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台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的诞生
——王立鼎院士访谈录

2021-04-12 06:43李英杰颜刘阳访谈整理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光盘激光研究

李英杰 颜刘阳 白 欣 访谈整理

(1.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大连 116023; 2.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 210023;3.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访谈整理者按王立鼎,1934年12月2日出生,辽宁辽阳人。1955年8月毕业于长春机器制造学校(1985年改名为沈阳工业大学)金属切削专业切309班,9月进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学习。1960年,从吉林工业大学毕业,毕业后将近40年的时间都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长光所”)工作,从事精密齿轮、激光光盘等方面的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底,调离长光所,来到大连理工大学任职,主持跨学科微米纳米技术的研究工作,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微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微纳米技术及系统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共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发明专利20余项。

本访谈录根据对王立鼎院士的两次访谈整理而成,主要聚焦于王立鼎院士所从事的激光光盘装备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1986至1990年期间我国第一台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1)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光盘母盘制作的关键设备,它是由精密机械、控制系统、光电检测系统、电子计算机、氩离子激光器、声光调制器等组成,在技术上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的精密装备。其功能主要是在光盘原板上预制沟槽,并标记预制格式信息。光盘沟槽作为光盘驱动器中激光读写头的跟踪和寻址轨迹。其作用是用来刻划螺旋线螺距为1.5、1.6和2.0微米螺距,线距误差±0.1微米光盘母盘。我国第一台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光盘存储领域有了关键性的突破。研制过程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封三图1)。对这些历史细节的挖掘一方面可以展现出我国如何在国外技术封锁的历史条件下从零开始、完成光盘母盘制作的关键设备,另一方面希望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制作高集成度电子芯片的光刻机等有所启示。

受访人:王立鼎

访谈整理人:李英杰 颜刘阳 白欣

访谈时间:2019年11月5日、2020年6月20日

访谈地点:大连理工大学机械馆东楼王立鼎办公室

1 解国家发展的燃眉之急:我国研制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的历史背景

李英杰(以下简称“李”):王立鼎院士您好,很荣幸有机会对您进行学术采访。您能谈一谈激光光盘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兴起的背景吗?

王立鼎(以下简称“王”):在信息领域,信息的存储与提取都是很重要的研究问题,当时主要的信息储存介质是磁盘。随着科技进一步的发展,对存储介质的存储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上一些学者提出了光存储替代磁存储的高密度存储方案。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激光光盘研究兴起了,研发音频与视频光盘及驱动器,随后就出现了几台独制的光盘母盘制作的关键设备。

李:您刚才谈到了信息存储新器件——光盘,那么与磁盘相比,光盘的优点有哪些呢?

王:磁盘是当时计算机存储的基本元器件,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缺点:一是存储量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时一个体积较大的磁盘盘组的存储量才200兆;二是易受到周围电磁场的影响,产生退磁现象。而光盘相比磁盘来说,它当时的存储密度大,是磁盘的一百倍且寿命也要高于磁盘,因此光盘备受青睐。

李:当时国外关于激光光盘的研究状况是怎样的?

王:当时主要是日本、美国以及荷兰等发达国家在进行激光光盘研究,国外出现了两类刻划光盘母盘的设备。一类称刻录机,它是单光束写入系统,主要用于刻录音频与视频光盘母板的信息;另一类是后开发的刻槽机,它是双光束写入系统,主要用于可擦重写光盘和一次写入光盘母盘的刻槽和预制格式。后者设备的精度和功能应该更高些。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激光视频刻录装置、音乐公司(MOA)视频刻录机,荷兰飞利浦实验室的刻录机和日本松下的刻录机属第一类。当时首先出现了数字式光盘,如CD,这是音频光盘,后来又出现了模拟式视频光盘,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记录方式不同。日本Dacial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刻槽机和富士公司的刻槽机属第二类。在激光光盘诞生之后,就必须要有光盘驱动器,将光盘驱动器小型化之后可以装到计算机里面去,这个就是一次写入光盘,称作CD-ROM。这是不可擦除式光盘,它不像磁盘那样可以擦掉后再重新写入信息,这是当时国外公司进行激光光盘研究所能达到的一个最高水平。

李:这些光盘母盘刻录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是怎样的?

王:根据当时我们能够查到的仅有的几份资料,这些设备大致的技术指标为:刻划半径29—100毫米;工作线距1.5微米或1.6微米;工作线距均匀性±0.1微米,主轴转速120—300r/min,保精度180r/min;光斑半功率全宽度0.6微米;光学头物镜自动调焦精度±0.25微米。

李:当时国内关于激光光盘的研究状况是怎样的?

