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碧茹
内容摘要:张天翼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在解放后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宝葫芦的秘密》一直获得了高度的评价,作者所塑造的王葆和“宝葫芦”形象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故本文将对宝葫芦的形象内涵进行分析,从这篇童话所展现的教育内涵来探讨张天翼在《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王葆 成长 宝葫芦 不劳而获 说教意味
《宝葫芦的秘密》是张天翼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篇童话,不仅是“十七年文学”期间儿童文学创作的佳作,也一直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品。张天翼通过讲述了主人公王葆在梦境中因为拥有宝葫芦而发生的一系列神奇故事,最终达到了对儿童的教育目的。
故事中的王葆爱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在那些故事里主人公因为拥有了宝葫芦总是能够不劳而获,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宝葫芦统统能够解决,最终都拥有了美好的结局。所以王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想着怎么解决它,而是暗暗期许能够从天而降一个属于自己的宝葫芦。虽然王葆身上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但他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类孩子,许多人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聪明,富有想象力,但又懒惰,希望可以不付出努力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张天翼所塑造的王葆形象,贴合大众的生活,让读者有较强的亲近感和代入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一直期待拥有宝葫芦的王葆,突然有一天在钓鱼的时候钓到了一只宝葫芦,它能够满足王葆的所有愿望,王葆想要什么它就变出什么给他。但是王葆的经历并不像他听到的故事里那样顺利,宝葫芦的存在给他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宝葫芦看上去能够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并不能凭空造出来,原来王葆拥有的一切东西都是宝葫芦从别人那里偷过来的。当王葆发现原来宝葫芦一直在偷东西的时候,他羞愧难当,将宝葫芦愤而扔进河里,这个时候宝葫芦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纠缠着王葆,在最后当王葆把这一切都告诉了父母、老师、同学后,宝葫芦才彻底消失了,王葆感到心中的重担终于卸了下来,和朋友们一起将家中的东西归还、赔偿,生活又变成了没有宝葫芦之前的样子。
作者这个时候才让王葆才从梦中醒过来,原来发生的这一切都是梦。生活继续下去,作者没有过多地讲述醒来之后王葆生活上的改变,但是阅读了这篇故事的读者都会相信,经历了这个梦的王葆成长了,他知道天底下根本就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改正自己的想法,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生活。至此,作者的教育目的便是达到了。
一.宝葫芦的形象探究
自古以来,葫芦就经常作为神物出现在各种神话传说之中,虽然外表是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的物件,却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因而能够帮助主人公逢凶化吉,心想事成,扮演着扮演匡扶正义的角色,惩恶扬善。但是在张天翼的童话中,却对此进行了颠覆性的塑造。
在《宝葫芦的秘密》中,宝葫芦是宝物,也是主人公内心欲望的引诱者。宝葫芦了解王葆的所有想法,包括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欲望和一闪而过的想法,盲目执行的宝葫芦并不管主人究竟有没有说他想要,就将东西变来,故闹出了不少意外。宝葫芦说“你既然喜欢它,就得让它归你”,宝葫芦对王葆的欲望一直煽风点火。当孩子还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心志难免不够坚定,面对欲望的引诱,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欲望愈加膨胀,最后往往会酿成大错。在这篇童话中,宝葫芦教唆王葆只需要好好的享受宝葫芦带来的一切便利,别的什么都不需要管,也不要管是如何做到的。当王葆提出质疑的时候,宝葫芦说“这是你的奴仆做的,当然就该算在你的账上”。
这个时候王葆并不能想明白这个问题,就像宝葫芦的存在本就是不合理的。首先这个故事是发生在王葆一直生活的环境之中,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不可能像人类一样开口说话,但是王葆在现实世界中却遇到了会说话的葫芦;其次,在河里怎么会钓到金鱼呢?王葆一直处于不费工夫就钓到鱼的喜悦之中和想要对朋友炫耀的心理之中,所以根本没有思考过金鱼是被人类人工改良而成的观赏鱼类,根本不会在河里出现,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只要理性的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事情的逻辑根本不通。王葆一开始并没有想过宝葫芦给他变出来的东西究竟是从何而来,直到他的麻烦越来越多,他的境地越来越窘迫,王葆才真的意识到了宝葫芦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神奇。如果王葆一直处于宝葫芦带来的便利之中,那他也许永远都不会思考宝葫芦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只要当这个“宝物”变成了麻烦,王葆才会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
