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柏
内容摘要:方言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地方的民俗文化,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良好的语言基础,对地方方言加以了解。但语法及语音研究是无法对语言本身的内涵做出很好的诠释的。是因为,词语在语言中既是非常活泼的因素,也是劳动人民智慧凝结的结晶,只有通过方言的研究才能充分了解当地方言的魅力。在研究方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从这个地区的词语入手,这样可以相对容易很多。这篇文章就是要对定边地区的方言词语和民俗文化的联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此为基础,探寻定边地区特有的民俗现象与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定边方言 民俗现象 民俗文化 语言基础
方言为我们认识民俗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认识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对地方方言加以了解,就能对民俗文化获得更加深入的了解。而词语在语言中是非常活泼的因素,也是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方言词语研究,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一地区的民俗魅力。本文我们就是对定边地区的方言词语进行系统性研究,探寻定边地区独特的民俗现象和民俗文化。
一.概论
(一)定边县概况
定边县是陕西省下属的县级行政单位,在地理位置上,定边县地处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的交界区域,位于陕西省的西北部地区,是榆林地区西部的一个县。也是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与黄土高原的一个交界地带。定边地区的北边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托克前旗相连,南边哲宇,甘肃省的华池县和环县相连接,西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东接陕西省的靖边县和吴起县。定边地区的总面积约有6920平方公里,地域辽阔,目前在籍人口约30万人。因为他处于独特的地理地带,是四省的交界之地,又有四通八达的道路连接南北东西,另外还有307国道的贯通,因此在历史上就有“旱码头”的美称。一直以来都是北方的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二)方言与民俗的研究概况
在方言和民俗研究的整体上来说,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开始,因为地域方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城市不断发展的客观原因,很多学者将方言与民俗研究联系起来,使得方言与民俗的研究逐渐成熟并深入。
二.定边方言词语与婚俗文化
说到定边方言与民俗文化,就不得不说定边方言与地方婚俗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中,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婚姻的存在的,可以说婚姻是人们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通过制度进行普遍约束的行为。自周代尚礼以来,婚姻在历朝历代中逐渐发展成了完整的一套程序,即所谓的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而定边地区的婚姻礼数也是基本上随着这个来进行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定亲
婚姻最重要的原则和标准莫过于门当户对。因此,双方的家长都会在定亲之前去打问亲事。在这种礼俗下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流程,有打问亲事,吐口,看家,讨婚,提亲,定日子,下帖,办嫁妆,追节,添箱礼等词语。在这些步骤之外,男方还要将过门时间通知女方。
(二)嫁娶
定边地区的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同,订婚和结婚基本上是在同一天内完成的。早上会先举行一个简单的订婚仪式,在这一事上会将新娘子的陪嫁单念给客人,或者干脆让客人看见一些陪嫁的财物,来表示新娘家礼重,这样新娘家才有面子。之后新郎就把新娘迎娶回家。值得注意的是提前两三天,男女双方都会在家里支起帐篷摆酒席。这里面比较关键的词语有吃肉、开脸、娶人婆姨、送人婆姨、送亲的、娶亲的、上马、下马、拜堂、入洞房、占床、铺床、踩四角儿、结发、吃儿女馍馍、翻床、洗脸、敬酒、穿拜礼、回门。
(三)婚后
女儿拜祖,在结婚后,男方要带女方到自己家祖坟上去祭拜,告诉祖先自己娶妻了。这是女方成为家庭成员的过程。
和气面,第二天,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一碗面,这面象征着女方嫁到男方家之后会和和气气的生活。
谢客,是婚后男方、女方用来答谢所有帮助婚礼者举行的宴会。