王:国内关于激光光盘的研究我觉得可以用“一穷二白”来概括。由于我国科技发展起步较晚,激光光盘领域的研究没有人涉及过,人们使用的存储介质还停留在磁盘阶段。当时国外出现的激光光盘引起了国家领导以及学界的重视,国内学界还专门召开了几次会议,谈论国外关于激光光盘的研究已经进行到哪一步了,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与资料查询到相关内容。在看到国外激光光盘技术快速发展之后,国家觉得光盘在提高信息存储量方面很有潜力,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科委”,1998年改名为国家科学技术部)决定对激光光盘启动研究工作。

李:我国激光光盘研究的紧迫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我认为,我国激光光盘研究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国内科技发展的需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科技发展的快车道,各领域科技的发展多需要大容量信息的存储与提取,当时磁盘存储量低,还没有出现立式磁畴的新技术,因此只能寻找一种新的存储介质来进行替代,激光光盘刚好就符合当时的需要。但是,当时国外公司对光盘技术不外露,特别是对母盘刻录技术绝对保密。加上政治因素,西方国家公开叫喊“光盘刻槽机不卖给中国”。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进一步加重了我国激光光盘研究的紧迫性。

2 担任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攻关项目的总负责人

李:您能介绍一下“七五”计划中的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的提出背景吗?

王:前面说到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对激光光盘的研究,而这个研究在具体执行时就形成了“七五”计划中的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这个课题是国家科委提出来的,当时希望能制作出在计算机上用的可擦重写106次的光盘,当时国外并没有这样的研发成果。

李:您能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可擦重写106次的光盘制作的流程吗?

王:要想制作出可擦重写106次的光盘,首先得有光盘的刻槽机,这在我们项目里叫做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然后用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制作出光盘母盘,接着再用光盘母盘来印制盘片,最终得到我们需要的光盘,所以说这个工序还是挺复杂的。

李:什么叫做伺服槽、预制格式呢?

王:伺服槽是光刻头的运动轨道,呈阿基米德螺旋线。由母盘复制出的光盘工作盘片上均带有这种阿基米德螺旋线结构,由它来引导光盘驱动器中光学头(写入或读取信息)的跟踪运动。光盘上的阿基米德螺旋线非常密集,线与线之间的距离是1.6微米,误差量不得大于±0.1微米,槽的宽度是0.6微米,深度只有0.1微米,从这就可以看出精度非常高,要求非常严格,我们用肉眼根本就看不出来,看得出来的只有红色与绿色的光谱。在显微镜的放大之下,我们才能看到局部的伺服槽与格式化信息,看的时候都是直线,但实际上都是曲线,这就是光盘的伺服槽。预制格式的意思是预先存放好的格式化信息,它是由光斑大小的信息来组成的代码,我们使用了“二七编码”。我们使用磁盘时,要把磁盘的空白盘装到计算机里的磁盘驱动器中先格式化,然后才能录入信息,这个就不太方便了。所以我们在制作光盘母盘的时候,希望这个母盘本身既带有伺服槽,又带格式化信息。

李:据了解,这个项目的研制任务当时国家科委下达给了长光所和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您知道为何选择这两家研究机构吗?

王:实际上,任务不是直接下达给这两个单位的。是长光所与清华大学竞标取胜了,国家科委才把任务下达给长光所。但国家科委有个决定:把装备中的光学部分交给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他们作为项目参加者。当时国家科委是这样说的:“我们都知道长光所的光机电研究都有,但是综合我们科委的意见,光学系统部分要拿给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来做,1/3的研究经费给他们,总体负责单位是长光所。”由于国家当时激光光盘研究的总牵头人是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干福熹(2)干福熹(1933年1月3日—),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国际玻璃界的大奖——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院士,他力图在上海地区建立光盘基地,再加上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在光学系统研究方面确实很出色,所以毋庸置疑就把一部分任务交给了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

李:当时长光所的方案论证是谁汇报的?您吗?

王:对,是我,因为我是长光所所长唐九华(3)唐九华(1929年10月7日—2001年10月27日),光学工程专家,发明了光学补偿定向仪新原理。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在中国开辟了光学动态观察测试技术领域。院士钦点的未来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

李:长光所和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在项目中的具体分工是怎样的?

