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叙写与达成

2021-04-13 13:03鲍振洪刘论祥石先云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习目标导学案高中地理

鲍振洪 刘论祥 石先云

摘  要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效果。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以高中世界地理澳大利亚的复习为例,探讨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叙写与达成。

关键词 高中地理;导学案;学习目标;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5-0050-03

1 学习目标的重要性

学习行为要基于一定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就表现在学习目标上[1]。对于学生而言,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他们就会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刻苦地学习。实践证明,学习目标犹如大海上的灯塔,可以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对其学习活动的安排和学业成绩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 学习目标的叙写依据

学习目标的最终呈现往往是简洁明了的,但在制定过程中要考虑诸多因素并非易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将学习目标的制定依据阐述如下。

課程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在国家政策层面上规定了学习目标的基本范围和要求[2]。但课程标准并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为课程标准是面向所有的学习者提出的共同的基本要求,并未考虑学习者的层次差异和学情,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分解、转换才能成为具体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教师既要遵循课程标准,又要结合生源、教材等创造性地进行转化和调整。

教材教参  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最基本的、无权拒绝的课程资源,它反映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一般而言,教材都会有与之相配套的、供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教材及配套的教参比课程标准更贴近教学实际,更具可操作性,是日常教学中教师制定学习目标使用最多的依据。

学情分析  学情是制定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为适应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教师在重视对学生有共同要求的学习目标的同时,更应根据学情增加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学情主要包括学段、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源整体特征及学生的个性心理(如学习动机、爱好、兴趣、理想等)[3]。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才能对学习目标的难度作出恰当评估,做到起点不高、终点不低。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分析学情并将其纳入学习目标中,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检验。

教学经验  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是制定学习目标的宝贵财富。教师要在理解课标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形象化地表述出来。

教学实践  没有进入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只是一种设想,只有经历教学实践后才能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进而判断学习目标的可行性、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然后通过课后的教学反思,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学习目标。这时,学习目标的制定才算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过程。

3 学习目标叙写与达成的案例

高中区域地理的复习一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复习什么?怎么复习?复习到什么程度?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还是重点突破?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叙写。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聆听“2014年山东省高中地理优质课比赛”(以“高中区域地理复习”为主题)的感受,以世界地理澳大利亚的复习为例,做了有益尝试。

确定复习思路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澳大利亚”,所以在复习时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找到“澳大利亚”最突出的特征和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进行重点突破。通过分析发现,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征中最有特色的是其呈“半环状”的气候,人文地理特征中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因此,课堂上应重点突破澳大利亚的气候和混合农业这两个问题,其他内容放在课下,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

制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通过对澳大利亚气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的方法,理解其他地理要素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优点的分析,掌握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优点的一般分析方法。

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两个课堂探究活动来达成学习目标:课堂探究一,达成学习目标1;课堂探究二,达成学习目标2。每个探究活动均包含三部分内容:基础训练(使学生回顾和应用基础知识)、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和能力提升(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并体验成功)。

课堂探究一:澳大利亚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1)基础训练。

澳大利亚四面临海,如图1所示。为什么图1中1气候类型分布很广,并且一直延伸到西海岸?

【答案】①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②大部分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控制;③东部大分水岭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④西澳大利亚寒流和东南离岸风的影响;⑤中部距离海洋较远。

2)方法指导:影响气候的因素。通过对基础训练的分

析,让学生自主归纳影响气候的因素,并填写在如图2所示的方框内。之后,小组讨论各要素对气候的影响并分享成果,教师点评后播放微课《影响气候的因素》。学生思考、归纳、沉淀后,完成能力提升。

3)能力提升。

(2014上海卷)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自然带格局,如图3所示。读图3回答问题:阐述图3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从答题情况看,学生组织答案迅速且准确,这主要得益于前面基础训练和方法指导的良好铺垫,使学生在高考题中体验了成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答案】水分差异:B最多,C次之,D最少。

①B地处于迎风区,可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

②C地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

③D地位于西海岸,西澳大利亚寒流降温减湿,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较低,因此降水量最少。

【过渡】包括气候在内的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会影响到澳大利亚的农业,尤其会对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产生影响。那么,混合农业具备哪些优点呢?遇到这类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优点的题目该如何组织答案呢?下面通过课堂探究二进行专项突破。

课堂探究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

1)基础训练。

图4为农业生产状况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依据图4所示信息分析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看到题目后,学生迅速开始组织答案,大部分学生的答案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三个优点:

①两种生产方式忙闲错开,便于有效、合理地安排农事活动;

②生产的灵活性大,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经济收入稳定;

③两种生产方式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地肥力。

这说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只依据头脑中固有的知识来答题,而忽略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指导学生再次审题并强调“依据图4所示信息分析”,点拨后,学生重新组织答案:

①通過小麦生长时和收割后放牧,使忙闲错开,取得社会效益;

②根据市场对羊毛、羊肉、小麦的需求来调节生产,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③通过羊粪还田、秸秆还田、休耕轮作等循环生产方式恢复土壤肥力,取得生态效益。

2)方法指导:混合农业生产模式优点的分析方法。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自主梳理混合农业生产模式优点的答题方法,并完成图5。完成后,教师播放微课《混合农业生产模式优点答题思路》,学生观看后完成能力提升。

3)能力提升。

(2012四川卷)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如图7所示。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

学生很快依据图6、图7提供的信息给出答案。

①经济效益: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②生态效益: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③社会效益: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

最后,教师点拨,既然三方面的效益都得到了体现,不妨最后再加上一句: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

通过课堂探究活动,达成今天的学习目标并明确了区域地理复习的思路,如图8所示。

4 结语

导学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推行几年时间,教师“导”的技巧有了很大提高,学生也基本适应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但要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还要进一步优化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定:深入研究高中地理新课标、新教材,让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学习目标统领导学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改策略观念新,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重视地理学习方法的渗透,把教法、学法融为一体,为地理新课改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4]。

参考文献

[1]孙海晨,李炳亮.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2]杨向东,黄小瑞.教育改革时代的学业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陈翠娥.浅谈导学案设计中的问题意识[J].科教新报,2010(9):13-15.

[4]王晓,杨军辉,翟禄新.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学导入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28.

猜你喜欢
学习目标导学案高中地理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任务学习法的探索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