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玲
摘 要:倡导深度阅读教学,防止阅读教学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语文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小学语文要告别浅层次的讲解分析,就需要推进深度阅读。对于深度阅读,教师要清晰理解其含义,以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推进深度阅读的意义。在阅读教学课堂阵地中,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推进深度阅读教学:运用“阅读期待”,发展阅读思维;设计阅读任务,深化阅读思维;补充阅读材料,支撑阅读延伸。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的理解
深度阅读源于瑞典学者菲尔伦斯·马顿和罗杰·赛尔杰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提出的语文学习层次的深度学习概念。结合新课标提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清晰阅读课堂的任务:把学科素养有机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这既是教学任务,也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倡导深度教学,防止教学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语文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何谓深度阅读?笔者较认同这样的说法:在有限的时间和信息吸收、思考能力的情况下,学生对阅读信息的获得和加工是必须要选择的,因此,围绕自己的生产、生活等方面所需,进行的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对小学生来讲,只要能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能够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深。现在统编教材中特别设计了复述、预测、推论、提问、快速阅读、自我监控等阅读策略,也可以理解为帮助学生在阅读行为中推进阅读的深度。
二、小学语文推进深度阅读的作用
(一)陶冶情操,提升人文素养
深度阅读是建立在读者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生活中别人发生的事件,联系自身的情况进行对比,感悟出更进一步的思想,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而且可深化思想,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比如《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浅层阅读后小学生能领会要爱护花草树木,树立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如果深度挖掘,也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拓展阅读:暗指爷爷对子孙们的细心照料,希望人如树木一般有着感恩之心,回报长辈对晚辈的栽培之恩。从这个方面出发,学生就能感悟:从小养成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好品质。
(二)拓展思维,培养表达能力
学生进入深度阅读便会发现作者在写此类文章时,采用了什么样的逻辑思维。随着阅读的越来越深,就会在脑海中渐渐形成条理清晰的逻辑思路,并自然而然地组织语言,当到达这样的程度时,学生的口头和笔头的表达就会自然而然顺畅、丰富起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带领他们掌握阅读技巧,提升理解能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扩充知识,增强学生的写作灵感、写作素材,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深度阅读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三、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一)运用“阅读期待”,发展阅读思维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指的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和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对于维系读者的阅读活动,推动读者深度阅读有明显的推力作用。把这种心理状态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可以理解为,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期待”是对学生心理层次的满足,如果学生的“阅读期待”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学生便会对阅读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到语文的学习。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尤为重要。
在阅读开始时,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情境的创设要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能够让学生产生联想和共情。
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文本对话,会更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深化阅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整阅读期待,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好奇心,增加阅读期待,引领学生“想进去,想开去”。例如《金色的鱼钩》这一篇文章比较适合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呈现在抗日战争年代物质紧缺,人们生活不易。这样,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心,这到底是什么样的鱼钩,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猫》一文则比较适合讨论法。猫是学生熟悉的动物,通过交流对猫习性的了解并进行总结,再根据课文内容去完善自己的认知。
(二)设计阅读任务,深化阅读思维
1. 应用思维导图,理清文脉结构
核心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语文阅读,要求学生系统收集梳理阅读信息。思维导图模式的应用,能帮助教师实现阅读理解教学模式的优化,帮助学生把阅读信息有条理地呈现与输出。教师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解读文章,把感性的文字描述整理成可视化的文脉结构,完善碎片式的理解,深化阅读思维。例如,《山中访友》这篇文章的结构顺序是“走进树林→走进山谷→品味自然”。教师引导学生从“山中访友”的主题词出发,形成三条线路,分别是“走进树林”“走进山谷”“品味自然”,在每一条分支中,继续进行细化。在三条分支分别完成细化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整合细化的部分,归纳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心思想中,从而使学生在刻画整个思维导图的同时,实现文章信息检索与归纳整合能力的提升,加深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2. 落实语言训练,感悟表达特点
语言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必须抓住语言,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语言,掌握运用语言。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语言、写法、结构、文体等方面入手,抓住这些特点,选取其中一两处作为语言训练点,扎实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经历阅读思维深化的同时,积累语言表达方法。
在小学语文中高年段,很多课文要求学生感悟人物形象的描写。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筆者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梳理重点,找出最典型的描写片段,然后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的小练笔:“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形象描写极为经典,在整个描写过程中,作者准确抓住了闰土的突出特点,让人阅读之后有如见其人的感觉,借助这样的写法,选择你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人展开肖像描写。”对《少年闰土》有了“读”的体验,学生对课堂知识迁移训练自然就有浓厚的兴趣。在创造初期,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生活中人物的具体形象特征参照课文进行整理,然后运用典型语言进行加工描绘,突出特点。在学生初次创造完毕,组织学生分享交流,相互提出修改的办法或建议,顺利完成描写任务。
(三)补充阅读材料,支撑阅读延伸
1. 补充适当的背景阅读,搭建学生生活时代桥梁
在阅读课前,学生收集相关内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信息。这样学生学习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同时为学习课文中的内容储存知识。比如,在《詹天佑》教学中,学生对詹天佑当时的年代以及无作为的清朝政府了解甚少,怎么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呢?这时,教师可以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比如当时慈禧为了修颐和园花费重金,却不愿意为百姓出钱修路。阅读这些真实材料后,联系课文内容,学生会被詹天佑努力拼搏的精神打动,而且对课文有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內容,尤其是与学生生活时代距离较远的课文,教师要适时补充一些背景式的阅读材料,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疑难点的坡度,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为实施深度阅读作准备。
2. 补充文体相同的延伸阅读,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积累
教学古诗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诗人流派特点,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有必要进行延伸和拓展。例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时,在学生掌握了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后,适时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运用“一篇带多篇”的迁移法进行延伸性阅读,一方面增加对送别诗语言特色的感受力,另一方面提高了阅读古诗效率,丰富了诗文的累积。
教学现代诗歌时,为了让学生读懂诗歌的时代意义,拓展内容与深度,教师可紧扣课后练习题,以教材为中心点,深挖诗歌蕴藏的历史事件进行延伸阅读,深化学生理解。例如,在《七律·长征》中,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了解其大无畏的勇气;真正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寒”的含义。紧扣文中要素,让学生读《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等文章,通过阅读,学生对红军长征中的典型事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教师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识,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学生,要立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尝试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深化阅读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在师生的合作探究中让学生自主“获得”,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查静.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9(30).
[3]叶逢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产生新的阅读期待[J].学周刊,2013(21).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