王:长光所主要承担精密机械、电子学、计算机的全部工作以及光学系统的部分工作。光学系统的部分工作主要是指设计研制大数字孔径的光刻头,当时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在这个方面存在一些困难,所以这个就让我们长光所来做了。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承担光学系统的其他大部分工作,当时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有位沈冠群研究员,技术上非常厉害,他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962年毕业,后来到长光所进修过硕士,导师是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4)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2011年7月21日),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著名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所以他既有雄厚的光学基础,又有动手能力,亲自进行光学调试,他是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光学系统部分的研究工作交给他是非常放心的。沈冠群在完成这个项目的工作之后就成为了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的所长。

李:当时您作为齿轮专家,此前未涉及过光盘领域,长光所为何选择您作为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

王:首先,我作为长光所机械学科的老研究员,是国内知名的齿轮专家。其次,我虽然是从事齿轮研究的,但也对精密机械领域有较完全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当时我们长光所的所长唐九华院士点名让我做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唐所长专门找我去他的办公室,他跟我详细说明了这个项目的有关情况,他是这样说的:“这个项目涉及光机电等方面,比我们长光所研究的国防装备——光电经纬仪(5)光电经纬仪,基于光学经纬仪的电气化,实现了被测目标的图像、测量时刻的方位角和俯仰角的同步实时记录。它主要用于静止和运动目标的跟踪测量,在飞行器试验测量中(比如卫星发射、飞机试验等)具有较为广泛的运用。涉及的技术还要宽,应该说难度非常大。你的齿轮研究做得非常好,用国产机床进行精化,再加上创新工艺研究,最后做出了世界先进水平的齿轮,所以说你的能力非常强,我相信你,我想让你当负责人。”既然所长都这么说了,对我这么信任,我真是不好推辞,就这样成为了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

3 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的研究任务分解

李:成为该项目的总负责人后,您是怎样招募研究团队的?

王:成为总负责人后,我就从长光所第6研究室调到了第12研究室,第6研究室主要是做齿轮研究的,第12研究室是研发精密仪器装备的。第12研究室的人比较开放,而且还有几个年轻人愿意跟着我做这个项目的研究。所长在第12研究室里找到了比我晚3年毕业的刘玉章,让他做我的副手,他主要是研究电子学控制的。由于这个项目涉及的领域太宽,我后面还招募了其他几个研究室的同志,最终一共是有5个研究室的同志来参与这项工作,专业有光、机、电、计算机,还有各种各样的单元技术专家。我觉得从招募研究人员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我们这个项目的难度有多高了。

李:研究人员具体人数是多少?

王:约100人。

李:人数非常多啊,那这个研究团队的组织架构是怎样的?

王:1个技术总体组,下面按专业分为3个专业组,还有若干个单元技术研究组。

李:技术总体组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比如人员构成、研究内容等。

王:我记得技术总体组是6个人,组内成员都是当时资历深厚的人,在各专业研究领域都有不错的研究成果,我算其中一个。其成员都分管各专业组的管理与研究工作,一位苏联回来的电子学博士当顾问。

李:专业组呢?

王:成立了技术总体组之后,下边按专业分成了3个专业组。第一个专业组是机械组,组长为葛慧琴女士,1965年毕业的大学生,她基本按照我的主意进行研究与管理。第二个专业组是电控组,组长为刘玉章,1963年毕业于长春光机学院,他以前是研究电控的,这是他第一次研究数字控制,而且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连续工作70分钟左右,保持整个电路系统不出任何问题,要做好实时跟踪,所以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新问题,刘玉章在这个项目中算是二把手。第三个专业组是计算机组,组长为邢忠宝,他当时也就40来岁,算是中年,与人相处得很和谐,非常有水平,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他都懂。

李:单元技术的研究组呢?

