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形式为切入点,提升写作效果

2021-04-12 03:24李艳
江西教育C 2021年3期
关键词:藏戏腊八粥景色

李艳

语文是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科目。语文教学的关注点不仅有课本内容,也有文章的语言形式和写作方法。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因此,教师要把握文本中的语言形式,辨析其表达效果,从而推动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一、把握言语关联,明确练笔指向

入选部编版教材的文章都是典范之作,它们不仅有深刻而精准的立意,其语言也非常值得深入探究,是语文学习的范本。教师要以专业的视角,从文本中捕捉有特色的语言形式,并将其融入教学中。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在描写腊八粥时,这样写道:“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段话最后的比喻堪称神来之笔,很多教师在讲解这段话时,会直接要求学生说说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事实上,学生早已学过比喻句,如果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练笔就会停留在原有的层次上,难以进步。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回到对这句话的思考:“这句话的精彩之处难道就在于作者将腊八粥比喻成‘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吗?对腊八粥的其他描写有没有精彩之处?”学生在深入品读课文之后,认识到作者在比喻之前进行了衬托与铺垫,比如“熬”字写出了烹饪的过程,“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为后面的比喻做了铺垫,才让最后的比喻鲜亮起来。有了这样的认知,学生再次练习比喻句时,就会有一定的进步。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了文本语句中的修辞手法,更关注了作者在写作时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为学生的深入模仿和练笔指明了方向。

二、洞察写作奥秘,彰显逻辑联系

研究表明,学生在进行模仿写作时,常常机械地套用写作技巧。这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让学生窥探到语言中蕴藏的“表达密码”,导致学生无法突破和创新。这种生搬硬套的方式,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负面作用的。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藏戏》一文中,为了凸显藏戏的特点,作者采取了新颖的开头形式,连续使用了三句反问句,以最直接、简单的形式,将藏戏的特色展现了出来,然后进入正题,进行藏戏的具体介绍。在随后的习俗仿写训练中,学生纷纷效仿,但最终的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作者罗列的内容都是藏戏最大的特点,与后文着力介绍的“形成、面具、舞台和表演时间”一一对应。鉴于此,笔者鼓励学生适度修改自己的作文:一是罗列的三个反问句要能够概括习俗的最大特点,以起到直击中心的表达效果;二是要能够与后续的写作内容相关联,形成总分的对应之势。

三、避免刻意模仿,释放创新能力

在寫作训练中,很多学生的练笔始终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一直没有突破和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技能,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写作技巧,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文主要描写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钢琴曲的故事。作者以故事情节和细致的人物描写,将贝多芬的创作过程综合地展现出来,其中一段景色描写堪称经典,不仅反映了人物的情感,也为贝多芬的乐曲创作奠定了基础。如此精彩的景色描写,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班级中掀起了一股“写景潮”,很多学生不论写什么都要来一段景色描写。这种脱离故事情境和人物情感、孤立存在的景色描写,不仅不能为文章添色,甚至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从景色描写的角度去分析文章,而更应将其放置在整篇文章之中,与故事情节、人物情感进行关联,才能让学生真正洞察景色描写的用意,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关注语言形式,更需要从语言形式中捕捉蕴藏其中的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触类旁通,形成相对完善和严谨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巧进行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猜你喜欢
藏戏腊八粥景色
《海那边的景色》
咦,春天!
藏戏面具
说说腊八粥
浅析巴塘藏戏在演出形态方面对西藏藏戏的传承与创新
演藏戏·促非遗扶贫——2019年藏戏演出季完美落幕
腊八节
传统藏戏的新时代再造——评新编藏戏《朗萨雯波》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秋天de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