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研究

2021-04-13 19:08唐魏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0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高校思政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是其重要教学内容,根据思政教育现状与新时代发展的背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促进学生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根据现实社会背景,通过深入研读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必要性,探析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重要性,构建具体教学策略。教师要落实:转变思政教育模式,重视突出学生主体;结合相关哲学内容,联系生活通俗教学;重视教学与时俱进,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联系时政热点内容,讲解科学社会主义;布置生活探究任务,指导分析解答问题。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068-0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运用人民群众普遍能够接受的方式普及科学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认同和信仰、掌握和运用,进而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1]。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是立足人民,关乎群众的,因此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的方面出发,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过程,解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确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教师可以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创设和运用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更好实现育人教育。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育才先育人,在高校加强思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背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具有必要性[1]。

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先是矛头转向对付恐怖主义,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随着中国的崛起,矛头又指向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围堵我国,2018年又挑起贸易战,通过人权、宗教、互联网文化等方面进行渗透,侵袭我国的意识形态。一些青年人受互联网的影响,意识形态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非常重要,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能够听得懂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受到西方文化与思潮进入我国的影响,特别是搭上互联网这班快车,西方资本影响和渗透各类媒体,特别是支持一些自媒体的发展,直接或者间接输出西方价值观,导致一些大学生追崇个人主义、过度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意识,动摇了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想信念,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意义显著。

三是促进社会转型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先让一部分富起来”让很多人实现资产的增值,进入了富裕阶层。我国地区与城乡发展差异较大,刚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正在迈向分配财富。社会转型中会形成一些不良风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能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风气,坚定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是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一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核心建设者,他们会走向各类工作岗位,这对于他们掌握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力量;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学生挖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理论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融合工作与学习经历,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思政教育模式,重视突出学生主体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重视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使得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关爱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转变过去单独讲授式的教育模式,重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通过创设生动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如果只是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直接讲授,则无法让学生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教师可以融合现实生活内容,引入丰富的案例资料,创设生动情境,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根据辩证唯物论的理论,教师展示秦代建造都江堰、汉代治理黄河水患、新中国兴修水利,基于这些实例提问:从古至今的工程建设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点评与总结,总结“历史演进是主要由人为经济社会活动造成的”,渗透辩证唯物论。

(二)结合相关哲学内容,联系生活通俗教学

艾思奇在青年时期即出版了《大众哲学》《思想方法论》《哲学与生活》等多本通俗读物,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书本引向生活、从深奥引向通俗,架起了沟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桥梁,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绚丽的东方曙光。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应当结合哲学内容,联系生活通俗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生活中坚持唯物主義的观点,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存在的、运动的,物质运动具有普遍规律,要用联系和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等。教师可以引出行星运动、太阳东升西落、四季轮转变换、动物迁徙、人类作息等生活相关的内容,提出问题:以上这些物质或者现象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它们都遵循怎样客观的运动规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学生解答后,教师要结合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再寻找其他生活化的内容。

(三)重视教学与时俱进,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以上主要从空间维度论述,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高校思政教师还应当从时间维度进行探究,重视教学的与时俱进,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从讲授为主转为学生合作探究为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与探究,提升教学效果[3]。

例如,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师应当重点让学生认识劳动价值理论,明确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本源,理解剩余价值学说是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基于这个理论,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传销、电信诈骗的案例,借助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四)联系时政热点内容,讲解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于这个背景,教师可以联系时政热点内容,更好讲解科学社会主义,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自1919年到1956年前社会主义改造前完成的历史资料,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引入毛泽东思想,再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背景,简要说明邓小平理论等产生的背景。之后提出问题: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在学生思考和解答后,引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当今中国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与“碳中和”时政新闻相结合,与理论结合进行讲解。

(五)布置生活探究任务,指导分析解答问题

在课程教学的最后,为了巩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生活探究任务,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教师应当创设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生活探究任务,让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究。

例如,针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一些动态,比如对阿拉巴巴集团开出的百亿罚单、对美团平台开出的数十亿罚单,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社会制度,探究市场监管总局这样做的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当前教学状况与基本学情,构建到大众化教学的策略。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当及时调整和优化,以此提升大众化教学的效果,更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认同和信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斌,侯明,李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20-21.

[2]周青.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J].高教探索,2020(2):132.

[3]靳义亭,靳志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4):118-121.

作者简介:

唐魏(1987年-),男,汉族,重庆合川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济技术及管理、语言文字文学、心理科学教育等。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