王:研究组是专门对某个单元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的小组,它比专业组稍微小点儿。由于有若干个,我在这里就重点说3个。

第一个研究组是研究衍射光栅干涉仪,我们想用它来代替激光干涉仪。衍射光栅的好处就是它比激光干涉仪更便宜,虽然它比不上激光干涉仪测量长度的精确度,但是它的干涉条纹细分均匀性特别好。这个技术是长光所原来的一位老先生顾去吾研究员——我的前辈,他提出的原理,他专门招收了一个名叫郝德福的博士生,根据这个原理来做衍射光栅干涉仪,所以说,衍射光栅干涉仪是长光所的发明。当时的研究始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干涉仪出来的信号形成的图形应该始终是圆的,而且直径不变,但是这个系统出来的图形的大小在变,长短轴的方向也在变,最终经过不懈努力,这个问题还是被解决了。

第二个研究组是研究圆光栅测角系统,主要负责人是杨厚民,他比我还早一年毕业,是从事电子学控制研究的。

第三个研究组的研究目标是研制高精度基准钢球,用来标定装备轴系的精度,负责人是知名的研究轴承摩擦磨损专家——我的老师刘承烈。当时需要研磨一个1英寸大小的单钢球,这个单钢球的圆度本身大约是0.1微米,已经算是非常精密级的了,但还是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最终通过研磨与测量,我们的钢球圆度是17纳米,比英国圆度仪做基准的玻璃球还圆,英国的玻璃球大概是做到了20纳米,所以说这个精度是很了不起的。

李:这个项目当时的研究年限是几年?

王:一共是4年,从1986年到1990年年底(封三图2)。

李:在1986年项目研究开始的时候,您与您的团队制定了怎样的研究目标?

王:第一点是刻录光盘的线距误差一定要在±0.1微米以内,这个必须要达到。第二点是最小光斑——光点的直径要控制在0.5微米,刻出的槽宽为0.6微米,能够刻出作为跟踪用的阿基米德螺旋线与“二七编码”。第三点是光学系统能够对光进行调制,既适应刻外圈,又适应刻里圈。最后一点是针对空气轴承的指标,因为空气轴承在整体装备中起重要的作用,空气轴承必须要达到50纳米。这个是对外界说的指标,我对我们自己内部的同志要求争取达到30纳米。

李:最终的完成情况是怎么样的?

王:最终我们可以算是超额完成任务了,首先是按时完成项目的研究任务,没有超过4年的研究年限,其次是精度上也完成了任务,甚至精度更高。比如,本来要求刻录光盘的线距误差一定要在±0.1微米以内,我们最终达到了±0.02微米,即±20纳米。当时据日本松下公司报道,他们达到了±50纳米的精度,而我们是±20纳米。再如空气轴承,我们本来的内部指标是达到30纳米,最终测量的时候是14.7纳米的精度,这比英国泰勒霍布森圆度仪的空气轴承精度还要高,他们空气轴承的出厂精度是25纳米。所以从这些技术指标上来看,我们所研制的“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至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4 单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李:在“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项目中,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您与您的团队一共对多少个单元技术进行了创新与突破?

王:一共约10个单元技术。

李:这10个单元技术具体涉及了哪些研究领域?

王:主要是精密机械、光学、电子学与计算机4个研究领域。

李:在精密机械方面,有哪些单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王:精密机械方面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主要体现在空气轴承、精密蜗轮、精度丝杠、精密导轨4个方面。首先是空气轴承,为了获取圆回转的高精度,我们选用了空气静压主轴,“由于空气静压轴承的节流作用和挤压膜效应,主轴旋转可自动稳心;又由于气膜的均化效应而能减小轴承工作表面形位误差的影响,因而可获得很高的回转精度,其回转精度保持性和重复性也很好;它还有不污染环境、温升极低等优点”[1]。并且我们还配备了高洁净度、高稳定度的气源,使主轴回转误差小于0.02微米(包括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为避免气流对刻槽机光刻工作的影响,气路中设有回气管路,加之采用了专门设计的柔性联连节,最终我们使圆回转系统的角速度稳定精度达到5×10-6。

精密蜗轮方面,当时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它会影响进给速度的均匀性以及进给长度方向的精确性。当时我制作了一个超精密齿轮来代替精密蜗轮,最后效果非常好,现在看来当时我制作的那个齿轮已经达到了一级精度标准,远超国外。精度丝杠方面,它其实是两个特殊制造的半螺母扣在一起形成的,螺距的均匀性特别好,精确度很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精密导轨方面,我们用的是聚四氟乙烯(6)聚四氟乙烯,英文缩写为PTFE,俗称“塑料王”,是一种使用了氟取代聚乙烯中所有氢原子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一般称作“不粘涂层”或“易清洁物料”。这种材料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的特点,几乎不溶于所有的溶剂。材料制成圆柱形,与导轨摩擦运动,这样可以做到既平稳又灵敏。我们选用四点定位法作为支撑,通常被认为是违规超定位。我采取了精确调整法,解决了四点精确定位,这样可以使整个运动平台更加稳定,所以这也属于我们的一个创新。

