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昆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门诊 300192
近年来,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深静脉置管(CVC)已成为临床广泛使用的两种静脉给药途径。这两种置管方式各有优缺点,其中CVC置管后可直接使用,有助于监测中心静脉压力,抢救危重病患,并输入特殊药品输液,但留置时间较短,且存在心律失常、动脉刺破等风险[1]。而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 PICC穿刺成功率较高、创伤性小、安全性高,且具有流速快、内腔大的特点,其在置管后,经胸片检查确定导管末端位置,可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或特殊药品输液治疗[2]。目前已有研究指出,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 PICC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应用效果较佳,但对于出院后需长期接受输液的门诊患者应用效果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文探讨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对门诊输液患者舒适度及活动度的影响,结论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85例门诊输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 PICC置管的43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将采用锁骨下CVC置管的4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研究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68.82±5.51)岁;神经系统疾病6例,消化系统疾病11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心脑血管疾病12例。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68.79±5.46)岁;神经系统疾病5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心脑血管疾病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组:采用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 PICC置管。(1)置管前评估:应用PICC置管前评估表,评估患者外周血管、病情及既往置管史,查看PICC尖端位置的胸部X光单、血常规、凝血五项、输血前八项结果以及是否存在置管禁忌证等。超声检测上臂静脉(依次为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探查静脉直径与皮下组织有效深度,选取适宜位置作为穿刺点,并标记。(2)置管方法:在患者手臂下垫治疗巾,常规消毒手臂穿刺点部位;冲洗导管并润滑导丝,撤出导丝,剥开导管护套10cm左右。在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利用穿刺针实施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一般为30°~40°,若进针后见静脉回血,应立即将穿刺针的角度压低,再将推入导针送入血管0.5~1.0cm的距离,确保导引套管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并将外套管送入少许。用中指压住套管尖段血管,以减少血液流出,松止血带,将穿刺针抽出,并确认穿刺针回缩至保护套内,利用镊子将导管尖端夹住,并将其均速送入预定长度。当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深度15~20cm时,嘱患者下颌尽量偏向穿刺侧肩部。退出导引套管,压住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退出套管。劈开并剥除套管,固定导管圆盘,移去导丝。用一次性生理盐水注射器通过导管抽吸回血,并注入无菌生理盐水,以查看导管是否保持通畅。连接肝素帽或安装来福正压接头,用稀释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固定导管。清理穿刺点后固定,并用无菌纱布覆盖。常规行导管X线定位监测,确定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
1.2.2 对照组:采用锁骨下CVC置管。(1)置管前评估:了解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是否有炎症、破损、手术疤痕及过敏史等;既往是否有锁骨骨折,胸部、颈部手术史,以及纵隔疾病等;查看是否存在凝血机制障碍。(2)置管方法:常规清洁穿刺部位皮肤,选取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或股静脉穿刺置管。局部麻醉后,抽取5ml肝肾盐水冲洗穿刺针、导管及导丝,排净空气后,术者左手绷紧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进针。锁骨下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中、外1/3交界处,锁骨下方约1cm处;颈内静脉穿刺带点为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锁骨头、锁骨三角的顶点,触及颈动脉搏动外侧旁开0.5cm;股静脉穿刺点为腹股沟韧带中心内下方1.5~3.0cm,股动脉搏动内侧。进针时需注意注射器需保持一定负压,在进针过程同时回抽,当抽得暗红色静脉血,说明穿刺成功,推入导丝与导管。一般导管插入深度约为12~15cm。抽取5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清理穿刺点并固定导管。
1.3 观察指标 (1)舒适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评估门诊输液患者连续治疗3d后的管路舒适度。总分10分,0~2分为舒适;3~4分为轻度不适;5~6分为中度不适;7~8分为重度不适;9~10分为极度不适。(2)活动度评估:采用护士测评与患者自评的方式评估患者在输液、非输液状况下,机体活动情况。活动良好:输液部位活动自如,患者可自主体位,无特殊不适感;活动受限:输液部位活动不便,只能被动体位,无法进行体位活动。(3)记录两组输液期间导管脱出、导管移位、堵管、非计划拔管等发生情况。
2.1 两组门诊输液患者舒适度评价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舒适度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06,P=0.000<0.05)。见表1。
表1 两组门诊输液患者舒适度评价对比[n(%)]
2.2 两组门诊输液患者活动度评价比较 研究组输液时、非输液时,活动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活动受限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门诊输液患者活动度评价对比[n(%)]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堵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33%(1/43);对照组导管脱出1例,堵管4例,非计划拔管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8/4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4,P=0.031)。
目前常用静脉置管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深静脉置管,多用于患者的抢救、输血、输液、营养支持、血液监测等;另一种为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 PICC置管,能够满足静脉治疗、监测中心静脉压、多通道叠加给药治疗、肠外营养、血管活性药等刺激性药物连续滴注等要求,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门诊输液患者采用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 PICC置管后舒适度较好,且安全性高。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耐高压注射型Power PICC的穿刺静脉为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均在上肢部位置管,患者易于接受;同时可直观看到管路,利于观察和发现管路状况,以便及时处理不良事件;另一方面,在上肢进行置管,穿刺点皮肤较为光滑,利于消毒清洁,进而减少细菌定植,降低污染风险[4]。而CVC置管的穿刺部位在颈部、锁骨下及腹股沟,易造成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不自主地避免压迫穿刺部位,导致疲劳感增加;同时管路固定于颈部,局部皮肤褶皱较多,难以彻底消毒,易受鼻腔、口腔分泌物污染,且因扭动、皮肤松弛、出汗等原因,会造成贴膜不完全贴合或发生脱落现象,使穿刺点暴露,增加感染概率,并提高穿刺并发症风险[5]。因此,选用耐高压注射型Power PICC相比于CVC更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穿刺风险。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输液时或非输液时的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置管位置和输液时体位有关。研究表明,门诊输液患者因需长期接受高浓度化疗药、血制品等输液治疗,易出现焦虑、疲惫,加重心理压力。而CVC置管常规需要患者保持卧位进行输液,并尽量避免头颈部压迫患侧,造成输液不畅现象;非输液时,需注意降低颈部过度屈伸,减少剧烈活动,以避免出汗引起的贴膜粘性丧失,并在穿衣和睡眠时,需注重导管拉出而造成的脱落、裂断风险。而采取耐高压注射型Power PICC置管,患者可在穿刺部位稳妥固定的情况下,保持自主体位,活动度受限较小;且非输液时,患者可随意摆放活动,并无体位限制,从而有利于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使其更为积极地接受治疗[6]。因此,门诊输液患者采用耐高压注射型Power PICC能够获得更好的活动度。
综上所述,采用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 PICC置管可改善门诊输液患者舒适度及活动度,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