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美立
【摘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即指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厉行法治”,以法治为规矩,构建法治国家。现代大学生群体身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学生法治素养优劣会对依法治国战略推进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培育学生法治素养存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和完善。故而,基于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尤为重要,应将依法治国作为指导原则,强化法治教育地位,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法治环境,以此提高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素养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058-02
在新时代视域下,现代大学生法治素养不仅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也关乎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的建设。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沃土,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又要注重学校法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法治素养,全方位、全过程培育优质人才。
一、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意义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与学习的法治知识与法律意识,不只是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亦是学生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现代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亦是维护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故而,必须具备全面具体的法治意识与素养,只有这样,才可推动社会法治工作有序开展。由此,学校在对大学生展开法治教育时,应以国家依法治国战略为指导,协助大学生树立良好法律意识,推动学生进入到法治社会,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二、依法治国背景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耦合
近年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出新要求。依法治国背景和大学生法治教育之间存在耦合性。在内涵角度下,二者是相耦合的,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且全面依法治国提议中,包含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相关内容,可以推动和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在二者的有效结合内容也可以更好地将其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为合理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提出大力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做好法治教育宣传和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意识。因为大学生群体本身存在身份特殊性特征,其特征因素决定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性。而且社会公民群体中大学生作为主要成分,较高的文化层次、综合素养可以推动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而且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的大学生,也能推动国家依法治国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依法治国背景和大学生法治教育之间存在相互渗透的关系。在依法治国的推动中,培育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有助于提升依法治国水平和效率。学生在法治教育的学习和培育中,也能全面理解教育内容,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另外,对大学生这支重要力量进行教育,可以促进国家依法治国思想的扩大和加速发展,提升思想宣传与教育的针对性,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帮助学校培养出更多创新性人才,增加教育针对性,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能力。
三、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限制
(一)学生法治意识薄弱
近些年,随着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现代大学生违法犯罪整体数量不断上升,而且违法乱纪的原因也呈现出多样化。从表面角度而言,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法律意识薄弱;从深层次角度剖析,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缺少时效性。尽管部分学生拥有法律意识,然而,在遇到和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极易丧失自身理智,运用不正当、错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进而走上犯罪道路。学生法律意识薄弱主要呈现在自身受到伤害时,一般会选择沉默,并非寻求法律武器来保护自我或是解决相应问题。譬如,在学校招聘时,部分用人企业起草的就业合同会侵犯学生就业劳动权益,如若遇到此种情况,大学生往往会选择沉默面对,而并非积极自主向相关部门反映。又如,遇到强势者侵权时,学生一般均会选择私了来解决问题,总是秉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基于此,从整体发展层面来看,现代大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相对欠缺,故而,学校在对学生展开法治教育教学时,要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作为侧重点,为我国大力推行依法治国和法治教育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法治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和困惑的首选人员,担任着提高学生法律知识、强化学生法治素养的重任,而且法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学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从现实角度来讲,法治教师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偏低,主要呈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法治教师自身法治素养相对薄弱。现阶段,学校管理制度一般均以行政管理作为主导,利用行政管理形式来取代法律管理,教师也会按照此种方式展开管理,难以有效提升自身法治素养。第二,教师忽视了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教师一般均以科研工作为重心,而法学院也同样如此。譬如,某些法学院不以教师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作为评判标准,而是以教师科研成果和水平对教师打分。由此可见,整体教育机制均呈现出功利主义,导致法治教师亦将教学工具作为满足自身功利化思想的工具。第三,法治教师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多数法学院任职教师均是兼职,专职教师数量极少,并且很少参加教学工作。兼职教师一般都来自于社会政府单位,而这些教育工作人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课堂教育成效和质量,不重视培育学生法治观念,缺少一定责任心,从而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形成不利影响。
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明确法治教育地位
高校是培育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阵地,在对学生展开法治教育时,首先,应明确法治教育特有的主渠道地位。在高校课程改革方面,需要将法治教育课程独立出来,与思政课程相区分。设置单独的法治教学课程,并将“法理学”等相关法学基础专业课程合理融入其中,从而提高法治教育地位,完善法治教育内容,提高法治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强化大学生对各种法治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与此同时,还可设置相关通识课程与选修课程,对法制教育內容展开重新编排,以此有效补充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教育资源的不足。譬如,设置“劳动法”“社会保险法”与“合同法”等和学生学习及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以此便于学生和社会实践进行联系,真正做到学以实用。其次,理清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边界,了解法制教育和思政教育在内容与培育目标上的差异。法制教育内容与目标主要围绕法治知识、理念和精神开展,培育学生对法治知识的“知情意行”的综合素养;而思政教育内容与目标则是展开三观教育与塑造,培育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与思想品质。以“质”“量”“式”三方面提高法治教育课程的地位,了解其学科属性,使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并向同行。
(二)深化法治教育内容
如若法制教育内容过度宽泛与空洞,忽略实践取材和应用的意义,理论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第一,应不只限制于教材中,要注重创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重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融合。积极发掘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合理应用法制专题讲座、知识竞赛与社团活动等实践项目,从大学生亲身经历中提取法治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与此同时,还应积极拓展教学视野,将现实生活中涉及到违法的重大事件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实现取材于生活,让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更加鲜活。所谓引进来,即指拓展法治教育事业,将社会教育资源合理引入校园,比如邀请专业律师、知名学者等到校进行讲座或分享经验,将法纪教育基地以及普法宣传教育站点引驻到校园。而走出去,则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效能和作用,将课堂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深入社区参与调研,或是到法院旁听违法案件审判等,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法治的了解,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入行”。第二,法治教学内容应因时而异,因势而新,结合时代特点与教学对象现实情况持续创新变化,充分满足依法治国的时代发展要求。一方面,强化对学生法治精神与宪法精神教育,引导其了解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将依法治国与习总书记讲话及党的十九大精神相结合,融入到学生法制教育中,让大学生感受到依法治国的实质与要求。
(三)完善校园法治环境
注重建设学生法治教学环境,推动创建公正、公开透明的法制环境,可以让大学生在校园法治环境熏陶感染下,提高法治素养。其一,依法治校、依法育人与依法治学要成为学校完善法治环境秉承的原则。学校应当将法治作为导向,以法治立规矩,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监督机制,利用公平公正的法规法纪管理人、管理事,防止出现官本位与权利至上的情况,让大学生时时刻刻处在法治规则与圈层中。其二,应创建民主化校园管理秩序。从本质角度而言,民主、正义及公平是法治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由此,学校应将管理者转变成服务者,尊重学生主体位置,根据创建多元化民主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事务管理中,进而培育其法治规则意识与程序思维;还应利用合法渠道与方式解决教师与学生、学生相互间存在的矛盾纠纷,明确学校和学生权利及义务关系,如若涉及到学生重大利益,则应以确保学生正当合法权利为基准,根据法定程序与原则展开信息公示,切记不可出现“一刀切”,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权利平等与机会平等,防止管理的独立性、人为性与散漫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接班人,不但需要具备优秀的道德素养,还要拥有较强的法制素养,让学生树立正确法治观念,真正做到心中有法、依法办事,在法律的正确引导下规范自身行为,从而推动学生日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獻:
[1]陶庆生.依法治校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J].法制与社会,2021(16):160-161.
[2]赵蓉.“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探析[J].公关世界,2021(10):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