李:在光学方面,有哪些单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王:光学方面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主要体现于光刻头的大数值孔径,光斑的尺寸极小、声光调制电路、光栅干涉仪等。当时国内进口的电子束光刻机,其聚焦电子束为1.0微米,而我们需要达到光斑的尺寸0.5微米,如果想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解决光刻头大数值孔径物镜的设计制造问题,我们最后研制出了一个0.85数值孔径的物镜,再加上我们运用了音圈电机技术,最终使光斑尺寸符合了要求。声光调制电路主要就是能够调节光的强弱、控制光的有无,并以软件编辑实现格式化所需要的“二七编码”。光栅干涉仪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的来说,声光调制器对激光光束进行调制,实现稳光、功率线性变化和发生光脉冲;0.85大数值孔径聚焦物镜,使光斑半峰值全宽度小于0.6微米;偏振分光、合光系统解决了双光束同时刻录及格式数据记录问题;用激光束和象散法取出物镜调焦误差信号,并进行调焦伺服控制,使光刻头在最佳聚焦状态下进行刻录([2],页170)。

李:在电子学方面,有哪些单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王:电子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主要体现在电子控制方面。为了使圆回转系统的角速度稳定精度达到5×10-6,我们采用了闭环机电伺服系统,“该系统运用了高同步精度的数字锁频技术,系统的输入量是计算机的标准时钟脉冲,反馈信号由与负载同轴的精密圆光栅提供”([2],页169)。除了闭环控制系统,在整机控制系统中,我们还有一个开环控制系统的执行方案,它是靠机械传动精度。由于这个机器的蜗轮、丝杠、导轨和空气主轴精度极高,因此开环控制精度极高又工作稳定,本装备有两套控制系统,所以它具有良好的运行可靠性和灵活性。再加上“这个机器本身备有螺旋线轨迹间距的检测系统,既可以检查刻槽机出厂时的制造质量,又可借助计算机进行长圆双向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因而实现了用户在刻录光盘过程中的质量监控”([2],页170)。

李:在计算机方面,有哪些单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王:计算机是整台刻槽机管理的神经中枢。它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主要体现在先进的总体结构设计以及软件设计两个部分。总体结构设计方面,我们采用了大系统控制论中的递阶分级式控制方案。首先要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将比较复杂的大系统对象划分为若干个小系统,并解除小系统之间的耦合,使它们之间相互独立,以便能使用一般的最优化设计方法,分别完成各个子系统的最优化方案设计。然后,在局部最优化的基础上,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耦合作用,使各个子系统之间协调起来,达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3]。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分解出了刻槽机系统控制功能块、道间距数据采集功能块、状态的采集及判别功能块和刻槽机精度检测功能块等。

软件设计方面,我们采用了中断方式进行编程,主要解决了以下技术难题:(1)根据专用计算机的工作时序,完成了各中断源的中断优先级排队,实现了多级中断的中断嵌套[3]。(2)编写程序则采用树形结构、菜单显示,使系统计算机两功能块的衔接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大大方便系统操作。

5 奖励分享与科研团队建设

李:我们了解到该项目在1992年11月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封三图3),这也是非常不错的,当时为什么没有获得一等奖呢?

王:我们当时申请的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经过了中间几次评审之后,在最后一次评审会上,评委们跟我说:“老王啊,你们在这个项目中所达到的研制工作水平按理来说绝对能够拿一等奖,但是目前来看这个项目只有社会效益,还没有产生经济效益(7)该项目成果虽然在当时没有得到快速应用,但是它在“八五”期间完成了中试、传递和转化,最终辐射给了生产企业,促进了光盘技术产业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资料显示,为促进成果商品化、商品产业化,当时的国家计委在1994年批准建立国家光盘工程研究中心。此后,我国制盘产业发展迅猛,成立了多个光盘制作公司,如:深圳先科激光电视有限公司,具备了以数据转换、母盘录刻与盘片压制全过程的生产能力,并且还准备引进磁光型可擦光盘盘片生产线;上海联合光盘有限公司,年可生产250万张CD盘,全部销往国外;深圳天极光电技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资产8500万元,年产值1.2亿,年利润1000万元;等等。总的来说,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的成功研制促进了我国“八五”制盘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而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缩短了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差距。详见:戚其秀《中国光盘产业》,刊载于《多媒体世界》1994年第6期15—17页。,所以我们只能给你们二等奖了。”由于这个原因,最终这个项目被评为了二等奖,而不是一等奖。

李:当时只有10个获奖人员的名额,那您是依据怎样的原则进行获奖人员名单排序的?

