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除了要充分发挥教材课文写作范例之外,還需要开掘教学资源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不断发展。
一、深入观察
语文教学倡导以人为本,不但尊重学生个体化的生命,而且也尊重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更将学生放置在社会整体框架下,明确个人的不同价值。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所谓家国情怀,有点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如果以灌输式的方法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陷入无法理解的尴尬之中。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开篇,就设置了“我是中国人”,出示了多个民族小朋友身穿不同民族服饰的图片,图片中除了有各色鲜花之外,还出现了天安门城楼。因学生此时识字不多,要想对他们进行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显然是徒劳的。这时,笔者精准解读教材编者的用意,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首先,从民族服饰入手,了解我国民族的多样性,紧扣学生刚入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图片中的孩子为什么会如此高兴呢?”此时,学生内在的共情体验已被充分激活,纷纷认识到自己因为入学而高兴。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比图中的每个孩子,看看他们的衣服有何不同,鼓励孩子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告诉学生:“我们国家是一个大家庭,一共有56个民族,这些孩子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就像我们亲戚朋友一样。”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民族团结意识。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通过仔细观察图片所蕴藏的深意,让学生在初步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别样的家国情怀。
二、深入理解
汉语是神奇的语种,不仅包含字面意思,也体现了文本的内在价值。在教学中,家国情怀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述告知的,而是在深入实践的理解中相机渗透的。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现代诗《家》,就从“蓝天是白云的家”过渡到“泥土是种子的家”,最后上升到“祖国是我们的家”,逐层递进,不仅呈现了小家的概念,更凸显了祖国的概念。因此,笔者首先要从表层梳理“蓝天”与“白云”,“树林”与“小鸟”,“小河”与“鱼儿”,“泥土”和“种子”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对家最原始、最初步的概念。随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对“家”的理解,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自己与家人经历的事情。最后,笔者揭示诗歌中的“祖国”“花朵”“我们”,引导学生借助自己对“家”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可以把“祖国”看成自己的“家”。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完全被打开,他们用串联的方式,将自己看成花朵,因为得到祖国妈妈的滋润而幸福地绽放。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对诗句的大意进行了辨析,更进行了梳理与联系,巧妙地将家国情怀的认知融入诗句之中,最后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之中。
三、实践尝试
任何一种能力和情怀,都不能把所谓的知识作为载体,而需要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体悟。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升国旗》一文,其中两处与学生的认知有紧密联系:一是“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二是“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笔者组织学生先从第一句入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建立并形成了家国情怀),结合之前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要将五星红旗说成“我们的国旗”?学生在分享交流中认识到,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五星红旗就是我们国家的国旗,所以应该说成“我们的国旗”。其次,紧扣第二处“立正和敬礼”,播放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国旗班整齐划一的动作,体悟他们对国旗的尊重。从民众的立正和注目礼中,了解升国旗时,应该怎么做,随后在班级中进行一次模拟的升旗仪式,并组织学生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立正”和“敬礼”。最后一起朗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国旗的敬仰之情融入动作之中。
文本的价值是多元的,因此教师不能唯语用训练是“举”,而是将工具性浸润到鲜活的人文元素中,捕捉教材中的爱国元素,在学生的心田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