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菊 刘虹 王蒙 王巍 刘少伟 吕仝 胡蕊 余明
在日常临床疾病治疗中,护理人员常需进行注射、输液、抽血等穿刺类治疗操作,但在此类操作过程的职业暴露易引发职业感染,病原体易通过针刺伤而广泛传播给护理工作者,诱发职业感染,最为常见病原体为HIV、HCV、HBV等[1]。美国CDC调查结果显示,身体健康的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疾病的病例中约90%由针刺伤导致,针刺伤感染的医护人员中护士约占80%[2]。而实习护士本身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防护意识薄弱、知识缺乏,更是针刺伤感染的高发人群[3]。本文针对现象学的相关研究结论对实习护士人员行针刺伤后的针刺伤的原因及情境,针刺伤发生后实习护士的内心体验和应对行为进行有关研究,探讨如何减少甚至避免实习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以及发生针刺伤后如何为实习护士提供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帮助,进而降低针刺伤害给实习护士身心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精神科实习护士共30名,对其实行半结构式访谈,熟悉护士首次被针刺后的自我体验。其中男2名(6.67%),女28名(93.33%);年龄20~23岁,平均(21.60±1.037)岁;3年制专科23人(76.67%),5年制专科7人(23.33%)。纳入标准:实习护士在其实习期间均产生针刺伤;全部医护人员均具备一定的语言沟通能力;均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护士均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工作。
1.2 方法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在实习护士首次发生针刺伤后1周内完成自评。SAS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2.1 发生首次针刺伤的操作 30名实习护士首次针刺伤大多发生在拔针、抽血、注射时,其中12例发生在拔针时,8例发生在抽血时,5例发生在注射时,其余操作共发生5例。见表1。
表1 首次发生针刺伤的操作分布 例(%)
2.2 发生首次针刺伤后的内心体验 心理反应大多伴有恐惧、担忧,多伴有镇定、怀疑、自责等体验。见图1,表2。
图1 实习护士首次发生针刺伤后内心体验
表2 实习护士首次发生针刺伤后内心体验 例(%)
2.3 发生首次针刺伤后的应对行为 实习护士首次发生针刺伤后的常见应对行为包括寻求帮助、退缩、逃避、哭泣等。见图2,表3。
图3 实习护士首次发生针刺伤后的应对行为
表3 实习护士首次发生针刺伤后的应对行为 例(%)
2.4 焦虑自评量表结果 30名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后1周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发生针刺伤时患者有血源性传染病的实习护士SAS平均得分(69.29±1.98)分,无血源性传染病的实习护士SAS平均得分(54.78±3.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实习护士针刺伤后SAS得分 分,
针刺伤发生的原因:(1)产生针刺伤的最主要因素即操作不规范[4,5]:由于实习护士对于护理技能方面掌握知识并不扎实,不具有有效的识别能力,盲目受周围人员影响,模仿他人较不规范的基本操作。(2)心理素质较不稳定:由于实习护士本身心理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影响,特别在患者催促、工作繁忙时极易由于情绪急躁而发生针刺伤[6-8];(3)缺乏一定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本文研究结果发现实习护士中防护意识、安全防护知识脆弱的现象普遍存在。(4)实习护士在遇到不合作的患者时不具有防护意识;⑤用物配备不整齐:由于医院内的锐器盒、治疗车等用物不够,普遍存在不提供安全针具的情况[9]。而将针头插入点滴瓶胶塞时期产生的针刺伤情况最多,主要原因在于治疗车数量较少,不方便取车。
