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宇
周国平先生有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束,离开生命本源,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诚然,没有传承的文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快就会被历史长河冲刷湮没。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肩负的使命。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见证了中国的朝代更迭、沧海桑田。历经千年风雨,她仍能辉煌浩荡,得益于一批批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敦煌儿女”。“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前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戈壁大漠。五十七年默默守护,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她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她用数字敦煌将莫高窟呈现给世人,凭赤子热血让世界见证中国之强盛。
所谓美人者,以诗词为心。在中国诗词大会四季节目中,一位来自北大计算机专业的女生以其自身深厚的诗词底蕴和高贵典雅的气质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也逐渐记住了她的名字——陈更。在很多人眼中,一名理工科学生似乎与传统诗词不会有太多交集,但一次次不懈的挑战让人们感受到了这个女孩对诗词的热爱。陈更在第四季诗词大会中成功夺冠后表示应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她将诗词世界作为自己“柔软理性的右岸”,乐于做一个传播者,向更多的人展现诗词乃至传统文化的魅力。
前几年,央视一档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跟随镜头,人们不仅看到了庄严神秘的紫禁城中无限风光,也熟识了那些掌握着“文物复活术”的“文物医生”。修复师们用雙手抚平时间在文物上留下的伤痕,将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其中。每当一件尘封的文物重新焕发光彩,泱泱中华千古未绝之文明圣火便会更加热烈。他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在小心翼翼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脉搏,如同历史与现代的桥梁,用一双双灵巧的双手向大家讲述与日月同辉的传统文化。
令我们倍感痛心的是,当今的一些年轻人,将“洋文化”奉为圭臬,他们自以为寻到了“灵魂的栖息地”,殊不知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本源。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国青少年应当肩负的使命。传播古典文化,是中国迈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如是说。中华文明的火炬已传递到我们手中,时代赋予了我们伟大的使命,切莫让文明圣火燃烧殆尽。唯有传承,方能远行。
青岛西海岸新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 (山东省青岛市 266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