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陈伟
【摘要】《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及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这节课既是学生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开始,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笔者在解读教材内容、梳理教学路径后,进行了有趣的教学设计。通过这样的尝试,使学生在“玩”中学,进一步明晰算理,熟悉算法,内化知识。
【关键词】情境 操作 迁移 内化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及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这节课既是学生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开始,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在解读教材内容、梳理教学路径后,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首先,把例题教学放入春游选车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操作为主,将教学重点落实在学具操作中,使学生明确算理;再次,在教法设计上注意知识的迁移,将“45+30”的算法作为重点处理,再把算法顺势迁移到“45+3”,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掌握算法;最后,将练习嵌入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使学生在“玩”中学,进一步明晰算理,熟悉算法,内化知识。
片断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听——(课件播放《郊游》片断,音乐轻快,学生忍不住跟着音乐轻轻唱出了声)
师:听到这段熟悉的音乐,你们想到了什么呀?
生:想到前几天我们一起去东洲公园找春天,玩得可开心了。
师:是啊,美丽的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小动物们也要坐车去郊游了。(出示三辆车:大客车、面包车、小汽车)看,这是它们找来的三辆车。不过,小动物们只需要其中的两辆车,猜猜会是哪两辆呢?
(学生结合图选车,提出有关的问题,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反思:计算教学历来枯燥、乏味,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且能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究的情境极为重要。笔者结合学生的春游活动,将主题图适当处理,使之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吸引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问题情境,积极展开自主学习活动,这样增加了课堂的凝聚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互动生成。】
片断二:直观操作,明晰算理
小棒操作:45+30。(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师:计算45+30,哪些同学是摆小棒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上台演示):我是这样摆的。先摆出4捆和5根小棒,再摆出3捆小棒,这样一看就知道,一共有75根小棒了。
(摆的过程中,该生把3捆小棒放在了4捆和5根之间)
师:老师有个疑问,怎么想到把这3捆小棒摆在4捆和5根之间?
生1:要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只要看看有几捆又几根就可以了。这样摆可以一下子看出有7捆又5根小棒,一共有75根小棒。
师:原来是要把整捆的小棒先与整捆的小棒放在一起。
生2(很急切):我有更好的摆法,可以把3捆小棒摆在这里。(冲上讲台,把3捆小棒移至4捆小棒的下面)
师(一脸疑惑):这样摆的原因是——
生3:這样摆把整捆的小棒与整捆的小棒放在了一起,很容易看出一共的根数,而且还可以看出是45+30的。
师:哦!明白了,把整捆和整捆的小棒放在一起,这样更容易看出一共有多少根。
【反思: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知识能从旧知中生发。因此,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时,笔者注重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动手操作小棒中探究算法,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迁移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这里,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是本课的难点,操作学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学生演示之前,笔者没有想到他会把3捆小棒“挤”在4捆和5根之间,便提问:你为什么这样摆?由于笔者灵机一动,迅速抓住生成的资源,从而为突破难点提供了契机,省略了单调的灌输,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片断三:顺势迁移,知晓算法
师:45+30的算法,小朋友们都找到了,45+3又该怎么算呢?动手操作,再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方法。
(学生操作并相互交流)
师:仔细观察,45+30与45+3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生1:45+30,添上的是3捆小棒,所以要和整捆小棒合在一起;45+3,添上的是3根小棒,所以和单根小棒合在一起。
生2:45+30,这个3要加在十位上;45+3,这个3只能加在个位上……
【反思:有了45+30的铺垫,笔者顺势引导学生继续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45+3的计算方法,再次体验迁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刚才掌握并熟练的方法探究45+3,45+3与45+30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让学生合作交流、分析比较,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的品质。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算法已经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在回顾与比较中,更让算法的呈现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