针刺伤后的心理反应:(1)焦虑、恐惧:多名实习护士产生针刺后均恐惧害怕自己被感染,少数受访者在其伤后产生了焦虑[10]。(2)沮丧、自责:被针刺伤后的实习护士对于自身未履行正确常规操作流程而沮丧和自责。(3)职业认同感降低:部分实习护士被针刺伤后对于工作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有了放弃当护士的想法[11,12]。(4)部分实习护士在其被针刺伤后查阅病历才了解患者未患血源性传染病就不会将其上报。
期望能得到帮助:(1)信息获得:被针刺伤后,实习护士对于“疾病感染几率有多高,是否应使用药物避免,多长时间才可消除自己被感染得的可能性”等问题较为关心,期望可以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准确信息。(2)关心支持的获得:多名实习护士表示自己遭受针刺伤后心理非常脆弱,期望可以得到安慰与支持。
了解实习护士被针刺后的具体行为与心理反应,强化自我专业指导与心理疏导。被针刺伤后,实习护士大多伴有逃避、退缩、怀疑、自责、哭泣、恐惧、担心等不良行为反应与不良情绪,此外还期望可以获取别人的帮助。同时带教老师应强化自身与实习生的沟通交流,了解针刺后的心理、行为反应,适当实行情绪宣泄及针对性的自我沟通,加强其自身自信心[13]。在强化其专业方面指导同时,强化护士人员有关职业防护认识,特别对于梅素、乙肝等不明血源性疾病患者操作过程中,带教老师应提前告知护士关于防护类相关技术与知识,评估实习护士具体操作能力。一旦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现象,需依照标准帮助其准确进行伤口处理,符合上述案例的及时按要求上报,同时给予该实习护士一定支持、安慰,促进其身心健康。另外重视技能训练,严格按照护理操作程序。本次访谈中共有6名护士由于流程不熟悉、对技能掌握不牢固而出现针刺伤[14]。因此实习带教老师需重视强化护士常用项目,包括抽血、各项注射、静脉输液等操作训练,使用娴熟的操作技能还可使护士集中注意力,以减少其因为此操作不熟练而发生的针刺伤现象。同时,实习初期应重视针对实习护士自身的优良职业习惯培养,根据规定保证各项护理操作有序进行,待每次操作结束按照规范将针头分离进入锐器盒内,减少转移环节产生误伤的情况,禁止在拔针时或针头回套针帽时使针头插入输液袋内等其他行为发生[15]。
严格监督带教老师的操作过程。本文约6名实习护士表示在其操作过程中效仿带教老师的动作,若带教老师动作不规范,实习护士就容易发生针刺伤。如应在输液后拔针时将针头回插入输液袋内,拔针后若不及时处理针头应将其统一置于室内进行处理,非锐器类废物与针头混放或者药物处理时未能采取正确非接触式方法,例如使用血管钳夹、戴手套等,而是用手直接处理。对护士来说,需从实习期开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特别在实习初期,由于护士缺乏一定明辨是非的能力,无法有效辨别带教老师操作是否准确。因此,在我们进行实习带教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带教老师特别注重自身言行对于实习护士产生的具体影响,保持自身规范严格的动作。此外医院还需明确规范相关带教老师的准入制度,带教老师应进行有效规范的考核,考核合格后再给予其一定带教资格。重视职业相关防护知识与防护技能训练。对于医护人员实行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及培训,同时国外多数护理院校也逐渐将健康教育与职业防护纳入所学护理课程中。鉴于我国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尚处于基础状态,大多数护士在其学校期内并未接受较为详细的系统知识培训,在校护士对其自身的防护能力、知识培养也并未得到相关重视。强烈建议医院应将职业防护教育积极纳入相关护理课程,给予护士足够的知识系统防护教育。同时医院也应加强对于实习护士自身的知识培训及职业防护技能,包含针刺医疗废物处理、输液结束后的拔针流程等,并统一对其实行考核,提升护士防护技能、知识与意识。
综上所述,在临床带教中需强化与实习护士的交流沟通,重视实习护士针刺伤后的内心体验及应对行为,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针刺伤对实习护士本身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实习护士的职业防护类教育。同时医院也需建立系统的针刺伤后上报规定,并及时制定应急方案,便于医护人员在针刺发生后可及时得到处置,尽量降低对针刺伤人员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