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 刘燕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人文社会科学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新文科体现了学科建设的时代性、融合性与创新性,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挑战和机遇。本文立足新文科的内涵与特征,从大学英语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探究了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为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支撑。
【关键词】新文科 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SGH20Y1075)。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9-0071-02
一、引言
“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认识世界、重构社会、传承优秀文化、引领价值导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当前全球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突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全新转型提供了机遇。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同样应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满足学科领域发展的需求,服务于社会各行业发展。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及批判性思维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二、新文科的内涵与特征
新文科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1]。新文科充分凸显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将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相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化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2]。
新文科集中体现了时代性、融合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流动化、文化多样化,中国正处于历史交会的新节点,在此背景下,外语学科作为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将助力弘扬中国文化、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表达能力。新文科的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交叉融合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互融合。外语应积极拓宽学科领域,形成“外语+”等新兴学科。创新性是新文科的属性特征,新文科背景下,坚持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培养目标新定、教学模式创新与范式的转变,形成人文学科的创新性发展,培养新时代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外语人才。
三、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
新文科建设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新文科理念的引领下,推动外语学科内涵式发展,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从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做出改革探索和尝试。
1.创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统文科实现更新升级,需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 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 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3]。这一转变体现了新文科传授知识、塑造人格、服务社会的学科功能。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充分利用语言教学的优势,助力新文科建设。在教学实践中,理念创新是根本,没有教学理念的转变,就不可能带来教学方法、机制、模式的革新。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应当以开放的眼光,强化对标意识,依据全球经济发展、国家对人才战略发展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时代需求,突破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和文化知识输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加强大学英语课程的服务意识,即以英语教学为载体,将英语语言技能、实践应用技能、学术英语、英语文化以及其他理工科课程的相应技能要求交叉融合,依托优质的信息资源和多终端学习平台,秉承“面向世界、跨界联动、打通经脉”的理念[4],培养既精通专业学科知识、又具有国际视野,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地国际复合型人才。
2.加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拓展都要服务于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在兼顾大学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同国家的战略需求相结合,构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跨文化课程相融合的多元课程体系。通识课程不仅包括人文、社会、历史、美学等社会科学的课程,还应将自然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入通识课程中,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在社会、文化、科学等方向的认知视角,提升人文素养。专业课程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将政治、经济、生物、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英语课程相融合,满足学生在学术领域和职场领域的语言应用需求,让大学英语课程为学习者了解国际最前沿信息、借鉴最先进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提供知识服务,从而形成跨学科领域的融通发展。跨文化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思维习惯与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应指向全面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據国家的战略需要和文化特色来对学科结构进行重组和凝练,创新和拓展新兴融合点,为新时代国家“走出去”战略搭建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3.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丰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学习方式线性化,不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指南》(2020版)倡导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建设或使用在线开放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精品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5]。因此,在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共建的前提下,大学英语应该形成“技术+智能+混合”的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优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线下课堂学习中将外语类课程与各类专业课深度融合,在线网络(移动)学习拓展学习空间,营造更具包容性的泛在学习环境,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多维度、多方向的学习资源,打通了线上与线下的互动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进行学科交叉学习、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实践中,智慧化硬件设施如智慧门禁、智慧教室的使用,为课堂信息化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
4.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新文科建设下的学科交叉融合势必带来评价体系的改革,即通过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手段多样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多元化主要体现为从对“学习的评价”到“促进学习”的评价,实现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生在语言文化知识、英语应用能力、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等认知及能力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包括情感、价值、人格、态度等非认知维度的发展。评价手段多样化是指在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时采取更加形式多样的测评方式,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动态考查和记录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同时适当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在终结性评价中,加大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试题比例,采用口试、笔试、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思维的进阶与变化等方面的连续性、动态性评估,采用如学生互评、问卷报告、访谈、讨论陈述、阶段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从多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全面的认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能和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依据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关系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促进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大潮,大学英语应不断深化改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面对新的契机,大学英语还应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其他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跨界发展,培养既具有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又有批判性思维;既有国际视野又能与国家共命运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
参考文献:
[1]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3-21):004.
[2]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外语,2020(5):10-14.
[3]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N].探索與争鸣,2020(1):5-7.
[4]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35-142.
[5]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外语界,2020(4):13-18.
作者简介:
张晶(1982年-),女,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