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 吉晨晓
【摘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三全育人”强调从时间、空间、育人角色这几个方面提升育人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到重重限制,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创新“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经验总结等方法研究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实践路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互联网的介入有效解决了“三全育人”工作面临的难形成合力、难无缝衔接、难扩容提质等问题,真正实现“时时处处人人”育人。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三全育人 新格局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007-02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指通过全方位出发、全体动员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从而形成育人合力,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其一,全员育人。是指由学生、社会、家庭、学校组成的育人机制,强调每一个教职工在教育工作中都要肩负起德育教育使命,除了做好专业课程的教授工作还要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坚持智育、德育“双管齐下”的原则,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覆盖[1]。与此同时,要将学生中先进分子带头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原生家庭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二,全程育人。顾名思义,让学生全程接受教育,也就是从他们进入校门开始,学校、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在校过程。与此同时,对不同心理、不同阶段的高校学生要实施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与分类指导,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获得全方位发展。其三,全方位育人。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政教育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高校实施“三全育人”所面临的难题
“三全育人”思想自提出后备受重视,各大学校都着手落实工作,但就目前高校“三全育人”局面来看效果并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面临的困难有以下几点:1.很难形成合力,实现全员育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重重压力,很容易出现教育漏洞。如何才能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就业创业、生活服务、贫困资助、社团管理、课程教学等各项教育工作中全程贯彻、全面铺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高校需要弄清楚就业创业指导师、学生社区管理员、辅导员、社团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等角色定位,厘清职责,由谁负责推广宣传,由谁负责监督执行,由谁负责研究政策,这些都要弄清楚,否则很容易出现考核紊乱不清、责任互相推诿等问题,“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更是举步维艰[2]。2.很难无缝衔接,实现全过程育人。“三全育人”工作中强调全过程育人,这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之一,即怎样才能在全员育人且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将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落实思政育人工作的一个关键。如何将校企合作单位党建工作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衔接,如何将校园服务与学生社团管理衔接,如何将户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衔接,如何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衔接,如何将主题班会与专业教育衔接,这些都在考验高校是否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科学化、全面化与系统化。3.很难扩容提质,实现全方位育人。建立完善的育人长效机制是“三全育人”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这也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缺乏生机、活力,对于学校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存在抵触心理。这种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各项活动作用去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以及如何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领域开展活动,并且实现融会贯通是现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三全育人”提供的新机遇
“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周期长,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给“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具体有以下几点:1.互联网时代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丰富思想政治育人内容。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灌输或者枯燥的理论说教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者的认可度以及获得感比较低,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源,它们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有感染力、说服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三全育人”工作的信息获取渠道,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这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3]。2.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具有广泛性与便捷性,增强学生求知欲与主动性。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局限于校园生活、课堂教学,被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枯燥乏味的教育,其价值不能被彰显出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便捷性等特征,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园,他们可以真实地体会、感受社会的人群关系网。在不断思考与困惑中,学生逐渐认识到正确價值观塑造以及正确思想引领的重要性,他们带着人生困惑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寻求真知,这给“三全育人”工作的有序与高效开展筑牢了基础,创造良好思想前提。3.互联网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实现时时处处育人。互联网具有互动性强的优势,它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实现交流与互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新媒体等随时随地开展教育[4]。
三、互联网时代下“三全育人”新格局的实践路径
(一)全程育人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可以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时效的跟踪与监控,时刻了解并掌握他们动态,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加强对学生思想、实践、学习等每一个环节的关注。自学生进入高校大门起,教师就利用信息技术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他们每一个学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包括思政课出勤记录、听思政有关的讲座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志愿者等活动的情况等,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始终[5]。
(二)全员育人
在宣传效果上互联网平台具有覆盖率广、涵盖面全等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建立学生会群、年级群、班级群、家长群等各种线上群体,让学生、家长、企业人员以及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参与其中。尤其是学校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调,直接关系到“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质量,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一个新版块,作为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时更新信息,这样,学校教职工、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版块了解最新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从而保证各环节的有序衔接,既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又能实现全员育人。
(三)全方位育人
高校教育的最终指向就是全方位育人,这是为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改革大方向指引下,“三全育人”成为高校培养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除了强化育人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强互联网宣传与建设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最佳手段。在实际践行工作中,学校应依据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精心设计有关思政宣传内容,通过媒体形式去报道宣传,这有助于学生拓展实践综合能力、加强思想修养。除此之外,高校需要迎合现代高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习惯,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如利用互联网直播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网络吐槽大会、社会热点问题网络辩论赛、宿舍文化直播评比大赛等丰富精彩的校园网络活动,这些教育意义深刻、有趣的、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6]。除此之外,可以利用部分优秀学生家长、校区合作方專家代表、社会杰出校友、学校优秀教师等影响力,在活动举办结束后及时总结与教育,确保网络文化能够脱离低级趣味,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继续自主、自发、自觉地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网络文化活动,实现全方位育人。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介入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提升信息传播速度,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对于创新“三全育人”工作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下,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王巧,付文佳,马义航.互联网思维驱动下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创新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4):3-4.
[2]段少帅,黄喜峰,杨佳艺,武永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探析[J].教育评论,2019(8):54-59.
[3]段汝和,白云.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的思考与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77-80.
[4]王立,郭越,阎光耀.“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组织育人模式创新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84-85.
[5]佟金泽.高校学生党建与“三全育人”协同机理与实现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2):30-32.
[6]陈孟增.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二级院系网络育人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9(3):101-103.
作者简介:
袁晨(1979年-),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