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晔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终极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下,采取的是单一化、单向化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让学生进行结构化数学学习。在“学为中心”教学理念下,通过迁移拓展、关注能力、关注发展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化、数学学习结构化、数学思维结构化,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指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组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结构化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和结构化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得到培养。鲍建生教授曾针对结构化教学提出这样的建议:在教学活动中,要从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一层是掌握数学基础;第二层是典型案例分析;第三层是培养数学思想方法。借助层次分明的结构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挖掘数学知识点的本质,能让学生逐步养成数学探索的精神。
一、迁移拓展:让数学知识结构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结构化数学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采取单一化教学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碎片化”的,通过迁移拓展的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
(一)基于“原有认知”,在迁移中生成新知
知识迁移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实现对知识点的正向迁移,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促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把握学习关键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可以围绕“三角形的高”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迁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利用,给学生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在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边上选择任意一个点,做出对边的垂线,如此就能够将平行四边形的高画出来。之后再将点所在的边缩短,直到其变成一个点,而此时就可以得到一个三角形,而这个点就可以看成三角形的一个端点,基于这个端点向三角形的对边画垂线,就可以得出三角形的高。
可见,教师需要进行结构化设计,并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正向迁移,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结构化教学目标。
(二)紧扣“基本概念”,在拓展中串联知识
“基本概念”指的就是学科基础知识点,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基本概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对核心概念進行全面把握,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建模等方式,有效建构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教学“同样多”这一概念的时候,教师要想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这一概念,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对比和分析。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构成部分有两点:一是,同样多的部分;二是,“多”或者“少”这一部分。假设在解题过程,要求解答的是数量总和,或者要求解答的是数量中和中的一部分,就可以应用“同样多”这一概念,将“和”与“差”的概念引出,其中,“和”指向的是加法;“差”指向的是减法。当“多”或者“少”的部分等同于“同样多”的数量时,此时又会形成一些新的概念,即:“份”“倍”“分”等等。在此基础上,又可以延伸出百分数、比例等相关知识点。
借助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同样多”的概念和“加减乘除”等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能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使得他们的结构化思维得以激活。
二、关注能力:让数学学习结构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让他们的数学学习结构化。
(一)引导“做数学”,让数学技能结构化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以及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之后,才能够将所学知识具体应用到实践环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强化。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教师要对“三角形高的画法”这一教学难点进行突破。由于很多学生不将画高与画垂线的知识串联起来,因而导致无法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针对于此,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点进行复习,让学生掌握“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事实上,只要将三角形中的任意一个顶点作为端点,然后作对边的垂线,就可以得出三角形的高。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还能够掌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引导“解数学”,让解题策略结构化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们不可否认教有常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选择一些常规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序学习。在具体选择常规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教学将混乱无章。对此,教师需要将结构化教学作为一种常规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体系进行完善。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以此验证猜想。无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都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究,学生才能够形成科学思维。再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鼓励学生利用量、画等方法,从而有效验证猜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逐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使得他们的结构化思维得到锻炼,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关注发展,让数学思维结构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十分重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更要让小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采取有效手段,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结构化思维的形成。
(一)层层突破:培养有序思维
很多小学生并未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如此就使得他们无法快速理解和分析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常常因学习效率低下,而逐渐丧失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就需要基于教学实际,并且引导学生从细节处着手,让学生逐渐突破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有序性。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找出几个2的倍数。”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出“2、4、6、8……”等数字。此时,教师继续提问:“你们是怎么找到的这些数呢?”(学生回答:2的1倍是2;2的两倍是4……)教师继续追问:“2的最小倍数是多少?”“2的最大倍数又是多少呢?”(学生回答:2是2的最小倍数,但是最大倍数找不到)借助这样的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对倍数和因数相关知识点的全面认知,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增强。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帮助学生提升问题解决效率,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二)有机结合,培养系统思维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容易陷入困境,如他们无法形成对问题的全面认知,导致理解出现偏差。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让学生掌握知识正向迁移能力。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有效复习,然后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规律:哪些数能被2整除,这些数有何共同特征?(学生回答:这些数的个位是0或者2,或者4、6……)借助已学知识,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新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非常有帮助。基于这种认知,教师可以顺利引出知识点“能被3整除的数有哪些,这些数有何共同特征?”(学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是3或者6、9)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不必直接给出正误判断,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验证,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在此环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研究“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方法,应用到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环节。
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自己的猜想展开验证,并且发现以往所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今天所学的内容有所不同。通过有效的实践操作与验证,消除知识负迁移形成的干扰。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探究新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其中隐藏的规律。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得到有效锻炼。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结构化教学引导学生建立起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并培養学生的数学技能与方法,形成结构化数学思维,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孔祥林.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化培养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9(05):74.
[2]张茂年.元素·关联·循环——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数学教学通讯,2019(16):41~42.
[3]胡全会.如何巧妙地设计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的练习[J].名师在线,2018(3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