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促进系统研究:基于中部H省S县问卷调查的分析

2021-04-13 01:56:30付永昌蒋大霞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教师乡土

付永昌 蒋大霞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1]16。近年来,学者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议题展开了研究,其中对小学教师(包括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业已成为热点。例如,马多秀分析了乡村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的缘由:“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优质教育资源配备不足、教师的福利待遇不高,以及乡村交通地理条件不便等。”[2]

学术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乡村小学教师工作价值和专业特性,缺乏对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研究。所谓乡村寄宿制小学,是指“在我国偏远山区的乡镇中心完小及以下教学点,主要针对乡村地区地理条件艰苦、先天条件恶劣、学生离家远、留守儿童较多等情况,为他们提供学习、食宿的小学”[3]3。随着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的逐步推进,乡村寄宿制小学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研究成果多为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鲜有期刊论文。在振兴乡村教育的当下,对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的构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理论认为:“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4]借鉴布氏的生物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三维”框架,将影响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划分为自身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17个因素。

作为微观系统的自身环境。自身环境居于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的核心层,关注的基本点在于教师主体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和多样性。这一维度考量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自我认同、家人支持、师生关系、知识技能、网络技术、教学实践、主动反思和需求动机8个因素,旨在探讨教师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关键因素和基本规律。

作为中观系统的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处在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的中间层,教师身处的学校环境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话语”。学校环境是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主要包括学校组织、学校制度、领导理念、同伴关系、学校文化5个因素。

作为宏观系统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的最外层,较大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薪酬收入、社会地位、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等4个因素。

二、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为保证问卷调查指标体系的效度,课题组基于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工作环境复杂的考量,结合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理论,添加了体现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独特性的内容,又经多位专家讨论,形成了表1所示的指标体系。

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有效,课题组将调查对象设定为H省S县的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从中随机抽取165名在任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收回150份问卷,回收率为90.9%。个体样本自身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自我认同、家人支持等17个驱动因素的描述统计指标如表2所示。表中均值越高,表明其专业发展得到的支持越多。

表2 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各支持维度的描述统计量

三、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一)自身环境是支持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在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各驱动因素中,属于自身环境的知识技能和需求动机的价值得以凸显(均值都超过14),但主动反思和家人支持分值偏低。这说明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渴望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引领,同时也有强烈的需求动机。知识技能是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需求动机作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因对其专业成长作用甚巨。需要提及的是,知识技能和需求动机是相互促进的,需求动机作为内部驱动因素能有效促进教师学习知识技能,掌握知识技能又能提升教师个体的教学效能感,从而助推其需求动机的保持和增强。

(二)学校环境是驱动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校环境中的学校组织和学校制度这两项驱动因素的均值都超过11,居于支持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因素的第三位和第四位,说明学校环境对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由此,乡村寄宿制学校应创造有利于增进知识技能和需求动机的环境,为这些教师营造愿意发展、有条件发展的氛围和条件。学校应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学校制度体系的优化,让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能相对自由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三)社会环境未成为影响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环境维度的薪酬收入和社会组织这两个因素居于影响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各驱动因素中的第十位和第十五位,说明社会环境对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也说明这一群体教师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由此,当代社会需要对这一群体加大社会投入,引导国家和社会理解、重视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的价值与作用,采取措施坚定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

四、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系统

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自身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构建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促动系统,需要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师个体三个维度共同发力。“教师专业性更新或提升的关键在于让教师认清自身所处的专业环境,重新调整和发展自身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且对于角色和责任经由协商能更加清楚明确。”[5]

(一)提升师德修养:强化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的敬业精神

师德修养的提升是激发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动机的基础和前提。师德是在教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6]44。乡村寄宿制小学特殊的教育条件、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要求其教师应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和教育人格,即“社会赋予乡村教师的专业价值是责任、善良、爱心和奉献,他们在艰苦闭塞的乡村社会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和人类文明进步教育,普及着最基本的社会文化”[7]。这一要求对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是其建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育信念的重要动力源泉。

为使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不再把乡村教育仅仅当成一份工作,而是作为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我们需要从精神层面着眼来使这些教师树立服务乡村教育的理想,使其获得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服务乡村教育理想的树立,是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从事乡村教育的基础,也是促进其专业成长和扎根乡村教育的底线要求,更是坚定其教育信念,以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和角色认同意识的动力源泉。

(二)增进乡土知识:擦亮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底色

掌握乡土知识是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获得乡土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也是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成长的必备素养。乡土知识是一种本土的、土生土长的实践性知识、区域性知识,在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成长中居于核心位置,但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对乡土知识的储备,特别是对所在地域乡土文化的体认方面有所欠缺,这一缺陷在初任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促进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想办法使这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成为他们掌握乡村生活的一般常识性知识、了解乡村风俗人情的过程,使其专业成长过程成为积累与培植乡土知识的过程。

乡土知识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具体情境下的运用性知识,而非系统的书本性知识。这类知识只有在这些教师感受和认知具体的乡村氛围和具体情境中才能获取。这就内在地要求这些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从自己的生活环境、乡土文化和情境氛围中吸收营养,和其所处的乡村社会融为一体。从这一意义上讲,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成为其接受地域文化熏陶和凸显自我乡土特色的过程。

(三)科学实施研修训练:提高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科学实施研修训练是增强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科学实施的研修训练能把这些教师的关注焦点引向教学,从而使他们围绕专业能力的提升来学习、研讨、互动和反馈。“教育就是经验的重构或重组。这种经验重构或重组既能增强经验的意义,又能提升指导后续经验进程的能力。”[8]77为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们应构建一个“三模块四环节”的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研修训练运行框架。三个模块即主题研修、研讨体验和反思学习。四个环节为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总结提升和成果展示。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引导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对相关经验进行不断建构与思考,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重构。

(四)提高福利待遇: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作用的巨大和地位的特殊,决定了他们对于乡土文化的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和乡村学童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和作用。这就内在地要求社会应尽力提高他们的待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2015年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确立的“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着力于从精神层面提升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需要提及的是,物质待遇提升是实现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本保障。没有必要物质保障的教师成长是虚假的,是不可能走远也不会成功的。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9],致力于全方位提升教师的待遇。

这些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地位的举措开了个好头,但还远远不够,还应从文化层面来增强乡村寄宿制小学教师的获得感,使他们获得对其专业价值的认可、对其身份地位的满足。这就需要社会重塑尊重乡村教师的社会风气。所在乡村和学生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这些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而且是当地乡土文化的发掘者和传承者,在振兴乡村教育和弘扬乡土文化中作用巨大。乡村和学生家长应重视、支持教师的工作。唯有如此,这些教师方能坚定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和信念,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由合格走向优秀,走向卓越。

猜你喜欢
寄宿制小学教师乡土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小学教师非言语行为研究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8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24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4
乡土中国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8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3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