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燕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效的开展和落实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文本细读,本文就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方法,希望能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一些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也受到了我们高度的重视和关注,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而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是目前教学的重点方式,通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阅读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作者的创作情怀。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文本细读,借助文本细读全面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下面就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解读代替学生阅读
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教师带领着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了理解上面的困难时,教师会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引导学生去完成思考。这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直接取代了学生的想法,很多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往往不会给到孩子更多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这样自然不利于帮助学生开展文本细读活动,无法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扩展延伸教学过于盲目
很多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会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学生完成文本的讲解,从中挑选出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很多教师希望借助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但是其实这样的延伸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有的时候会陷入到思考的困境中,真正的课堂延伸应该站在学生的基础上要能够让学生逐层深入思考,帮助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策略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局部完成细读
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说是一个整体,而其中涉及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和中心主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并不能够拿出单独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也不能够逐字去进行分析研究,在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能够从整体分析作者文章创作的思想情感,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段落进行详细的分析,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因为对文章内容划分而造成的支离破碎,影响到了文本整体的美感。而且先从整体入手还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的核心价值和创作的语言风格,了解文本创作的背景。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完成对于文本的分析,一开始从大榕树为鸟儿创造的环境入手,结合着安静、安全到安逸这样的一个思路,把鸟的天堂呈现给学生,通过画面呈现的方式贯穿整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的咀嚼文章的内涵,从而再去对文本的词句进行细化分析。
(二)对文章细节进行深入研读
对于一篇文章我们必须要能够进行细细的品读,要能够掌握文本中重要的信息,能够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句和特殊的手法,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文本阅读的效率。首先就是对于一篇文本中关键的词句的分析和品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对一些特殊作用的词句充分的重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品读。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单元后,在语文园地语句段运用中涉及《落花生》和《白鹭》里面的两句话,需要学生对描写事物的方法相似之处进行分析,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完成文本细读,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重要的语段,去掌握描写事物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合理开展课外内容的拓展延伸
前面我们提到了盲目的进行拓展延伸只能够让学生的思维陷入到一种困境中,学生在分析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思路无法继续,阅读学习也就会失去信心。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外内容拓展颜色的时候要能够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延伸,這样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不会受到太多的阻力,也能够借助合理的课外阅读延伸提升学生对于文本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眼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开展落实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借助文本细读有效的改变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学会从整体分析思考,能够把握关键的句段分析文章内容,合理完成知识的拓展延伸,从而实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丽丽.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7(25).
[2]季凯赟.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案的改进[J].中外交流,2017(29).
[3]冯微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