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计算题教学

2021-04-12 19:45苏君临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计算题物理教学教学策略

苏君临

【摘 要】在物理计算题教学中,教授学生计算题的解法更为重要,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授计算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教学方法,以期为初中物理计算题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理教学;计算题;教学策略

物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物理计算题在中考物理试卷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考查学生解决物理计算题的能力就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要注重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题解题能力。

1   初中物理计算题的难点和特征

物理计算题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及其包含的机制。当今初中物理计算题的核心价值是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充分反映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学生的未来学习有重要作用。分析发现,初中物理计算题具有以下特点[1]。

1.1  科学性

物理计算题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整合,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科学性较强。

1.2  综合性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物理计算题结合了更多的知识点,并增加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内容,其内容正逐步多样化,综合性较强。但综合性强也是计算题解决的难点,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暂时陷入困境,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3  实用性

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大多数初中物理计算题都是结合热点内容设计的,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军事、科学和技术等,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这又是该题的一个难点所在,容易造成学生的解题思路混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以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2   初中物理计算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2.1  数学计算能力弱

一些物理计算题通过使用物理定律和公式,对问题中给出的物理量进行数值计算可以解决,但是如果计算能力较弱,学生很容易在物理计算题计算中出错。解决物理计算题需要学生具备分析能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所以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以便学生能够更正确地进行计算,顺利解决物理中的计算题。

2.2  只专注于数据计算,忽略标准化公式的写法

八年级关于物体运动的章节的计算题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物理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计算速度、距离和时间,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可以解决基本的问题,得出正确答案。但是,一些学生没有遵循标准化公式的写法,导致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必须对该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物理计算不是单纯的数学计算,物理计算主要涉及有关物理定律、物理原理和应用特定的基本概念。物理计算中的数学运算相对简单,因此学生可以轻松解决物理计算题,但是不能忽略标准化公式的写法。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规律和原则,并准确理解其含义和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注重训练学生在解题时遵循标准化公式的写法,有效开展计算题教学。

2.3  机械套用公式,没有关注单位换算

物理计算中的所有数据都具有实际意义,不同的单位会使数据具有不同的意义。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没有注意到需要进行单位的换算,导致出错率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换算单位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解决物理计算题能力的途径

3.1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学生在解决物理题时,往往不认真审题,存在没看清题干或者没弄懂题目想要表达的意思而做不出题的现象。在解决物理计算题时,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有弄清题目中的物理过程和现象,才能从题目中找到隐含的关键信息,进而注重每一个细节,将隐含条件作为自己的解题工具[2]。

如在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时,这一节的计算题很多,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因没看清题意而做错题的现象。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条件,认真审题才能提高解题正确率,只有提高正确率,学生才能逐渐在解题中树立起自信心。初中的物理知识相对比较简单,所用的知识和方法的变化范围较小,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弄清题目当中的物理过程和现象就去做题,即便掌握了相应的物理知识,也无法在解决计算题的过程中懂得变通,无法保证解题的正确率。

3.2  解题中研究对象的确定和分析

在解决物理计算题时,首先一定要确定研究的对象,通常选择题解题条件充分,并且所求量的物体为研究对象,当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分析,如果涉及力学,那么就要对这个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确定研究对象后,一定要根据题目中所給的条件进行分析[3]。

如题:如图1所示,一个物体的重力为200N,斜面长5m,斜面与滑轮组装置的总效率为80%,如果将这个物体沿着斜面以0.2m/s的速度拉上来,那么所需的外力 F 是多少?首先要确定该题的研究对象,即该物体,然后要对这个物体做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物体所受的各种力,还要注意因为是动滑轮,所以还需要将计算出来的受力减半,此外,还要考虑绳子与斜面的关系等。所以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确定并分析研究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问题的计算过程得到简化,更好地解决问题。

3.3  明确解决思路

在解决物理计算题时,明确解决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解题思路,那么遇到计算题时就容易束手无策。解题思路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纵向解题思路和横向解题思路[4]。其中,所谓的纵向解题思路,就是结合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的物理量与其他的未知物理量,利用所学过的公式来计算。首先根据已知的物理量与未知的物理量,联想可用的物理公式,然后再将所学的基本公式变形,利用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求未知量。

如在学习“浮力”时,浮力的计算题题型非常多变,学生面对有关浮力的计算题时会觉得很难,不易掌握浮力这个知识点,没有明确的解题思路,找不到解决浮力问题的好方法。如果用纵向解题思路和横向解题思路,那么浮力题型的计算就会非常简单。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如果学生已经判断出物体受到了浮力,那么就要先想到第一种纵向解题思路,联想阿基米德的浮力物理公式,根据已知的数据,直接求出浮力。如果物体是平衡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平衡力的影响,这时可用横向解题思路,得到浮力与其他的力的关系,再借助该关系得出浮力的大小。学生有了明确的解题思路之后,就能够更好地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计算题的有趣之处。因此,教师一定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解决物理计算题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3.4  密切联系生活,加强情境题的训练

近年来,中考试卷中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贴近生活的题目增多。这些题目中物理情境的取材范围广泛、立意新颖、构思独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解决物理计算题时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情境题的训练。

如教师可提出问题:“你跳高的记录是多少?人跳高时要消耗体内的能量去做功,计算一下,如果你要跳过这个记录,至少需做多少功?”此题便是利用学生熟悉的跳高这一情境去研究其中的物理问题。这类情境题往往难度不大,但需学生从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要顺利解答这类问题,先要夯实基础知识,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其实质,同时要注意观察生活,关注当前的科技动态、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多收集整理与物理相关的素材,加强对此类题的分析训练,这样定会收到成效。

总的来说,教师应该注重物理计算题的教学,结合学生的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题教学,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提高解决物理计算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坤.如何提高初中生解答物理計算题的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7(26).

[2]殷艳婷.重视物理计算题解答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探微[J].成才之路,2017(27).

[3]顾仁权.初中生解答物理计算题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6(8).

[4]王世芳,何明东.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物理计算题解题能力[J].收藏界:名师探索,2019(1).

猜你喜欢
计算题物理教学教学策略
力学计算题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速寻关系式巧解计算题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