会亲家,就是在结婚后一周左右双方包括舅舅姑姑姨娘在内的亲人再度见面,这样做既是为了答谢媒人,也是为了方便以后亲戚之间常走动。
对八对九,就是俗称的住对月,回门后的新娘子在男方家住个八九天,之后又在娘家住个八九天。
三.定边方言词语与丧葬文化
定边地区对人去世的称谓也很有特色,定边地区的人民将人死了称为永别、病故、亡故、去世、殁了等。60岁以上去世会被称为亡故、老了、殁了等;如果小孩儿死了,会被称夭折;而比较有身份地位的长者死后,就会被称为逝世、长辞。
除了产后月子内或者是孕妇去世会火葬以外,这一地区的埋葬主要以土葬为主。在定边地区丧葬习俗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部分。
(一)初终
在人刚去世的时候涉及的词语有净身、做老衣、寿材、停尸、倒头鸡等。
(二)报丧
報丧涉及的词语有请阴阳、剪岁数纸、披殃单、报丧、讣告、备孝、打坟等。
(三)吊丧
关于吊丧的词语有哭丧棒、吊丧、献的、领羊等。
(四)入殓
关于入殓有祭游食、凉饭罐罐、七星钱、埋人、翻刀等。
(五)祭祀
祭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慎终追远的重要组成部分。离门纸,是在去世的人下葬的那个黄昏,给去世之人烧的纸,这种纸需要一直烧三天。分别是在大门外,半路上和坟上。复山,在下葬后的第三天,需要带着铁锹,石板,饭食和香纸,在坟上塔成桌子上摆着饭的样子,并焚烧纸香。之后还要围着坟旁边一圈一圈的用脚踩,这就是所谓的踩院。祭七,就是在时的时候第七天,传说中的回魂夜亲人对死者进行祭奠。
四.定边方言词语与岁时节令文化
岁时节令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同时,也作为历史现象而存在。一年四季被称为岁时,物候以及气候刚好处于一年四季中某个节点上的时候就被称为节令。
(一)传统岁时节
年三十儿,在定边地区又有月尽、大年三十、除夕之称。这一天有着旧岁到此已尽,迎接新岁的意味,是一年当中的最后一日。
大年初一就是正月的第一天。在这一天拂晓鸡鸣以后,人们就会家家户户的争先放爆竹来迎接新神,在这以后人们还会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也被称为扁食),而且还会在一些饺子中放入硬币,如果有人吃到这些饺子,就意味着来年会财源广进。
破五就是人们所说的正月初五。这是初一以来的所有禁忌都可以打破的一天,在这一天,全家人都要团团圆圆的围坐在一起吃饺子,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新的一年里所有的問题都能被克服的含义。
人七就是正月初七这一天,是引领自己的魂回到家的日子,这一天每个人都必须呆在自己的家里,不能出门游玩。并且需要在晚饭之后,家里有几个人就上几柱香,另外,还需要留一盏长明灯留过一夜。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这天坚决不能放炮,因为定边地区的人们认为这样会吓到回家的魂儿。
正月十五被称为花灯节或者元宵节,这是非常热闹非凡的一天,也是一年中最为喜庆,热闹的一天。这天的庆祝活动从当天上午就开始了,这时在定边地区大街小巷都洋溢着一种节日的氛围,到处都会有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舞狮等热闹非凡的民俗表演。伴随着这些民俗表演的是有些人会向孩子卖一些小玩具,在一些街边还会出现一些特色的小吃。在晚上一些单位会举办唱戏,放电影,猜灯谜等活动,民间也会普遍的举行游九曲的活动。
铺天盖地就是正月二十。定边的人会在这一天品尝荞面摊馍馍。
此外定边地区还有二月二、寒食,清明,四月八,端午,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九月九,腊月二十三,冬至这些节日的方言以及民俗活动都非常具有地区特色,但是因为篇幅有限,笔者就不展开了。
(二)新兴岁时节令
在发展进程中,人们又形成了一些新兴的岁时节令。
九月会,因为活动在九月持续,因此被称为九月会。在这一活动上,人们会做小吃卖艺表演,摆摊来吸引当地或者外地人逛街,等于是一个大型的乡村庙会。
游九曲,在定边方言中也被称为转九曲,这一活动一般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做的。这些年因为怕人多出现意外,所以就改到了正月十三到十六的某一天晚上,在活动开始前,人们会事先在平整的地方用铁柱子搭建出一个四方阵图,这个阵图有十九行。人们从入口入,出口出,这一过程转进转出,非常奇妙。而且必须得按照一定的顺序前进,不能在里面乱转。在定边地区,人们觉得这样做可以驱除百病,避免灾祸的发生。
五.结语
对于民俗文化与方言词语来说,两者是互为因果,有相互作用的。民俗方言本身就是对民俗本身内容的积累与沉淀,而民俗的现象和文化必须通过方言才能得到更好的表达。就像美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所说的一句话一样:语言多少是忠实于它所服务的文化的。这也说明了文化能对语言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一个地区的方言来说,往往是彰显这一地区的文化底蕴的,并能给这个一地区的人民带来精神认同与心理满足感,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
参考文献
[1]董盼盼.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方言语音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2]郭媛娜.定边方言词语与民俗文化研究[D].延安大学,2019.
[3]马智威.定边县荞麦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