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影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时的严重并发症。产后出血通常出现在胎儿娩出的24 h内产妇产后出血量超过500 mL[1]。造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一旦发现产后出血需立即进行止血操作,否则就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产妇产后出血还会引发不良情绪,可导致产妇出现心理应激反应,难以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因此,为减少或避免产妇产后出血,可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本文旨在分析阶段性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产科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诊的产后出血产妇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0~36岁,平均年龄为(28.23±3.13)岁;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7.71±1.43)周;产次1~3次,平均产次(1.24±1.32)次。观察组产妇年龄21~36岁,中位年龄段为(28.91±3.62)岁;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7.42±1.23)周;产次1~4次,平均产次(1.33±1.22)次。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性资料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性护理措施,如密切观察产妇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助产护理,正确处理产程,观察子宫收缩、胎心、产程进展情况,做好产后监护,每隔半小时监测阴道是否血肿、膀胱是否充盈以及产妇生命指征等;帮助产妇调整角色转换,并加强产后护理观察。观察组患者接受阶段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产前健康教育。帮助产妇办理好住院手续后,护理人员就可向其讲解住院分娩的重要性,说明左侧卧位的目的和吸氧的重要意义。指导产妇自数胎动的方法,并了解胎动异常的情况以及产后母乳喂养的益处[2]。针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孕产妇,指导其遵循医嘱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如产妇存在妊高征、贫血、羊水过多和巨大儿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强化健康宣教,做好产前健康,促使产妇顺利完成分娩。②产时指导与监测。第一产程属于潜伏期,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多休息,白天可适当下床活动。与室友和家属多沟通交流,倾听音乐放松心情。提醒产妇进食高热易于消化的食物,鼓励产妇每隔1 h小便1次[3-4]。在整个分娩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如产妇存在潜伏期延长的情况,护理人员可选择镇静治疗性休息。遵循医嘱选择应用镇静类药物,并帮助调整子宫收缩。产妇获得充足休息后,进入活跃期。活跃期子宫收缩会引发疼痛。护理人员指导产妇深呼吸,按摩腹部减轻疼痛。子宫收缩间歇应尽可能放松,注意观察产妇子宫收缩与胎心情况,确定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依据产程图及早发现产程延滞或延缓。如需助产或剖宫产,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准备,预防产后出血。第二产程期间,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胎心率变化,加强对回音保护,指导产妇依据工作加大腹部用力,并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合理腹压,预防胎儿分娩速度过快。③产后出血与出院指导。在产妇有产后出血时,护理人员应明确产妇出血的具体原因。一旦确诊为产后出血,需要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遵循医嘱帮助产妇补充血容量,并帮助医师检查产道,确定出血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止血操作。操作期间,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5-6]。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产后2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产妇心理状态,SAS与SDS分数越高表明焦虑与抑郁情绪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组间结果比较行t检验后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结果比较行χ2检验后采用[n(%)]表示,P<0.05说明组间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
2.1 产妇护理满意度和产后出血情况 两组产妇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和产后出血情况对比
2.2 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 护理前两组产妇SAS、SDS评分并无显著差别(P>0.05);护理后两组产妇SAS、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更明显,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产妇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当前为止,产后出血仍旧是引发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也是围生期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在3%左右。因临床出血量检测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引发较高发病率。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但也与多胎、胎盘植入等因素相关[7-8]。在此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基于此,需要为产妇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性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接受阶段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两组产妇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可见,阶段性的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具有明显的效果。在阶段性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根据产妇分娩的各个阶段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好产前教育、产时引导与产后恢复性护理,促进产妇产后恢复。尤其是在第二阶段的护理中,护理人员专业化的指导,促进子宫收缩,还能够有效缩短产程,至第三阶段的护理操作,护理人员的护理辅助,可促进胎盘顺利娩出[9]。系统性的、阶段性的护理干预还可以调整产妇的情绪状态,这对调动产妇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发挥产妇自身优势,促进产妇顺利分娩,确保母婴安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10-12]。
综上所述,在产妇围生期提供阶段性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还能够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调节产妇情绪状态,有利于产妇产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