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清玉
【摘要】由于目前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受到了父母和亲戚的各种宠爱,基本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就导致大多数的小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有些小学生存在自私自利,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利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作为老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本文将围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为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028-02
小学是学生学习中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奠定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黄金时期。可以说,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身体和精神等方面没有发育完全,认知能力较差,喜欢玩耍,小学生的思维仍然不成熟。同时,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和亲戚各种溺爱,导致学生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的习惯不仅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质内容
行为习惯,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的行为与习惯,主要是学生思维与情感,这与学生生长环境以及家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行为就是长时间内所形成的客观的反映,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主要表现在对学生行为的引导与培养,教师注重学生行为的培养,为了能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积极开展行为习惯教学,小学行为习惯培养主要包含思想、品德、生理及心理的教育,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小学生是教师开展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对象,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受外界影响较大,外界不良因素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加强对小学生行为的教育,便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要想培养习惯不仅需要规章制度来进行约束,还需要教师的监督与约束。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学需要不断积累,这样才能够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使得学生可以成为社会中的人才。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认识较浅,重视度不够
受到传统教学形式影响,教师和家长比较重视学生成绩,以学生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也是受到应试教育影响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将学生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忽视了学生思想与行为行惯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缺少素质与行为习惯教育,社会当中出现了小学素质较差的情况。这影响到了社会发展,是教育失败的典例,需要学校和家长予以重视。
(二)教育方法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化一体趋势的不断拓展,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因此,以往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我国教育主要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在行为习惯养成上过于形式化,没有深入了解国际形势,不了解社会生活。即使学校会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也会由于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经过调查发现,只有少数学生认为思想品德非常重要,大多数的学生、家长以及老师会认为思想品德不重要,在学习过程当中无法结合实际情况。
(三)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小学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需要创新,但是在学生行为教育中缺少创新。教师在教学中,以面对面教学的形式开展,教育的内容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要想实现行为习惯教育目标需要通过实践,小学生能够多多接触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相关规范,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学生不断地亲身体验和经历的过程当中,能够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从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过程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
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小学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启发智慧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明辨是非能力较差,玩耍和模仿能力较强,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之上,作为教育者应该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第一礼貌对待他人。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真诚礼貌地尊重他人是我国优良传统。老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当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第二文明守纪。学校是一个大家庭,里面包含着很多老师和学生,通过各种纪律和规定来约束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良好纪律是增强学生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天性好动,自律能力较差,老师应该培养他们自觉地遵守章程和规定,让学生的行为受到约束。第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是我国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老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让学生不怕吃苦,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自身能力的范围之内,分担更多的家务劳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讓学生了解到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家校联系和合作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到学生行为和习惯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习惯。小学生在步入学校之前,在家里呆的时间最长,父母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学生的行为是否正确、待人接物是否合理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进入学校之后,学校会占据着大多数学生的时间,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主要取决于老师的教学程度。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和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生活习惯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地找到解决的对策,在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下能够有效地改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充分发挥老师的楷模作用
老师是学生生涯的导师,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指明灯。大多数的学生都对老师非常钦佩,很多学生都善于模仿老师的行为,在对学生进行习惯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因此,老师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作用,让学生以此为榜样。从小事开始,通过言传身教,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影响下更好地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三)关注学生的品行
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但是大多数的学生都很聪明,很多学生和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会表现得乖巧听话,而与其他伙伴相处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本身的自己。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不利于父母或老师对他们的良好教育,从而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情况。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行为,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及时地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充分利用激励约束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之所以可以发展到如今的阶段,就是受到了各种规定和法律的约束。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老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时刻关注和监督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小学生存在着很强的好奇心,渴望被他人尤其是自己的老师的认可和称赞。因此,老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表扬,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培养学生高尚品格,让学生可以找到学习的目标,跟着优秀的学生学习,养成良好习惯。
(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老师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教育过程当中应该积极地寻找合理的教学方式。借助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体验到良好习惯的重要。首先,老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生活中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使学生可以感受到良好行为的重要性。其次,老师可以结合书本以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道德修养。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為习惯,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播放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视频或生活片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老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可以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过程当中,老师应该逐步完善行为教育的具体策略,使得小学行为教育能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艳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研究[J].文存阅刊,2020(6):107.
[2]黄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神州(下旬刊),2014(3):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