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研究

2021-04-13 13:37:51顾思卉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道德与法治初中

顾思卉

【摘要】关于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中明确指出,当代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而在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同时对于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也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阶段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形式多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讲述型课堂为主,单纯的注重理论讲解,对于实践锻炼并没有高度的关注,由此也造成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的局面。因此,为更好地推进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工作,关键就需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强化活动型课堂构建。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劳动素养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活动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7-0040-02

从最近几年我国关于教育改革发展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所提出的相关决议和部署来看,加强青少年劳动素养培育问题已演变成为一项广泛关注的社会性课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即“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积极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人民的良好劳动素养”。此外,在去年由国务院所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于劳动教育问题再一次进行了强调,要求“教师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将劳动素养培育真正地划归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来”。中学阶段,是一个各方面能力和情感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目标也就在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但学生这种良好素养的养成单纯地依靠劳动教育课程是无法实现的,同时也需要道德与法治等其他一些学科,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善于建立起一种多学科联动的教育机制,多管齐下,共同推进。

一、合理把控教学目标,渗透劳动素养培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借助活动型课堂展开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首先就需要能够将具体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和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目标进行科学的整合,立足教材挖掘其中的劳动素养相关元素,同时强化劳动素养培育和课堂教学目标的整合,两方面着手全力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工作开展。

第一,立足教材深挖其中蕴含的勞动素养具体内容。在当代五育并举的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时俱进,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推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教材,深入剖析教材中所蕴含的劳动素养相关内容,同时明确其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素养,为活动型课堂的开展制定清晰的目标。一般而言,学生的劳动素养主要包括了基本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以及深层次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等内容,不同的内容所涵盖的劳动素养形式也会不尽相同,所以,要保证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前提就需要教师能够全面地分析教材,挖掘其中相关内容,做到以教材为本,同时还要紧密地结合学生具体的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教材内容中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提炼,从而保证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对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关内容,其中对于各方面的劳动素养都有涉及,如下表1所示。对于教师而言,只要在明确了具体的劳动素养目标之后,后续也只需要紧扣主题来开展相应的教学互动即可。

第二,要注重在现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培育学生劳动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教学目标不应仅仅涉及以往的三维目标,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相关目标纳入其中,真正从教学的顶层设计层面来实现劳动素养的全面渗透,保证劳动素养培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比如在基础知识讲授的环节添加劳动知识,在能力目标的分析过程中来渗透劳动能力,在情感价值观的目标分析中渗透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等相关目标,唯有这样,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才能得以全面、高效的落实。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凸显劳动特质

要更好地保证活动型课堂的实施效果,教师还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践,适当地引入一些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化元素,以此来凸显劳动的真正特质,而在活动素材的引入方面,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第一,保证活动素材的选用符合学生的劳动实践,保证内容的针对性,与此同时活动型课堂素材的选择也不应简单地局限于课堂活动,而是要在充分利用好课堂的基础上将活动大胆地延伸至课外,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能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比如《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章节所涉及到的劳动素养就是学生劳动精神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开发创造潜力》的章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教室的课桌摆放问题着手,首先组织学生在课前准备环节围绕着“课桌摆放有序,你我学习更高效”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设计出一套最优化的方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相应的模型来代替师生及课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模拟摆放,待各小组完成之后再由教师来联同所有小组成员一同评选,确定优异的方案,并在后期进行实践探究,凸显劳动的特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

三、优化活动设计,增强学生劳动体验

首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贴合相关议题,遵循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目标指引,善于采用序列化的活动形式来呈现课堂内容,比如在进行“职业”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活动型课堂便可以进行如下设计: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采访,了解身边职业的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环节2 课堂开展辩论赛,要求双方就目前网红这一职业发表各自看法,并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网红案例作为辩论素材,以此让学生透过网红现象洞察其背后的核心竞争力,也让学生能够明白劳动能力对于职业的发展是不可缺失的。环节3 安排学生就“我的职业规划”议题进行分组讨论,并能够结合最终的讨论结果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方案。环节4 师生一同对课前的采访环节进行评价,从中让学生深刻地明白什么是敬业精神。通过这样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序列化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更加高效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同时对于劳动的认识以及劳动观念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其次,加强教学引导,保证教师教学效用的最优化发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教学课堂上,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笔者认为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要素。而在教学引导方面,笔者认为重点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活动的设计要紧扣议题,同时能够紧密地贴合教材逻辑强化各个活动环节的内在联系。第二,活动过程中的各小组内部要做到明确分工,做到活动任务的精细划分,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达成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第三,做好活动的过程监督与引导,对于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比如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对于过于积极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沟通给其他同学预留机会,以提升学生的整体参与感。

再次,注重活动体验,组织开展拓展活动。为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地利用起课堂活动,同时也要积极开发一些课外活动,从而更好地增进学生活动体验感,保证教学效果的达成。与课堂活动有所不同,课外活动具有着更加突出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而且其也能够更好地贴合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目标,所以也更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去锻炼劳动能力和体会劳动观念。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不仅是当代所需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践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践行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主渠道,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也要提高重视,关注活动型课堂的构建,善于从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强化教师教学引导、增强学生活动体验等维度发力,全力推进活动型课堂的开展效果,进而也更好地帮助学生收获良好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杰.劳动素养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培育对策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1.

[2]王洪英.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课堂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1.

[3]刘瑜.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协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21.

[4]申巧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优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5]朱晓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0(29):40-43.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道德与法治初中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读写算(2018年22期)2018-03-26 10:41:30
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1:44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0:56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43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5:11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