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对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如何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相融合,进行了课程融合方面的实践探索,以语文课程为例,分析了两者融合存在的问题,也从“识遗”(认知传播)和“拾遗”(开发利用)两个层面,积极开展中职语文教学与常熟“非遗”传承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融合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职教学 语文课程
【课题项目】苏州市职业教育学会职教研究课题“共同体发展愿景下常熟‘非遗’传承与职业学校教学相融合创新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zzjlx2021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9-0166-03
常熟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小城。千百年来,勤劳的常熟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无数辉煌,也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以传统技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俗仪式等为载体的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探索常熟“非遗”与中职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期深化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活态传承“非遗”,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
一、常熟非遗走进中职校园背景
(一)政策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201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34条中明确规定:“学校应该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此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2018)等重要文件纷纷出台,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对职业学校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出具体要求,推动了“非遗”和中职学校教学的融合。
此外,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启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将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内容。目前,资源库设有11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例如,“百工录资源库”遴选41项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非遗项目,从源头采集、活态传承、原创开发等多角度,为传承“非遗”提供了资源保障。
(二)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迄今为止,已公布常熟市级名录四批计88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1项、苏州级35项;已公布常熟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4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1人、苏州级23人;已建成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苏州市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7个。
远近闻名且具有代表性的常熟“非遗”有:1.虞山琴派,它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琴曲风格“清微淡远,博大和平”,历来为琴史所推崇;2.白茆山歌,属于历史悠久的吴歌系统,对研究口传民间文学有极高的学术价值;3.虞山篆刻传承了赵孟頫所首创的元朱文印,与中国书画紧密结合,融成一体,逐渐成为中国印艺术的特色形式;4.海虞灯谜,表现为“精、新、巧、雅、正、趣、绝”的艺术特点,具有民俗娱乐价值、深刻的思想和社会价值,对中华谜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常熟“非遗”资源丰富,但“非遗”走进校园,不是单纯地涌入校园,它作为学校教育资源,是要经过严格筛选,具有系统性与严密性的。因而本文所说的“融合”,是在“识遗”基础上“拾遗”(即对“非遗”资源有意识地开发利用),与其他课程(本文特指语文课程)资源有效融合,有其研究的必要性。
二、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探索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相应地域性科研资料
通过资料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学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都具有地域局限性,针对常熟“非遗”与本地职业学校教学相融合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尚无相关研究资料。如何根据地域文化内涵进行课程改革,使教学和“非遗”传承有效融合,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需要在黑暗中摸索。
2.缺乏专业性较强的师资团队
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发现, 常熟的中职学校缺乏具有专业性的从事关于“非遗”教学的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也寥寥无几,比如,大多数中职语文教师擅长教授语文这一教学内容,但对“非遗”有关内容缺乏相应的专业了解及相应的教授经验,大都不具备“非遗”兼职教师的素养。这不仅影响语文课程与“非遗”融合路径的探索,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常熟“非遗”的有效学习。
3.没有完善的教学实施方案与评价考核制度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中职学校大都缺乏相对完善的关于“非遗”教学的实施方案,中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没有体系化的、严谨的教案和相应的教学实施安排,对于学生也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影响“非遗”和语文课程“融合”的深入进行。
4.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中职语文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空间也较为狭窄,主要还是围绕课堂,通过课本进行理论学习,缺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非遗”的兴趣,课堂效率较低。
5.中职学生对于“非遗”的学习积极性较弱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发现,中职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识遗”尚且有難度,更谈不上对“非遗”进行传承与创新了。而且,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相对枯燥,这些原因导致了中职学生对于“非遗”的学习积极性较弱。
(二)积极融合的实践探索
1.对于常熟“非遗”与中职语文教学相融合,首要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深度挖掘与中职语文课程有关联性、可参与性的“非遗”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促进其作为课程资源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
(1)“识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润物无声地传播常熟“非遗”
在二者融合之前,要挑选出适合中职语文教学及中职学生学习的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教授《邶风·静女》的时候,将白茆山歌《白茆塘上好风光》作为情境创设,立体展现民歌抒发人民真情、描绘人民生活真貌的特点。将歌词进行对比阅读,发掘重章往复的技巧;欣赏歌曲演唱,体会《诗经·国风》一唱三叹的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歌“情真”特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常熟“非遗”的魅力。
(2)“拾遗”:在第二课堂中不遗余力地开发常熟“非遗”
中职语文教师努力找到常熟“非遗”与中职语文的结合点,将“非遗”资源开发成教学资源,下面分享在第二课堂方面的实践探索:
例如:将“海虞灯谜”这种知识面广,兼容性强的具有文学素养的常熟“非遗”资源与语文课程融合。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春来灯谜”工作室,作为常熟“非遗”传承基地。将“灯谜”作为选修课程开设,经过培训的语文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参与编写校本教材《春来谜苑》作为课程材料。这为常熟“非遗”融入中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具有借鉴意义。
2.对于常熟“非遗”与中职语文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面向广大学生有效地去传播常熟“非遗”,厚植传统文化,让其自觉保护和传承“非遗”,因此,对中职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下主要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提升教学手段两方面进行探讨。
(1)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
对于“非遗”进课堂,首先要加强语文教师对于“非遗”专业知识的了解,只有教师深入了解“非遗”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学校可以“请进来”——邀请“非遗”传承人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语文教师“非遗”方面的素养。同时,“走出去”——组织语文教师多去校外进行参观、交流,使教师间协同合作,更好地探究融合育人的路径和方法。
(2)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融合”不光重视中职语文的教学课堂,也要积极建设“非遗”学习的实践课堂。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进行项目化学习。比如:组织学生参观“虞山古琴博物馆”、“白茆山歌体验馆”、拜访“非遗”传承人、观看相关展览等,将学生带到“非遗”的第一现场,去近距离感受常熟“非遗”的魅力,进一步体会常熟“非遗”的活态结构,最后,将资料汇总成项目式成果进行呈现。不仅锻炼了学生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学习,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觉性”与“自信心”。
(3)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对于中职语文教学与“非遗”融合的效果,需要建立综合系统的评价机制。通过这些评价机制来把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不光注重学生语文课堂上的表现,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方法考核,从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达到激发学生自觉对“非遗”进行传承创新的目的。
三、结语
本文具体介绍了常熟“非遗”走进中职校园的背景,分析了常熟“非遗”走进中职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对常熟“非遗”进一步有效地融
入中职教学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何艳军.非遗文化融入中职院校烹饪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商业技师学院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756(5):37+77.
[2]刘炳南.有效课堂视角下“非遗”融入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0):8-9.
[3]陈蕾.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传承本土非遗舞蹈的思考——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J].戏剧之家,2017(24):166+168.
作者简介:
王月华(1982年3月-),女,漢族,江苏常熟人,大学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