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爽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当中,巧妙的借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其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还可以推动学科教学模式的变革,为教师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选择。鉴于此,在整个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为了让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既需要教师明确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目标,严格按照学习目标来向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来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重点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可以始终有目的的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质量 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070-02
在传统的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单一授课方式的影响和作用下,多数教师在学科教学期间并未对任务驱动教学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教学期间,往往只是一股脑的将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既没有向学生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和归纳,导致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其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妨碍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面对此种情况,本文从五个方面来进行举例和论述:
一、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
明确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目标,依照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是学生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基础。对此,需要教师在分析和研究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科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任务当中,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一些针对性极强的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提升。例如,在“认识人工智能”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当中,能够从历史起源的角度来明确人工智能的起源和发展,一方面,需要教师分析和研究当前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和了解情况,依照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需要来确立课堂学习的目标。比如,本节课的教学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究,进而提高对图灵测试的认识,通过借用多种学科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性。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依照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比如,在讲述第一部分的知识模块时,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观看一个人工智能微课视频的基础上,向学生布置“人工智能主要结合了哪些课程?”“人工智能的目标是什么?”“人工智能的定义指的是由机器模拟、延伸和增强人的职能的过程中,那么,如果我们想要用人工智能来开发和研究一辆小汽车,那么该如何进行研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试着通过阅读教材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来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如,如果想要用人工智能来开发和研究一辆小汽车,首先需要设计一款小汽车的模型,并设计相关的汽车组件。随后,而需要严格按照所设计的模型图纸,去购置相关的材料和零部件。最后,而需要根据模型和图纸,将各种材料和零部件进行组装。
二、学生查阅资料,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理
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当中,想要让任务驱动教学法真正发挥作用和价值,需要教师在向学生布置一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试着以小组为单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并系统化的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进而為接下来学科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些许支持。例如,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之中,一方面,教师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微课优势,给学生直观播放和展示与阿里ET工业大脑相关的微课视频,并引导学生试着思考和判断一下其中运用了哪种技术,其具体是在什么领域当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在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当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教师依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将学生合理的分为多个小组,并向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别布置了“了解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当中的应用”“了解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当中的应用”“了解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当中的应用”“了解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当中的应用”“了解人工智能在安全保卫行业当中的应用”“了解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行业当中的应用”“了解人工智能在智能物流行业当中的应用”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试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领域或则行业来进行相关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并将小组所搜集和整理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这些资料进行统一化的整理,借此来帮助学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农民借助人工智能,可以对一些农作物进行拍照,并将照片上传到病虫害检测预警系统当中,通过系统的图像识别,进而发现并找出当前农作物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给出有效解决的方法和举措。
三、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小组合作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喜欢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将其灵活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当中,可以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的难度,让任务驱动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对此,在学科教学期间,需要教师多提倡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信息技术知识展开学习和探究。例如,在“数据编码”一课的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初期,教师便利用课堂设疑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文本数据都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当中的?”“在计算机的储存当中,具体是运用哪两个数字符号来进行表示的?”的质疑,引导学生试着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二进制。随后,由教师带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以填空的方式去填写“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最小单位是什么?”“二进制的基本计算规则是什么?”等问题,从而在填空的过程中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什么是二进制。最后,为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课堂合作学习的效果,让小组合作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教师还就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开发和设计了“十进制和二进制相互转化”这样一个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活动。在此次“十进制和二进制相互转化”的实验探究活动当中,由各个小组的学生试着通过运行代码的方式来查看和验证该如何将十进制数在计算机中转化为二进制编码,如何将二进制数转化为十进制数,从而在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该如何进行二进制与数制之间的转化。
四、分享探究成果,发挥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
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当中,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创新教学的思维和手段,多尝试利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来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展开。而将学生课堂学习和探究的成果进行分享和展示,则能够提升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任务驱动教学的价值所在,愿意配合教师利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来指导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例如,在“运用选择结构描述问题求解过程”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教师就本节课的内容,借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和展示了“某位教师打算购买一些笔记本来作为对那些考试成就优异学生的奖励,规定如果一次性购买6本以上(包含6本),10本以下(包含10本),笔记本打九折,而一次性购买11本以上(包含11本)则打八折,那么,怎样才能根据笔记本的价格和购买的数量来编写程序进行总费用计算?”这样一个信息化情境,让学生试着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编写计算机程序的方式来分析和探究这一问题。具体如下:第一步,分析和研究问题。假设教师所购买的笔记本数量为S本,而笔记本的单价则为P元,折扣系数则为j,共同花费的钱数为t,此时,如果S<6,则j=1.0;如果S≥6而且S≤10,则j=0.9;如果S≥11,则j=0.8;又t=S×P×j,求出t的值即为所求的总费用。第二步,设计具体的计算机算法。首先先在计算机内输入S、P的值,由计算机进行计算,直至输t的值结束。第三步,则根据算法描述来进行程序的编写,并将所编写的程度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以此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五、关注课后反思,切实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在课后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系统化的反思和回顾,对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是巨大的,尤其可以协助教师找出自己教学上的缺陷和不足。对此,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在“数据的分析”一课的教学之中,为了让任务驱动法真正发挥价值和作用,教师不仅借用微课的优势,将整个“数据的分析”一課的教学全过程以录像的方式保存了下来,由教师在课下反复的对录像的内容进行观看和研究,从而发现并找出自己教学上的缺陷和不足。同时还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学生互评、每课一评的方式来对自己课堂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明确自己接下来学科教学期间需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当中,借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来授课,其不仅为学生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够有目的去学习和探究学科知识内容,提高其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为接下来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对此,在学科教学期间,既要求教师大力推荐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和探究高中信息技术知识,以此在活跃信息技术课堂氛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又要让学生将个人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通过做好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工作,从而让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价值和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杨晓冬.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5(Z1):56-57.
[2]主志猛.刍议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J]. 中国新通信,2017,19(13):129-130.
[3]程菁.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研究[J].才智,2014(2):146.
[4]栾文甫.“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培训,2016(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