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摘要】绘本资源以其自身优势与班会课相互融会贯通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广泛参与、实践体验的活动中,产生倾听、倾诉的兴趣。在丰富内心感受的同时促进认知同化,在融入课程的过程中推己及人反思自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感受真善美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德育课程;绘本资源的优势;融合的途径;形成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7-0148-03
一、小学阶段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鲁迅先生说过:“谁塑造了孩子,谁就塑造了未来。不仅是自己的未来,还有孩子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可见,中小学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在这一时期及时开设综合性、生本化、开放性、螺旋上升的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就必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德育课程,就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它的目标是在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宗旨的指导下,构建全面性、基础性、序列性的课程,这些课程虽不能完全涵盖学生的整体生活,但却可以反映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德育课程必须紧紧围绕生活化、综合化、生本性、开放性四个特点,其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等九个方面。在学校德育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的特点,将这九个方面分层次、有侧重、有梯度地设计了思政课、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但教育本就是一门慢的艺术,这门关乎学生人格形成、终身发展的德育课程,更应该从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融合多样的内容、丰富的体验进行渗透与培养。
二、绘本是开展低段班会德育课程的重要资源
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无论是人格的形成还是培养良好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三观,都是最佳的时机。因为人的发展有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自出生起人就在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美好图景。所以,教师更应该抓住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根据个体人格形成的规律及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从多个方面、尝试多种形式与班会课程融会贯通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低段即一、二年段的学生因为自身的认知特点,相比较一般纯文字读本和简单重复的说教,对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的“绘本故事”,更能产生认知兴趣,同时更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需求及融入社会化的程度。这也是因为绘本自身就具有以下四个特质。
首先,图画叙事性。绘本是以图、文共同作用来说故事,运用具有连贯性的图画来传达和诠释故事内容。因此,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即使学生识字不多,也可以通过读图感知绘本所传达的信息。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更加直观,学生无须经过内在的认知转化过程,就能直接把握信息的含义。
其次,故事性。一本或一个系列的绘本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因此,学生可借故事中具体的人物、事件、情境为认知背景,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教育意义,为日后的迁移运用提供了参照。
再次,趣味性。其最初是基于儿童的兴趣、幼儿对文字接受程度的有限性以及其阅读需要产生的,所以绘本从内容、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反映了鲜明的儿童性。它的构图简洁、画风夸张、色彩鲜明、造型活泼、极富游戏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主题教育性。无论作者选择的是写实的还是幻想的故事题材,就其内容而言,都是指向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隐含着有针对性地适应和配合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内容,引导和协助儿童进行生活适应和社会认知。例如,《你好,月亮》的主题是引导孩子克服短暂的亲子分离所带来的焦虑以及如何独自一人处理孤单害怕的情绪;《我们永远在一起》关注的则是引导儿童建立同伴友谊以及如何化解失去好友的痛苦;《再见了,爱玛奶奶》是引导儿童如何应对亲人的离去的主题。
三、绘本与班会融合开展德育课程的四个途径
(一)了解需求,探索融合
在构建班会课程的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同时我们先理清儿童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弄清每一个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筛选资源、生成话题、设定单元和教育主题。我们依据德育课程生活化、综合化、生本性、开放性四个特点,创造性地将“回归儿童、留心热点话题、关注身心健康”的理念作为班会课程构建的目标。再结合低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在班会课中融入绘本,从儿童学习、生活、身心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生成教育主题,生成教育案例,这也是渗透并实现德育课程标准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所以在绘本资源的选取上多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主、以当下的生活事件为主等这些以贴近儿童生活为主要方向。旨在以此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在逐渐形成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指导的目的。
(二)甄选绘本,寻求融汇
明确了低段班会课程需要达成的目标后,我们选取描摹贴近生活的绘本作为桥梁,是因为生活事件是儿童生活的真实再现,而不再是陌生的话题、抽象的概念和认知识体系;生活事件本身是综合的,能够贯通生活的所有领域和所有要素;生活事件是儿童的,处在交往关系中的儿童是这些生活事件的主人;我們选取的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的绘本内容,都是促使儿童整理、反思、拓展自己生活经验进而创造更好生活的话题和范例。
在尝试将绘本与低段班会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在之前划分的五大版块基础上,拓展出十七个子版块——培养自信心,培养学习好习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讲卫生,培养孩子热爱运动,培养与人合作分享、互助沟通,培养孩子财商、金钱启蒙。认识自己、自我认同(勇敢做自己)、情绪管理、自我保护、成长励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的烦恼(关注心理健康)、培养环保意识、关注生命、关于死亡。之后还在种类繁多的绘本中,根据主题、内容、表达形式、内涵等多个方面选取了五十多本绘本作为低段班会课程构建的资源储备。
(三)整合差异,构建融通
任何两个体系的事物要达成一体化的进程,都需要在共有交集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差异来实现融合创新。所以,在绘本与班会课融合的过程中,首先是绘本内容与班会主题融合。班会课与绘本融合的过程中,即便绘本的主题与低段学生的生活、认知特点都十分贴近,但作为班会课程的一部分,它就需要承担育人的功能。所以在构建绘本班会德育课程时就需要教师从绘本内容、色彩、人物、表达形式、封底封面等多个方面潜心研读后根据班会课的育人目标,再进行无差异整合,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是绘本主旨与班会活动融合。
班会活动是形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其本质特点在于活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让抽象的道德情感具有的感染、激励等功能在活动参与中融入多样化的班会过程中,将抽象化的情感具象为学生个体的真实体验,从而指导学生形成独特的人格及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比如,个体自我认知的绘本课程中,我们就会邀请爸爸妈妈来讲《认识我自己》《小威向前冲》等绘本。紧接着,设计了“你我不一样”“画一画妈妈肚子里的我”“写一句我和爸爸妈妈的悄悄话”“男孩女孩看过来”等系列活动加深自我认知的印象,同时也为构建更加和谐积极的亲子关系搭建了平台。
(四)结合优势,开展融创
根据班会课德育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活动形式,采用同一主题、同一系列的单一绘本逐个细化、递进、巩固式融通或多个绘本与活动穿插递进式融通。
比如围绕培养学习好习惯这一主题,我们选取《大卫不可以》为这一系列班会的第一课,依次安排了《迟到大王》《我喜欢书》《在教室说错了没有关系》系列共四节班会课。将培养学生在学校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这一课程目标与绘本自身色彩明快、幽默生动的图画、简洁有趣的文字、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等特点进行整合融通,让学生跟主人公一起体验在学校逐步养成守时、守纪、守秩序、礼让、讲文明等规则的过程中推己及人,并以此指导自我行为。
同时,在走进绘本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师生交互、生生参与体验的班会课形式,让学生与故事因相似的经历、共同的体验是绘本与班会课最好的契合点。学生在故事里像照镜子一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移情与共情的过程中,对照自己在学校学习、课堂表现中的点点滴滴,逐步强化自我认识,最终在巩固和递进式的课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指导,培养学生自控自律的意识,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我指导内化为他们成长中的常态表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绘本与低段班会融合后构建出新的德育课程模式。这一模式下开放的课堂,接纳了学生的多种想法,让课程回归了儿童世界,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表达,在表达中思考,吸引了学生参与的向心力。同时,这也是给学生的成长留下一个个里程碑,成为日后独自面对生活的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