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军
“教育适切性”指的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及个人发展的协调和契合程度。也就是说,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今,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成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关键,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提升身体素质,还要促使学生养成积极锻炼的心态,做到自觉锻炼、终身锻炼。为了培养学生的“乐动”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特点,认识健康体魄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训练项目,从而提升运动“适切性”。
一、亲子互动,升华情感
教师无法监督学生在家中的体育锻炼情况,因此引导学生参与亲子互动式的体育活动,是督促学生坚持锻炼的好方法。这种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活动。在亲子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快乐,加深和父母的情感,自然就可以提升运动“适切性”。
例如,亲子球类活动就是很好的运动方式,以运球游戏为例,该游戏规定家长和学生用背部或者胸部夹着一个球,一起位移一段距离,将球投掷到篮筐之中即为成功。这个游戏考验的是学生和家长的合作能力,可以起到增进亲子感情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亲子竞赛类的球类活动,让学生扮演“母鸡”,把足球当作“小鸡”,家长则扮演“老鹰”,要从学生的手中将“小鸡”抢走,这样就能起到亲子竞赛的效果,让家长和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控球能力最强。
在组织亲子合作类的体育活动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训练项目。这样能提升运动“适切性”,让学生养成“乐动”的习惯。
二、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任务驱动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为了促使学生养成“乐动”的习惯,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任务,引导学生每天“打卡”,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项目,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也能很好地提升运动“适切性”。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马拉松的传说,并引导学生思考:“马拉松长跑的长度是多少?要一次性完成马拉松长跑,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分解成若干次,是不是就能解决了呢?”以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一个马拉松长跑大约是42公里,如果每天坚持跑一公里,那么就能在42天左右的时间完成长跑。”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马拉松分期跑”的活动,如果学生坚持每天完成规定的跑步任务,就能顺利完成马拉松分期长跑,体会成功的喜悦。在完成了这样的任务后,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对参与体育项目产生更大的信心。
在一次次的“闯关”和“进阶”中,学生挑战了自我,获得了成就感。如此,学生就会更主动地展开体育锻炼,进而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三、情境再现,科学发力
“适切性”指生物体随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給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努力改变自己,也是一种提升运动“适切性”的方法。给学生播放多媒体课件就是一种情境再现的好方法,学生在观看课件的同时可以调动感官,也可以缓解疲劳,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
以篮球训练为例。为了提升学生对篮球训练的兴趣,笔者给学生创设情境,播放了动画片《灌篮高手》的片段,并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动画片中的角色。你想成为哪一个球员?你能拥有这样出神入化的篮球技能吗?”这样就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针对学生在篮球技能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多媒体课件,每个课件都涉及投篮、传球等技巧。在多媒体课件中,笔者给学生展示了相关技巧的标准动作,学生可以观看慢动作,也可以反复回放,重复观看。这样学生就能反复揣摩这些动作,在自主练习的时候也能科学地使用这些技巧,提高篮球运动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亲子活动、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方式,促使学生养成“乐动”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养成勤于锻炼的习惯。若学生能找到符合运动“适切性”的体育项目,就能激发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不断增强身体素质,过更健康的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