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运动 APP 对普通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影响研究

2021-04-13 16:57:37李磊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体能素质互联网

【摘要】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普遍认为利用运动APP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手段,能够解决当前体育教学课内教学学时不足、锻炼频率不足的现状。为了具体研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运动APP模式的研究效果,本研究以普通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研究发现:经过一学年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在运动APP手段监控下,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BMI显著减少(P <0.01),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显著提高,身体素质指标中的爆发速度和耐力速度、以腿部力量为主的爆发力、腰腹力量都得以显著提高(P <0.01),柔韧性指标没有差异(P >0.05)。表明运动APP能够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够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质,大学生使用运动APP监控,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健身习惯,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升效果明显。

【关键词】互联网+  运动APP  体能素质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移动教学研究,课题编号:19YB274.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070-02

教育部早在2002年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1]自此,建构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成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体育锻炼频率和运动的效率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能状况。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质量会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运动APP正好能够解决了课内教学课时不足、监控锻炼不到位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借助体育运动类 APP手段,达到指标监测以及专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培养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基于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前后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

体能是人类机体必需的基本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一般包括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等指标[2]。调查南昌师范学院运动世界校园APP在公体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并选取108名女大学生,找出运动APP为手段的“课内外”一体化使用前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发现规律,为课程后续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一)基于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前后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

身体形态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由于骨骼肌肉和脂肪的变化是后天逐步形成的,所以适宜的体型和恰当的身体成分对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MI 依据是体脂肪与体格正常的成年人的体重成正比,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成分测量,成为目前国际上推荐的判断肥胖的身体形态指标[3]。从统计学结果可以得知,通过两学期的运动APP训练和课内外一体化的交互作用,研究对象在BMI体脂指数上有明显差异(P <0.01),实验前BMI值为(19.94±2.44),实验后为(19.20±2.20),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P 值为0.001(P <0.01),运动APP与课内外一体化能够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

(二)基于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前后女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变化

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反映大学生身体机能的测试指标是肺活量。许多的研究都已经证明,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频率及强度与肺活量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在进行一些有氧耐力运动时,对于肺活量的提高有显著帮助[4]。

从统计学结果可以得知,实验前、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实验前肺活量为(2230.94±486.59),实验后为(2236.07±333.40),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P值为0.002(P <0.01)。因为经过长期的耐力跑训练,既保持了运动的强度还延长了运动的时间,加强了运动带给身体的刺激。心肺耐力得到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肺活量的增长上。

(三)基于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前后女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变化

1.基于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前后女大学生爆发速度和速度耐力的变化

速度耐力是人体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统计学结果可知速度耐力的变化情况。实验前50米成绩为(9.34±0.59),实验后为(9.62±0.62),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P值为0.013(P <0.05),所以实验前后50米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0.05)。速度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较大的训练强度,运动APP的训练强度均在中等,受试者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训练,在目前训练次数和训练强度上,还不能够达到50米素质训练的标准,所以运动对速度没有特别显著的影响。

2.基于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前后女大学生速度耐力的变化

速度耐力是人体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从统计学结果可知速度耐力的变化情况。实验前800米成绩为(4.11±0.35),实验后为(3.88±0.45),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P值为0.001(P <0.01),可以看出实验前后800米成绩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 <0.01)。因为运动APP每次训练的时间较长,也有专门性的素质训练,对耐力有很好的提高,所以運动APP对耐力素质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3.基于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前后女大学生爆发力和弹跳的变化

爆发力和弹跳是全身力量、跑动速度、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灵活性的综合体现。从统计学结果可以得知反映爆发力和弹跳的立定跳远指标,实验前立定跳远成绩为(166.44±13.20),实验后为(171.13±13.53),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P值为0.001(P <0.01),实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 <0.01)。跳远成绩的提高,不完全是运动APP的作用,应该是课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了跳远的基本动作过程,学生能够熟练跳远,在上课过程中的素质练习同样也增强弹跳能力和下肢爆发力。

4.基于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前后女大学生柔韧性的变化

发展柔韧素质是为了提高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所以柔韧性决定关节的灵活性[5]。反映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指标,实验前坐位体前屈成绩为(18.55±5.16),实验后为(18.72±5.80),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P 值为0.621(P >0.05)。实验前后差异不显著,这与女生先天柔韧性较好,教学后提高幅度小,以及拉伸动作类练习不足有关。

5.基于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前后女大学生力量的变化

可以运用腰腹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来弥补人体在体能训练上的不足,发展腰腹力量能减少运动伤害,节省体能,在运动中更好的控制身体姿态。从统计学结果可以得知,实验前仰卧起坐成绩为(34.34±7.43),实验后为(39.29±8.41),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P值为0.001(P <0.01),仰卧起坐实验前后显著显著(P <0.01)。因为这与课内外一体化过程中加入力量练习内容有关,运动APP与课内外一体化的交互作用有关,在训练中有专门性的训练腰腹部力量。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一学年的运动APP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后,大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运动APP能够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运动APP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够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质,大学生使用运动APP监控,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健身习惯,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提升效果明显[6-7]。

(二)建议

未来,随着运动APP的不断完善,需要推出各类运动项目的技能学习视频,以弥补课内教学学时不足,协助课内教学“教会”的目标,达到课外教学监控“勤练”的教学目标,为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战化“常赛”打好基础。在体育比赛中享受乐趣,在体育比赛中能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成为终身体育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28/201001/80824.html.2002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刘建强.BMI指数与大学生身体机能、运动素质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4]孟丽君.肥胖中年女性运动减重干预FATmax的变化及其影响机制的研宄[D].天津体育学院,2019

[5]高升,李茂.我国学生柔韧素质测试方法的实证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

[6]任严强,韩海珍.“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學生体质健康现状与路径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5)

[7]张崇林,王卉,胡达道,刘绍生,王世香,王前进,丁孝民.应用体质指数评价大学生体脂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J].卫生研究.2021(5)

作者简介:

李磊(1981年-),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能素质互联网
我国消防应急人员体能素质和技能研究
突出岗位任职教育,夯实学员体能素质
商情(2017年4期)2017-03-22 11:00:36
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培养途径
高校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体育教育对策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5:57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9:11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