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发展上下五千年,千年来教育与创新在人类社会进步中是必不可少的,接受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由之路,而政治教育在教育中更是尤为重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对于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21世纪初至现在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大大增加,致使我国一些传统文化精华在不同程度上都被忽视,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极其限制了我国人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代社会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趋于考查其各个方面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断融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高效地促使学生感知我们华夏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的魅力,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形中也能提升學生自身的品行修养与道德素质,能够为学生今后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7-0042-02
一、引言
大学阶段的学子马上面临着步入社会,他们需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政治是高校教育对学生影响最深刻的学科,它能够全面提升孩子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政治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莘莘学子养成好的习惯和提高学习质量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个集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普及,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政治老师要更加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促使自身教学跟上现代化教育的脚步,不断完善相关的教学工作,在当前社会提倡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观念下,为了让孩子们今后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中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发展的精髓,而高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前提对学子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有效地充实他们的思想精神层面,逐步提高他们各方面涵养,能够为他们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当下大学思政学习过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利于他们树立宏远的理想,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使命感,进而才能推动我们华夏民族的发展。
二、现阶段思想教育的意义与现状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与各个国家的往来也日渐密切,并且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高校对学生的思政学习也搭建了一个拥有大量资源的平台。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外来文化所冲击,致使当代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大学生舍本逐末,盲目地追求自以为的“文化潮流”,随而忘本,这样非常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由于年龄小而自身各方面能力没有完全形成,所以他们对所接触到的事物无法理解并且无法进行有效的思考与辨析,不能很客观地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对于他们本身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大学生刚开始步入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拜金、攀比、频繁跳槽等行为。而导致大面积学生出现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匮乏,受到外来因素或身边人的影响,因此学生根本不明确自身的需求,以及坚定的核心思想。由此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当代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未有效落实。因为高校越来越看重对学生课本学识的培养,全身心倾注对知识的指导方法,从而忽视了对莘莘学子的思想品德培养。学校不应该在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而应该在教学的基础上,看重对学生内在涵养的培养和政治思维的提高。
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而学校对于网络环境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在虚拟网络这个环境中,鱼龙混杂,充斥着各种不良思想。而现阶段的大学生自身的鉴别能力发展得还不够完善,非常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并对其产生认同感而最终误入歧途。对于一些自身意志本就不坚定的学生来说,在时常受到这些诸多不良思想的影响时,会逐步形成虚荣、厌学、厌世等思想,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
在落实高校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任课老师只有摒弃之前传统的观念与教学方式,比如不再注重教学的成果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灌输式教学,否则导致学生只有被动地学习,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下降,同时限制了他们的人生走向发展。老师首先要确定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导力量,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任课老师应当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传授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任课老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全面地将马克思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等优异思想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对当代主流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
从高校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趋于规范化,已经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踊跃参与性。但在高校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少数任课老师对实践教学的认知不全面,而且并未全面意识到实践教学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过分讲解课本知识,从而致使当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高校的任课老师应当跟随社会发展的潮流对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化改进。为了更好推动校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进行,任课老师可以在教学课程外,为学生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从而丰富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也能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水平,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容由抽象转化为具象的过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这样可以高效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发展提供捷径。
(二)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
在高校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过以往模式的传统教学,任课老师还应全面地发展新的教育方式,比如第二课堂模式。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模式来讲能够避免学生对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产生厌恶情绪,从而厌学。第二课堂模式的出现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有兴趣的学科自主选择,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能够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大幅度上升。因此,高校可以不定时组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习或科普的教育课堂,聘请国内外相关的教育专家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传授,这样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进一步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实践和传承。除此之外,任课老师应当充分主动与学生积极交流,改变自身以往刻板的形象,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根据学生需要,不断优化完善自身教学的方式,确保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关系友好发展。
(三)从学生课外实践角度的出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优化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增添实践活动的开展,用新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致,让他们在体验过程中感触和了解有關内容,这对于学生全面的未来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目前高校教育应给学生增加校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在开展过程中,任课老师首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校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自身树立良好品质,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为以后发展夯实基础。比如,高校可以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轮流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学生切身实际的视觉冲击,逐步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推动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道德理念。
四、结束语
大学教育肩负着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高校应加大力度对学生渗透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并创新校内教学模式,从每个层面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思想品德涵养。总而言之,当代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以供老师教学,提高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是道阻且长的一段路。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引,需要老师付出相当大的时间和耐心。积极探索革故鼎新,用科学的方法全面促进现阶段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老师要更全面地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模式,并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推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我们要不断努力,持之以恒,让学生以后能成为具有爱国主义和新时代特点的21世纪的建设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玲.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2):97-98.
[2]李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以湖南农业大学“诗书礼艺”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为例[J].智库时代,2019(51):114-115.
[3]花艳,吴晓培,张绣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9(6):98-103.
作者简介:
张逸云(1975年8月-),男,湖南双峰人,研究生,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