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晓
据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的人办丧礼,一般也就是3~5 天的时间。人们留给自己哀伤的时间如此短暂,匆匆办完葬礼之后,就马上投入快节奏的工作当中。而在工作环境下,哀伤再也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就这样,哀伤的情绪被压抑了。可是,眼泪并不会消失,悲伤也不会就此殆尽,而是滞留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成为一个未完成的事件,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一些莫名的情绪及生理问题。研究表明,哀伤长期得不到处理,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社会功能,会导致一系列的身心疾病,丧亲者的就医率、自杀率及死亡率都大大高出非丧亲者。
丧失至亲、挚爱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重大打击,处理不好可能会拖垮身心。面对亲人的骤然离世,丧亲者一般会经历5 个心理阶段。
【否认】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丧亲者一般先是震惊和怀疑,难以接受,觉得这是不真实的,甚至出现短暂的麻木无措、超然和平静。他们可能会努力转移注意力,回避事实。
【愤怒】从怀疑到质疑,从“不相信”到“为什么”,此时丧亲者心中满是愤怒和不甘,也有人极度自责。
【假装坚强】在举办葬礼、接待亲友、整理遗物等过程中,丧亲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节哀顺变”“生者坚强”,丧亲者也会在心里要求自己坚强起来,但常常是勉强的。
【抑郁】处理完逝者后事,丧亲者一般会有一段“抑郁状态”,在悲伤、怀念、悔恨中反复纠缠。严重的会不愿面对其他人,减少社交,整个人陷入无尽的回忆和感伤中。
【接受】正常情况下,在半年后,丧亲者能逐渐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不再一味回避,可以正常地与其他人谈论这件事,并慢慢意识到自己必须好好活下去,心态也变得平静。
从亲人离去的事实中完全恢复过来并不容易,丧亲者自己要作出很多努力。面对亲人离世,不要压抑心中的痛苦与不舍,不要害怕表现出脆弱和后悔;不必因为“否认”阶段而责备自己“麻木不仁”,不要因为曾“故作坚强”而觉得自己虚荣,更不要因为“接受”了事实而认为自己薄情,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强求,坦然接纳。同时积极做好以下几件事:
尽快从丧亲之痛中摆脱出来,首先应直面并接受悲伤和痛苦。不必刻意隐瞒自己的脆弱,不必勉强自己迅速恢复正常,而是承认眼泪能愈合伤口,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合理宣泄。比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将眷怀之情向朋友倾诉,或用书信、日记等形式把对亲人的怀念写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泄后,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投入到紧张充实的工作中,发展新的兴趣爱好,搬到亲朋好友处住一段时间。规划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好时间,再一一完成。
如果对于逝去的亲人久久不能放下,就要多想想,假如他在天有灵是希望看到自己最亲的人伤心难过,还是振作起来好好生活,如果活着的人不能好好让自己健康起来,已逝的人在另一个世界也不能安好。把自己对逝者未完成的心愿表达出来,想想亲人在世时激励自己要勇敢的画面,想想他对我们的期待与支持,想想在一起时愉快的场景等,重新找回信心和力量,并懂得珍惜亲人和自己。
把对逝者的追思与遗憾,转换为对其他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甚至对社会的爱。比如,参与更多的公益活动,从小事开始帮助他人,对身边亲人给予更多关心。我们收获的温暖回馈,能弥补爱的丧失。
对丧亲者来说,亲朋好友的支持极为重要,甚至是丧亲者最大的鼓舞和帮助,可以带他们走出悲伤,开始新生活。如果你的朋友正经历丧亲之痛,不妨这么做:
即便什么都不说,只是陪着,对方也能感受到来自朋友的安慰。
倾听时不必说过多言语,可适当肢体接触,让对方感受到关爱。引导对方走出来,鼓励其尝试新生活。不要说空话、套话,避免不现实地要求对方“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不要对丧亲者妄加评论。给他一个情感宣泄的机会,而不要过度要求对方“你要坚强”“这件事会过去的”“你不能这么消极”等,更不要以和别人做比较的方法劝人如“某某的亲人去世了,也没有像你悲伤这么久……”
强行聊有趣、快乐的话题效果并不好,也没必要,可以陪着他正视亲人死亡这件事,一起聊一聊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心灵治愈的效果可能更好。
亲人离去属于心理创伤事件,经历过重大变故的人,心态和人生观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或好或坏,身边的人不要对此大惊小怪或品头论足,允许他们慢慢调整,给他们时间,才能帮他们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丧亲者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参加哀伤辅导课程,寻求专业帮助,同时其他家属应时刻关注其情绪变化。从目前数据分析统计来看,一部分家属并不会在亲人离世时瞬间爆发情绪,反而一段时间后才会有情绪反应,所以家属之间应该互相关注并给予彼此支持鼓励,当然应同时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创伤后的应激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