H.
图3
(1)求证:BG=GF;
(2)如果AC=2AB,点F是DE的中点,求证:AH2=GH·BH(2020上海静安区二模卷第23题)
分析(2)在(1)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第二问中要证明的结论,对应的图形其实就是射影定理的变式图形,△ABH虽然不是直角三角形,但看到这样的等积式,仍然要有意识地想到证明△AGH∽△BAH,有了这样的解题方向,思考问题的方向也就明确,易证AB=AE=CD,再证明△BEF≅△DEA,得出∠ADE=∠EBF,易证∠ADE=∠GAH,所以∠EBF=∠GAH,又因为∠AHG=∠AHB,证得△AGH∽△BAH,问题得到解决.
例2如图4,已知⊙O中,D为弧AC中点,过点D的弦BD被弦AC分为两部分,求证:CD2=DE·DB
分析易得到∠DBC=∠ABD=∠DCE,满足射影定理变式(2)的条件,故有CD2=DE·DB.
图4 图5
例3 已知:如图5,△ABC中,AD平分∠BAC,AD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E,交AD于点H,交AC于点G,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DF2=CF·BF.
证明:连AF,∵FH垂直平分AD,
∴FA=FD,∠FAD=∠FDA,
∵AD平分∠BAC,∴∠CAD=∠BAD,
∴∠FAD-∠CAD=∠FDA-∠BAD,
∵∠B=∠FDA-∠BAD,
∴∠FAC=∠B,又∠AFC为公共角,
∴AF2=CF·BF,∴DF2=CF·BF
反思上述三个例题的图形不管是以圆为载体,还是在其它较为复杂的图形中,如果能够从题目的结论中分析出,虽然不是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的直接应用,但是如果能够从线段之间存在着比例中项的关系,然后从“共边、共角”的基本模型中找出对应的相似三角形,根据对应线段成比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图6
(1)如图6,设AD=x,用x的代数式表示DE的长;
(3)如果△AFD为直角三角形,求DE的长.
分析在解决好第(1)、(2)问的前提下,第(3)问,当点E在AC上时,
∵∠AED=∠ADE,且都为锐角,∠AED>∠AFE
当点E在AC的延长线上时,∵∠FAD<∠BAC,而∠BAC在Rt△ABC中为锐角,∴∠FAD为锐角,∠AED=∠ADE,且都为锐角,若△AFD为直角三角形,则只能∠AFD=90°,再次利用射影定理中的线段关系:EF2=CE·AE,
反思例4作为一道中考模拟考试的压轴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3)的计算线段长度,在已知条件下得出相应的直角三角形,如果能够熟练应用射影定理,根据相关线段的乘积式来求出线段的长度,避免采用勾股定理计算时带来开平方的复杂计算,解题时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计算的准确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考复习中许多学生为了提高数学成绩,一味地盲目刷题,而忽视了书本中的很多例题、习题,以这些题目为原型可以总结、归纳出很多有用的结论和规律,所以在中考复习中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如果能注重对课本的研究,对教材中的例、习题进行“再创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学生在中考紧张、忙碌的复习中有条不紊的把数学知识牢固的掌握,最终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