王:我采取了一个非常民主的方式:按照所做贡献的大小进行不记名公开投票。

李:排序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王:首先,我把技术总体组的所有成员、专业组的所有组长以及每个研究组的一名群众代表都组织在一起进行不记名公开投票。投票的规则就是你觉得谁对这个项目作出的贡献最大谁就排第一,谁贡献第二大,谁就排第二,以此类推。最终在大家的见证下就有了一个人员名单排序。当时有一个从苏联回来的博士研究员排在了第五名,我的助手张某某认为他的贡献没有那么大,就说他怎么排在第五啊?我说,这是大家公开投票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不能改动。我这样做就是为了公平,即使个别同事有意见,也得服从。

李:当时国家给这个项目研究团队的奖金是多少?

王:就1万元钱。

李:您是怎样分配这1万元钱奖金的?

王:首先,我们按要求分给了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3000元钱,我们长光所最终就只有7000元钱。当时长光所有个政策,我们这个项目排序前几位的人员可以享受3年津贴,津贴是40元/月,我主动跟其他几位老同志商量说,这个项目有这么多年轻人在干活,我们每人都拿出10元的津贴分给这些年轻人,让他们也受益。大家最后同意了我的意见,我们就相当于每月拿了30元津贴,另外10元给了其他几个优秀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个硕士毕业的年轻人拿了20元津贴。

7000元奖金我们获奖的几个人一分钱也没有拿,最终买了120件的确良衬衫,分给了所有参加光盘伺服槽及预制格式刻划机的研究人员和参与研制的工人及管理人员,买衬衫剩下的奖金就给大家分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该拿红本的拿红本(奖励证书),该拿津贴的拿津贴,该拿奖金的拿奖金,每人都拿到一件白衬衫,分配结果皆大欢喜,没有任何人有意见。

李:组织一支100多人的研究团队,您是怎样进行队伍建设的?

王:关于队伍建设问题,我主要谈谈以下七点。第一点,作为总负责人,必须为团队做好研究计划,在关键问题上要有主见,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具有较强的管理队伍能力和操控事件发展的能力。第二点,作为总负责人,必须要有真本领,亲自动手,不能只说不做。从理论方案到实地实验,从装备调试到刷实验室地板油,我都全程参与,每天都是第一个进入实验室和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我不能把自己当做一个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而要实实在在地做事情。第三点,团队成员必须要学习新的知识,因为我们这个项目涉及了光、机、电、计等4个方面的技术,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比较精通精密机械方面的技术,对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懂得不多,所以我就必须通过学习对这三方面的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当时我上了清华大学周明德教授的《计算机原理与操作》课,还与工农兵学员出身的同志一起旁听关于自动控制的课程,其他同志和我一样也要进行相关的学习。只有拥有丰厚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好效果。第四点,要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当时我们制定的内部目标就是要做到世界之最,技术上达到国外同等水平,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最好的目标。第五点,集中专家的智慧来解决技术难题。毕竟我们当时还是很年轻的,肯定不如老专家们经验丰富。第六点,团队成员必须要按时完成任务。只有按时完成任务,整个研究才能继续推进,不然肯定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时我的一个副手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我就问他原因,得知是他自身的原因不是技术问题之后,我就严肃批评了他,在按时完成任务方面我毫不留情面。第七点,研究经费要精打细算,我说的精打细算不是省,而是在购买仪器设备等需要花钱的时候要让懂行的人去,用最少的钱买到最满意的设备,不然到最后研究经费可能就不够用了。

李:您用了哪些方法增加队伍的凝聚力?

王:首先,要以身作则,下面的研究人员看到总负责人都是这样脚踏实地干实事,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这个项目是有盼头的,也就会死心塌地跟着你。其次,要善于听取大家的心声,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被重视的人,解决他们担心的问题,让他们能够放心工作。最后,要出于公心,要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比如我前面谈到的将自己的津贴拿出一部分分给年轻人,这样大家都会劳有所获,那么以后在工作中就会更加有劲头。

致谢非常感谢王立鼎院士接受访谈,提供原始图片及相关资料。

猜你喜欢
光盘激光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光盘行动
Er:YAG激光联合Nd:YAG激光在口腔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种高速激光落料线
激光诞生60周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请给激光点个赞
光盘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