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陈丽 王丹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形势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的举措,主要通过抓好师资队伍这个关键,通过“二课堂”让学生实践体验,强化能力培养,实施隐性教育。同时要构建和完善全方位就业咨询体系和立体化就业服务体系,让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全面开花,真正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关键词】师资队伍 隐性教育 职业咨询 就业服务
【课题项目】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9年校级课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WLCBYZ201911)。
【中圖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024-0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对于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全面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新时代,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事关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思想教育课,应该从一本教材几堂课的知识传授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充分挖掘本课程应有的课程思政内涵和育人功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本文就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提出以下举措。
一、抓好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教师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关键。从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队伍来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不专业。师资主要是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或者公共教学部门的老师,教师登台门槛较低,缺乏统一管理、系统培训,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很少,很多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强,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师责任意识不强。本课程在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作为考查课大班授课,对学生的考核也相对比较灵活,没有相应的教师考核机制,教师对学生缺乏全面了解,课后更没有服务学生的责任意识,缺乏实践上的悉心指导。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1]首先,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即能够从学生入校到毕业全程辅导学生,在全面了解每一名学生性格、特长、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基础上,能够给予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意见。从这个角度来说,由辅导员来授课较为合适,而且有利于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发挥课程的育人功效。其次,要持续做好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将职业规划教育培训纳入辅导员岗前培训、日常业务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教研室,将任课教师纳入教研室集中管理,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公开示范课、典型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抓好育人关键环节,构建隐性教育机制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指出,本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
(一)构建隐性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
很多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类学校,由于学制短、实习时间长等因素,很难将职业教育贯彻始终,往往抓住入学和毕业两头,中间几乎忽略。与其在有限的课时内蜻蜓点水,不如干脆通过“二课堂”来实施教育。这里所谓的隐性教育就是要打破课程限制、学期限制、学时限制、课堂限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创造性与能动性,打造一课堂之外的二课堂育人模式。可以尝试通过辅导员主题班会、讲座、师生座谈等形式实施授课,无须局限于课堂形式,完全可以是班级活动等其他的方式开展。授课不拘于形式,育人才是最终目的,从一课堂移到二课堂,不是课程地位的降低,而是为了进一步走进学生的世界,让师生都放松,突破课堂的限制,更好地创设体验式情境。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课程体验性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要牢记,本课程需要有知识传授,但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它是一门开启学生内在心灵世界的育人课,包括态度、观念的转变,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它的经验属性。所以在教学中应努力避免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人物访谈等多种方法。应该通过尝试综合运用项目化学习法、沉浸式学习法、探索式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方式,来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可学性。[2]
(三)适度理论引导,强化能力培养
适度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从理论层面了解职业及其特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学用结合的意识,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将心理学相关理论正确运用到自我的分析评价中,客观分析、正确认识自身的性格特征,适当进行自我调整等。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思维,有效解决职业理想实现过程中的阻碍问题,掌握SWOT分析法,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等。既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也要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实践路径,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自我成才的内在动力。
(四)立足专业实际,满足学生需求
从教学实施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依据本校实际、专业特色去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而是以教材为准,学校选用哪本教材任课教师就依据教材讲,没有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我们从建成的一些国家级精品课程来看,缺乏专业特色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加强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各高校要以《教学要求》为指导,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院校特色,体现专业特色、满足学生需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处理好普适性和专业性的关系。
三、构建全方位就业咨询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程教育,还应该涵盖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职业咨询体系和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如今的大学生个体化差异较大,在职业倾向上也趋向个性化,单靠通识性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目前,大部分高校职业咨询服务不完善,特别是针对学生个体的职业咨询服务。教育个性化、“私人订制”是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提供能够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职业发展服务是学生的潜在需求和现实需要,所以,高校要努力建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职业咨询体系。建立健全职业发展咨询机制,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和专业人才队伍,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个体咨询服务旨在为学生解答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求职技巧、求职心理和职场发展等方面的困惑, 需要咨询老师具备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只有提高咨询老师的专业性才能将个体咨询服务做好、做专、做强, 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去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惑。[3]开展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所以,高校要对任职教师开展心理学、教育学、咨询等方面富有针对性的培训,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四、构建立体化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要构建校内上下联动的就业服务机制。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就业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院系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发挥院系在就业工作中的主动性,融入院系日常工作,做好学生的专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日常管理,把就业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做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去。其次,要构建校内外联动的就业服务机制。高校要主动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多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职业体验的平台,同时要及时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要主动与政府人社部门等联动,共同开展就业工作,落实国家就业政策。要利用好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经常性地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友、成功人士走进校园、走进学生开展讲座,开展人物访谈等活动,发挥成功人士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后,要构建线上线下互动的就业服务机制。要充分利用好各类“互联网+”新手段,推动职业发展教育、咨询、就业和创业相关服务线上模式,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上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程的丰富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高厅〔2007〕7号)
[2]吴宇方.问题与重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构建探索[J].大众标准化,2021(7):214-216.
[3]张亚靖,刘晓光.新时代高校个性化职业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4):151-153.
作者简介:
刘玉敏(1983年10月-),女,漢族,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学科部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及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