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程思政融入《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探索*

2021-04-09 14:21贺沁婷
广州化工 2021年22期
关键词:概论任课教师思政

吴 娟,贺沁婷,任 芳

(江苏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每位大学生步入社会从事工作前所经历的一个关键性教育阶段,怎样去培养一个有思想、有品德、有文化、有专业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这还得依赖于思想政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素质教育[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时代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理念,通过课程载体探索各学科的专业美德和思想政治要素,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要素的有机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

环境科学概论作为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环境,掌握环境变化的基本知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深入学习水、大气、土壤的污染特性及治理机理,了解环境修复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充分认识中国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掌握破解资源环境问题的方略,为有效解决资源循环工程中的问题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3-4]。在“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在资源和环境化学知识上挖掘爱国主义,科学素养,核心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想政治因素?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和思想政治因素有效地融入环境科学概论专业知识教学中?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思想政治因素融入环境科学概论课堂,以促进爱国主义,传播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在大学环境科学课堂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

1 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对象

谁是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从狭义上讲,这对象指的就是学习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的学生,这是由教育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然而,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将教育意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不仅学生接受教育,作为教学工作者的老师也当接受教育,尤其是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这是因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人文素养以及他们所具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对思想政治因素能否有效地整合到专业课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业课教师不是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专业人士,他们对思想政治知识的认识深度有限,也没有透彻的理解,尤其是对某些专业知识和前沿思政问题知之甚少,专业性远远不够。因此,任课教师也是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对象之一,对任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必要环节。

首先是政治学习,这是最容易实施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政治学习,任课教师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意识,而且能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国家的发展进程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彰显出的与时俱进特质。

其次是人文知识阅读。人文知识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丰富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感悟人生,理解生活的真谛。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设定阅读目标,定期阅读相关教科书来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第三是精心备课。此处所谓的精心备课,便是一改传统的备课方式,通过学科交叉备课的方式,让环境学科的课程老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结对,在准备课程的过程中,环境学科的课程老师可以就如何将思想政治因素整合到一定的知识点中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探讨,沟通探讨过程中,环境学科的课程老师就某个知识点找到最适宜的思政元素,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是研修。通过研修,专业课程的教师能够提升自身对世界,国家以及党的理论的理解深度,以讲座和视察的形式,参观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地方,例如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等,进而加强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2 理论课程思政内容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理论知识涵盖了丰富的美德和思想政治元素。从环境科学发展史、环境科学家的故事、物理、化学、生物等理论知识中挖掘思想政治成分,将思想政治元素与理论教学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1)在讲解绪论章节的“环境科学及其发展”知识点时,引入该学科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政治家和相关论著,如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杰出代表曲格平,他的《我们需要一场变革》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当代环境保护历史,他提到工业污染物的排放致使污染事故接连发生,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警醒人们摆脱这场危机的关键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5];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习近平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5]。通过上述事例,生动地向学生传递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民族自信以及爱国情怀。

(2)在讲解“全球环境变化”章节中的“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时,首先介绍国际上出台的相关公约文件,接着介绍我国针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努力及获得的成效,“治沙造林”便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尤其是榆林治沙,涌现出了一批批的治沙英雄,从上世纪的惠中权、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漆建忠、朱序弼,到新世纪的杜芳秀、张应龙、李增泉等。他们塑造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榆林人续写绿色传奇。这座昔日的“沙漠之城”正昂首阔步走向“绿色之城”。通过对治沙英雄的介绍,引导学生“不畏艰苦,勇往直前,先苦后甜”的人生哲理元素。然后就“我能为地球降温做点什么”进行一个小组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掌握,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更能引导学生领悟到日常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提升社会当担,进而为维护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努力。

(3)在讲解“水环境污染控制”一节中“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时,首先介绍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为水解发酵阶段,主要是专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作用将复杂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水解成简单溶解性有机物,再经发酵转为脂肪酸、醇类;第二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将脂肪酸、醇类等分解为乙酸,二氧化碳及水;第三阶段为产甲烷阶段,两组生理上不同的产甲烷菌将第二阶段的产物转化为甲烷。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三阶段的菌很好地发挥协同作用才能使厌氧生物处理发挥高效性,在讲授该知识点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学会宽厚待人、团结互助、协同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功。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般来讲需要经历5~20天才能将污染物有效分解,以此引导学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切勿急功近利,妄想“一口吃成胖子”,“一锹挖一口井”。

3 结 语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等院校教学指导重要思想之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理想信念等与专业课程进行无缝衔接,丰富了专业课程的内涵,使教师及学生都能全方位更好地成长发展。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我们从“教育实践对象”和“课程思政内容”两方面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美德,家国情怀,团队合作,开拓创新等德育思政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内在美德和科学素养。通过本课程的思政实践,将思想政治要素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构建本课程的三全教育模式。

猜你喜欢
概论任课教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合作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