在这个故事中,宝葫芦还有一重身份——说教者。作者借用宝葫芦之口讲出了许多道理,如“我既然活在世界上,我就得有我的生活:我就得活动,就得发展,就得起我的作用。要是我不活动,又不使力,又不用心,那我早会枯掉烂掉。”“总得有人做出来,你不去做,就得有别人去做,要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些个东西。”当宝葫芦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的时候,王葆本应该感到轻松,但是他却觉得时间太多,太无聊了。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宝贵的价值,活着就应该发挥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如果什么事情都等着他人来做好,那自己的生命就会变得索然无味,黯淡无光。其实这些浅显的道理本是很容易明白的,但是当人们陷入不劳而获的喜悦之时,就会被迷住了双眼,看不清现实。
作者不止一次的寫到宝葫芦了解王葆的全部想法,甚至比王葆本人还要了解他自己。如果我们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来看宝葫芦与王葆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宝葫芦的第三重身份——王葆潜意识的化身。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大部分,又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人格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宝葫芦可以看作王葆意识中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喜欢什么就要得到什么,摒弃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规则,也不在乎他人的感受,只追求自己是否得到满足,是一个充满了私心与杂念的人。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王葆则代表了“超我”,他遵循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条条框框,知道礼义廉耻,有责任心,知道每个人都应该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坐享他人的劳动成果。作者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就是最终用“超我”打败了“本我”——宝葫芦在王葆丢弃它的时候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继续纠缠着王葆,王葆说什么,宝葫芦就立刻变出什么,诱惑王葆继续留下他,可是王葆将这一切都告诉了老师、父母、同学们,说出这一切,说出了内心中那个“本我”所有的不堪,此时的王葆是真正是成长了,这一刻也不再会有宝葫芦。
宝葫芦形象非常常见,但是张天翼所塑造的宝葫芦形象明显区别于之前的神话传说,既有继承又有颠覆。宝葫芦因为其神奇的超能力,活泼机灵的性格,密友般的形象,受到了广大读者们的喜爱,是一个成功的新宝物形象。
二.《宝葫芦的秘密》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内涵
童话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因为它的故事性使得孩子们更易读懂与接受,对儿童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四解放运动之后,人们更加重视儿童,关注儿童的内心,儿童文学逐步走向自觉。张天翼是我国优秀的作家,在写儿童文学之前就有了《华威先生》这样优秀的讽刺佳作,在儿童文学领域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创作获得了很多小读者朋友们的喜爱。但不得不承认,五六十年代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儿童文学给儿童带来的并不是天性的解放,而是压抑。张天翼是在“十七年”期间创作的《宝葫芦的秘密》,当时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大多数作品都具有教育内涵,《宝葫芦的秘密》也不例外,作为一篇童话,本应该重心放在作品的趣味性上,却是处处传达着作者的说教欲。在《宝葫芦的秘密》中作者放大了王葆的缺点——懒惰上升为资产阶级不劳而获的危险思想,作者安排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有所成长,最终克服了缺点。并且由于本书创作时,中国正处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以在《宝葫芦的秘密》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作者所弘扬的理念——赞扬劳动光荣,唾弃游手好闲,改正错误思想,为儿童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作者教育儿童的目的。
张天翼虽然在写作童话,却没有贯彻童话精神,许多研究者认为《宝葫芦的秘密》就是界定为小说也是可以的,除了王葆关于宝葫芦的梦之外,其他部分都逻辑清晰的告诉了大家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以及最后用“梦醒”的方式让主人公回到之前的生活之中。幻想本是孩子最为可贵的力量,但是张天翼否定了幻想,用一个梦来解释发生的这一切,告诉所有的儿童宝葫芦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使张天翼在《宝葫芦的秘密》一书中三令五申表达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但是这本书还是受到了广大儿童们的喜爱,这源于本书中的趣味性,儿童们并没有像作者所期望的那样,而是更加关心“宝葫芦”背后的故事。
我们不能否定《宝葫芦的秘密》的经典与成功,但是却应该知道童话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家不应该过于恳切的将自己的教育目的印在给儿童阅读的童话中,只有孩子爱上阅读,才能够接受其中的教育意义,儿童文学作家们应该让作品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孩子的世界中畅意遨游。
参考文献
[1]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M].湖北:湖北少年出版社,2008
[2]乔艳.张天翼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寶葫芦”形象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乔世华.《宝葫芦的秘密》之王葆“泄密”——“重读红色经典”之四[J],博览群书.2020(06)
[5]张天翼.为孩子们写作是幸福的[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6]朱自强.张天翼童话创作再评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04)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